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水稻稻曲病属于子囊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形式越冬,病菌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侵入谷粒,在颖壳内形成丝块,发育成肥厚病粒,颜色墨绿至黑色。稻曲病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稻谷质量。我县于一九八○年在右卫乡东彰村开始发现稻曲病,以后稻曲病发生面积逐年蔓延,危害程度逐渐加重。一九八三年全县发生稻曲病五千亩,占七万七千亩水稻面积的百分之六点四。一九八四年发生面积三万亩,占水稻面积十二万亩的百分之二十五。全县有十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水稻新品种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调查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诱发方法测定62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单穗稻曲球病粒数的增加能引起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增加;当单穗病粒数在5粒以上时,引起产量损失率可达36%以上;62个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稻曲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数量的11.29%,表现中感稻曲病的品种有22个,感稻曲病的品种有33个,分别占35.48%和53.23%。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以千重浪为试验品种研究稻曲病病粒数多少对水稻产量损失和病穗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对每穗总粒数及离病粒较远的健粒影响较小,病粒的多少与单穗实粒重、产量损失率有较大的相关性,病粒的存在强烈影响着接近主轴粒的健粒千粒重,并使病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最终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是由病原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后期谷粒病害 ,常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发生 ,农民认为是丰年征兆 ,故称它为“丰收果”[1]。稻曲病多发生在单季中稻 (北方 )和连作晚稻 (南方 )上 ,杂交稻制种田近年也有加重的趋势 ,双季早稻一般较少发生。一、稻曲病发生特点一般年份稻曲病的发生不会很严重 ,穗发病率多在1%以下 ,每穗病粒数1~2粒 ,如果以这种发病程度而论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水稻稻曲病在水稻上可说是一种“富贵病” ,凡是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高产的气候条件 ,如中…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2020,(1):41-44
连续4a对湖南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感病品种湘晚籼13号为材料,研究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施肥方式对稻曲病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省稻曲病发生总体偏重,主栽品种基本不抗病;在总氮量保持相对一致的情况下,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稻曲病发病率、病粒率和病穗率下降,与对照相比,产量总体保持增加趋势;钾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随着化学肥料施肥水平增加,稻曲病发病率呈现加重趋势,但是产量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田间合理使用钾肥,协同调控稻曲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稻曲病聚集度类型及抽样方法,提高调查准确性,于2021年开展了辽宁省8个主栽水稻品种稻曲病聚集度类型及抽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5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和Taylor幂法则验证等方法综合确定,辽宁稻曲病病穗和病粒均属于聚集分布型。病穗是相互吸引的个体群,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点;病粒呈现聚集成堆现象,并且聚集强度随着病株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聚集原因与气象和环境因素有关。通过对3种不同调查方法进行对比,平行线调查法适合辽宁稻曲病的调查。用Iwao理论抽样模型,计算出不同发病程度情况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随着病情的增加,所需抽样数递减,并制作稻曲病序贯抽样表用于指导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是一种由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稻麦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该病重发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文章通过分析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晚稻穗上稻曲病发生情况及病粒着位差异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病株率极显著提高,品种(组合)间的病株率大小依次为,粤优938〉甬优6号〉Ⅱ优航1号;中低氮肥水平,病粒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高氮肥水平下,稻穗上部病粒明显增加,尤其是第2次枝梗的病粒比重提高显著;并对其防控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 稻曲病过去在我区只是零星发生,从1980年以来发生危害日益严重,已遍及全稻区。稻曲病的危害不仅使水稻减产,菌粉还污染了稻谷,籽粒呈黑色,降低商品价值,从1983年开始至985年我们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工作进行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筛选出防治稻曲病的高效农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在浦城县仙阳镇水稻产能区进行了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不同药量对病害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90 m L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对水稻安全并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病田损失更大。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防治稻曲病重点是针对感病品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预防。“爱苗”可以有效防治水稻中后期的稻曲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等病害,且增产效果最佳,对水稻安全。是值得推广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曲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稻曲病已逐渐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其发病原因和抗病机理对指导稻曲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主要阐述了近些年国内外水稻稻曲病病原菌致病机理、侵染过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选育抗病水稻品种等防治稻曲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高效药剂,同时验证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效,2019—2020年连续2年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9%啶氧·丙环唑SC 70 mL/667 m2、125 g/L氟环唑SC 50 mL/667 m2、40%咪铜·氟环唑SC 30 mL/667 m2、25%噻呋·嘧菌酯SC 40 mL/667 m2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89.95%、89.85%、87.05%、85.60%,体现了较高防效;75%肟菌·戊唑醇WG 15 g/667 m2,平均病指防效为81.30%,也有较高防效;而36%丙环·咪鲜胺SC 50 mL/667 m2平均病指防效仅为78.20%,防效稍差。前5种药剂可结合稻瘟病防治,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期使用,能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为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发生稻曲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对人畜健康产生威胁。根据多年来对江苏稻区稻曲病的调查研究,阐述稻曲病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适合江苏稻区稻曲病的农业和药剂防控措施,重点介绍穗期防控稻曲病的时间和药剂品种,并对稻曲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且危害人畜健康安全。目前对稻曲病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抗性评价标准、抗性基因挖掘、病原菌侵染方式、致病机理以及防控预测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本文综述了稻曲病简史与发生概况、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征、稻曲病菌的侵染特征、稻曲病抗性遗传规律与基因鉴定、抗性遗传机制、抗性鉴定技术以及病害发生影响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当前稻曲病抗性鉴定方法、抗性基因挖掘、侵染机制、稻曲病菌与水稻互作以及病情监测预报和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了相关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是一种由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中国广泛发生。被稻曲病侵染后,水稻产量与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研究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及其致病机制,将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介绍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及其相关基因以及稻曲病菌与水稻分子互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曲病在黑龙江省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近年来,随着种植户盲目引种水稻品种,稻曲病在黑龙江省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此,对市面上防治稻曲病的不同药剂进行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末期及齐穗期喷施2次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20 g/667 m^2,防治稻曲病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1.9%;其次是5%井冈霉素水剂100 g/667 m^2和40%菌核净100 g/667 m^2,对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57.1%和52.4%。  相似文献   

18.
品种抗病性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也是品种评价利用的基础。近年稻曲病的发生呈现加重的趋势,通过对2010年早稻品种间稻曲病发病率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能力有极大差异,认为加强品种抗病选育是解决稻曲病危害和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大发生关键因子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稻曲病在水稻生产上危害日趋加重的现状,2002-2005年对引起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及药剂防治技术进行了连续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组合)和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间5d以上降水天气是引起稻曲病大发生的二个关键因子‘同时,稻曲病为害程度还与水稻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及施药水平等因素有关。稻曲病药剂防治技术关键:一是选用有效药剂。二是抓住施药适期施药。筛选出防治稻曲病的有效药剂有30%爱苗EC,43%好力克SC和62.25N仙生WP。稻曲病施药适期是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前3~7d、始穗期3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曲病流行的几个因素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谷花病,2007年在武夷山市大面积发生,这是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和中晚稻面积增加以及气候变暖和湿度提高等一些气候因素影响所致。水稻稻曲病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主要病害,该病可使产量损失5%-10%,使米质变劣,对鸡兔有一定毒性,因此笔者对武夷山市近2a水稻稻曲病发生情况做出一些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