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指心肌在较长时间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不仅不能使心肌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缺血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I/R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密切相关,心肌保护已经成为其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理想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以达到更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对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I/R)损伤病理改变及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I/R损伤模型。常规病理染色技术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缺血心肌组织Egr-1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结果:I/R造成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尤以炎症反应为重;I/R诱导心肌组织Egr-1表达上调。缺血前给予F2则能减轻I/R所致心肌组织内的各种病理反应,抑制心肌组织内Egr-1的过表达。结论:F2对大鼠I/R心肌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Egr1-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HMGB1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I/R组、I/R+A—box组,采用HE法检测大鼠小肠组织损伤程度,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HMGB1、SOD、MDA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结果I/R组血浆及肠组织HMGB1增加,血浆SOD浓度下降。MDA浓度升高,大鼠肠组织损伤加重;I/R+A—box组血浆及肠组织HMGB1表达较I/R组下降,血浆SOD浓度升高,MDA浓度下降,大鼠肠组织损伤减轻,HMGB1-Abox具有保护作用。结论HMGB1在肠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增加,组织氧化程度加重.组织损伤加重,提示HMGB1可能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参麦注射液防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心肌再灌注后出现的缺血一再灌注(I/R)损伤,严重影响了缺血心肌的结构功能以及整个心脏活动的恢复。本临床研究系统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施行溶栓疗法所致的I/R损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阐明心肌I/R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参麦注射液对其防治作用,为寻求有效的防治心肌I/R损伤开拓思路,从而提高AMI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一直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氧供减少是心肌缺血损伤的原因,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对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方法。然而,再灌注常常会加重心肌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军  夏韵 《广东医学》2006,27(12):1922-192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有使组织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抑制再灌注损伤已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溶栓疗法、动脉搭桥术、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方法的应用,使许多缺血组织与器官很快地重新获得血供.但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中发现,恢复血流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的缺血组织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因而将这种血液再灌注使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文超 《医学综述》2011,17(4):487-489
缺血/再灌注(I/R)肺损伤可见于肺组织本身和肺外组织器官I/R导致肺损伤,是指缺血所致肺损伤在血流恢复后,肺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的现象。肺组织对I/R注非常敏感,缺血及缺血后的血液再灌注不但能造成肺组织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还可以对其结构造成破坏,而且由I/R注引起肺组织的损伤往往出现的较早。I/R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I/R肺损伤越来越来受到重视,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成为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缺血预处理(IP)的保护作用是否受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大组:正常大鼠组(NC rats)及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组(ASrats)。正常大鼠饲以标准实验室饲料,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连续3d腹腔注射维生素D3后给以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每大组动物又随机分为2小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 group)及缺血预处理组(IP group),NC-I/R和AS-I/R组大鼠给予45min左室前壁缺血及180min再灌注;NC-IP和AS-IP组大鼠在2次5min缺血10min再灌后给予45min缺血及180min再灌。检测指标为:心功能、心梗面积、心肌MPO活性、心肌MDA含量、心肌NO含量及iNOS活性。结果I/R使两组大鼠心肌均受到严重损伤,但AS大鼠损伤更重。IP可以明显减轻两组大鼠心肌I/R损伤,且两组大鼠IP的保护作用相似。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心脏更易受到I/R损伤,但是IP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脏仍然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和IP对正常大鼠的保护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0.
bFGF和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丹参对缺血心肌病理改变的影响以及bFGF和丹参的抗损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改变以及bFGF和丹参的影响,并用图像分析仪检测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和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bFGF和丹参组SDH活性下降明显轻于I/R组。结论:bFGF和丹参能有效地减轻I/R所致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预适应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性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离体大鼠心脏采用Langendoff灌流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缺血-再灌组(I/R组);(3)雷米普利预处理组(Ramipril 0.05mg/kg);(4)雷米普利预处理组(Ramipril 0.1mg/kg):(5)HOE140+雷米普利预处理组(HOE1400.1mg/kg+Ramipril 0.1mg/kg)。每组7只。记录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率(HR),定时收集冠脉流出液测量冠脉流量(CF)和肌酸激酶(CK)活性。再灌注结束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I/R组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可显著降低LVP和+dp/dt max(P〈0.01),升高LVEDP(P〈0.01),降低CF(P〈0.01),缺血-再灌注后10、20min显著降低HR(P〈0.01);(2)与I/R组比较,Ramipril 0.05mg/kg组缺血-再灌注后20、30min可显著升高LVP(P〈0.01)及增加CF(P〈0.05);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可显著升高+dp/dtmax(P〈0.01),降低LVEDP(P〈0.01);(3)与I/R组比较,Ramipril 0.1mg/kg组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可显著升高LVP(P〈0.01),升高+dp/dtmax(P〈0.01),降低LVEDP(P〈0.01);增加CF(P〈0.05);(4)与Ramipril 0.1mg/kg组比较,HOE1400.1mg/kg+Ramipril 0.1mg/kg组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可显著降低LVP(P〈0.05);降低+dp/dtmax(P〈0.05);升高LVEDP(P〈0.05);降低CF(P〈0.05);(5)I/R组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CK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Ramipril 0.05mg/kg组及Ramipril 0.1mg/kg组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CK与I/R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HOE1400.1mg/kg+Ramipril 0.1mg/kg组缺血-再灌注后10、20、30minCK与Ramipril 0.05mg/kg组及Ramipril 0.1mg/kg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6)实验前24h舌下静脉注射雷米普利0.05mg/kg或0.1mg/kg均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MDA含量。结论雷米普利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离体大鼠心肌损伤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激活缓激肽B2受体,减少缓激肽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脂氧素 A4预处理对链尿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 Caspase -3、Bcl -2和 Bax 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 SD 大鼠60只,随机分为 CS、CI/R、CLX、DS、DI/R、DLX 组共6组(n =10)。 CS、CI/R、CLX组采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55 mg/kg 制备糖尿病模型。 CI/R、DI/R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 min,CS 组和 DS 组仅穿线不结扎,CI/R组和 DI/R组缺血前5 min 经股静脉注射2 mL/kg 生理盐水,CLX组和 DLX组缺血前5 min 经股静脉注射脂氧素 A42.5μg/kg。再灌注4 h 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 HE 染色法光镜下观察缺血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通过 RT -PCR 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缺血心肌 Caspase -3、Bcl -2和 Bax的表达水平,并计算 Bcl -2与 Bax 表达的比值(Bcl -2/Bax)。结果CLX组和 DLX组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较 CI/R组和 DI/R组减轻,Caspase -3和 Bax 的表达量减少,Bcl -2的表达量增加,Bcl -2/Bax 比值升高(P <0.05)。结论脂氧素 A4预处理能够下调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 Caspase -3和 Bax 的表达,上调 Bcl -2的表达,使 Bcl -2/Bax 比值升高。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L/R)损伤导致细胞凋亡(apoptosis),至今已在多种组织、器官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对骨骺I/R损伤的研究很少,近年来的文献显示骨骺I/R与细胞凋亡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参附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参附组(SF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实验组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心肌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I/R组心肌组织结构紊乱,可见局灶性坏死,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与I/R组相比,SF组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炎性病变显著减轻。2)与I/R组相比,SF组大鼠心肌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升高,MDA水平降低。结论 参附能够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h组(I/R1)、6h组(I/R2)和24h组(1/R3),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胃窦黏膜中D细胞主要分布于幽门腺的中、下1/3处,形态多样;和正常组比较,D细胞的数目在1SC组和I/R1组明显减少,细胞多为圆形,很少见有胞质突起;在I/R2组和I/R3组则可见D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形态多样,并可见D细胞也分布于幽门腺上1/3处。结论胃窦黏膜中D细胞的形态数量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变化,提示生长抑素参与了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的组织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脑是一个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一旦脑部血流下降至每分钟20 ml/100g以下时,脑细胞将会丧失其正常的功能,当少于每分钟10 ml/10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过程中海马组织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川芎嗪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先夹闭20min造成脑缺血,松夹即为再灌注,建立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川芎嗪治疗组(川芎嗪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OC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对离体小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神经元型-氧化氮合酶(nNOS)对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n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I/R+7-NI)组、缺血后适应(IPostC)组和缺血后适应+7-NI(IPostC+7-NI)组。每组小鼠心脏离体连接到Langendorff灌注系统进行逆行灌注,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结构。结果①与I/R组比较,IPostC组的LVDP和+dP/dtmax升高,LVEDP和-dP/dtmax降低;I/R+7-NI组的LV—EDP和-dP/dtmax降低;与IPostC组比较,IPostC+7-NI组的LVDP和+dP/dtmax降低,LVEDP和-dP/dtmax升高。②与L/R组比较,IPostC组和I/R+7-NI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与IPostC组比较,IPostC+7.NI组梗死面积增大。③IPostC组和I/R+7.NI组心肌细胞损伤较轻;I/R组和IPostC+7.NI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结论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nNOS可能参与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至4个组(n=8)。假手术组(Sham组):冠脉左前降支只套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再灌注前5min给盐水1ml/kg;吗啡后处理组(MOR组):再灌注前5min给予吗啡0.3mg/kg;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先缺血5min再开放5min,反复3次,再进行冠状结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动物模型,以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学、心肌梗死面积、心肌形态学为指标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的作用。结果MOR组与IPC组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酶学增高、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与I/R组比较,P〈0.05)。光学显微镜下I/R组呈现典型的心肌结构病理改变,MOR组和IPC组病理损伤程度较I/R组减轻。结论吗啡后处理可以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效果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肾缺血预处理和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IP),肾缺血预处理(RIP)及双下肢缺血预处理(DLIP)兔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3种方法对缺血/再灌(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成5组:正常对照(NC,n=6):离体心脏仅灌注KH液70分钟;缺血/再灌(I/R,n=6)离体心脏灌注15分钟转为工作心15分钟后停灌45分钟,恢复灌注15分钟改为工作心30分钟,IP组(n=6),离体心脏灌注15分钟转为工作心15分钟后反复2次缺血5分钟/再灌5分钟,然后重复I/R组缺血/再灌注方法;RIP组(n=6),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分钟,放开5分钟,然后重复I/R方法,DLIP组(n=6);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分钟,松开5分钟,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RIP及DLIP组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I/R组(P<0.05),在ATP含量,SOD活性方面均优于I/R组(P<0.01),在心肌含量低于IR/组(P<0.05),在MDA含量,CK,LDH漏出方面均低于I/R组(P<0.01),结论:肾缺血预处理与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