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波依定)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39例,予以口服波依定5~10mg/d,疗程4个月,监测动态血压、起声心动图、血脂、血糖、肾功能。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5、P〈0.01);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均减少(P〈0.05);但血脂、血糖与肾功能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非洛地平对于  相似文献   

2.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永恒 《广东医学》2000,21(3):246-247
评价新一代抗高血压药物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第1组40例,口服氯沙坦50mg,1次/。每2组40例,口服依那普利10mg,1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第2组有2例因咳嗽而退出观察,78例临床观察显示,氯沙坦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与依那普利相似但氯沙坦24h血压控制优于依那普利,不良反应前者少于后者。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长效降压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及左室结构功能的改变,并与依那普利治疗组进行比较。方法:各26例患者分别日服氨氯地平5~10mg和依那普利10~40mg,平均24个月。于服药前及治疗结束时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氨氯地平治疗后偶测血压、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均明显平稳下降,心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A峰速度及A/E比值显著下降,E峰速度明显增高(P<005),心输出量反射血分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与依那普利对心脏的影响相同。结论:氨氯地平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对高血压患者的左室结构及功能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肥胖和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高血压病与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用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36例正常血压者,23例单纯肥胖患者,51例高血压非肥胖患者及54例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的葡萄糖代谢率(M值),同时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发现(1)肥胖、高血压非肥胖和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口服葡萄糖75g后,60和120分钟血糖及不同时间点胰岛素值均比正常血压者高(P<0.01);(2)M值:正常人、高血压非肥胖患者、单纯肥胖者、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分别为9.2±1.0、7.6±2.0、6.7±1.5、5.2±1.8mg·kg-1·min-1,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在高血压病合并肥胖组为87.0%,单纯肥胖为69.6%,高血压非肥胖为41.1%,正常人为2.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舒张压对M值无明显影响,而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M值减少0.42mg·kg-1·min-1,收缩压每增加10mmHg,M值减少0.20mg·kg-1·min-1。结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是肥胖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肥胖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比血压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压宁定对高血压病人血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甲状旁腺升压因子(PHF)的影响。②方法对35例高血压病人口服压宁定治疗56d,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血压、血浆PHF,CGRP含量,并与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③结果压宁安治疗前,高血压病人血浆PHF较对照组高(t=2.082,P<0.05),CGRP低于对照组(t=2.830,P<0.01)。压宁定治疗后,病人血浆PHF明显降低(t=2.976,P<0.05);CGRP明显升高(t=2.128,P<0.01);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t=2.816,2.085,P均<0.01),降压总有效率为94.3%.④结论压宁定降压效果肯定,对PHF和CGRP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合用氯丙嗪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集115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3 组:(1)氯丙嗪组:氯丙嗪400mg·d- 1 ;(2) 氯氮平组:氯氮平300mg·d- 1 ;(3) 双氯疗法组:氯丙嗪100mg·d-1 和氯氮平300mg·d- 1 。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 进行评定。结果 各治疗组BPRS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01);1wk 后氯丙嗪组、氯氮平组因子III、IV、V 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因子I、II的评分于2wk 后明显降低( P<0 .01);双氯疗法组BPRS因子评分1wk 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 .01)。氯丙嗪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系、锥体外系;氯氮平组为植物神经系;双氯疗法组亦为植物神经系,且TESS总分较其它两组明显增多(P< 0.05);氯氮平组BPRS减分值与氯丙嗪组无显著差别,但TESS增分值明显降低( P<0 .01) ;双氯疗法组BPRS减分值、TESS增分值显著高于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P< 0.01)。结论 合用氯丙嗪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上述两种药物,但植  相似文献   

7.
培哚普利对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排泄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菱  文世林 《河南医学研究》1997,6(4):332-333,33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perindopril)对糖尿病肾病(DN)尿蛋白排泄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8例DN患者分为三组,早期DN组(A)、临床DN组(B)及合并高血压的临床DN组(C)。均口服培哚普利4mg/日,共60天。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30天、第60天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平均动脉压等项指标。结果:3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A、B二组平均动脉压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结论:培哚普利对DN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尿蛋白的排泄的影响是非血压依赖性的,可能与阻止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而降低肾小球的滤过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应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对3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 者,予培哚普利治疗,剂量为2~6mg/d,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主要大 中型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υ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血压从治疗前24.2/14.3 kPa降至 18.5/10.5kPa(P<0.05),各脑动脉的PI和RI治疗后均叫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υ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0.05)。结 论 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平稳有效,并对脑血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的降血糖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55例2型糖尿病人分为两组,A组给罗格列酮2mg口服,1次/d,B组给格华止850mg口服,1次/d,如2周后血糖≥11.1mmol/L,则各组加量至2次/d,疗程8周。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PBG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降血糖总有效率为82.8%,疗效与格华止相近(P〉0.05);能降低F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的疗效。方法 对32 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患者,在常规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环磷酰胺(CTX)为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并与未用依那普利而仅用常规激素/CTX为主治疗的患者20 例对照,比较2 组治疗效果。结果 依那普利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且降低了血压,改善了肾功能。结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在以常规激素/CTX 为主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可提高疗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有治疗效果,且能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时的Lp(a)水平改变。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正常人、2型糖尿病人以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Lp(a)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2型糖尿病组的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型糠尿病的组间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组的Lp(a)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组(P<005);大血管病变组的Lp(a)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组(P<005),但与微血管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血管病变组和2型糖尿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p(a)水平在2型糖尿病时已明显升高,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大血管并发症时升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科素亚对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长期治疗作用。方法:将34例新诊断的血压正常、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小于30mg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服科素亚50mg/d,B组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血糖及血脂进行为期约6个月的观察。结果:科素亚治疗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得以改善(P〈0.05),尿白蛋白排泄量明显减少(P〈0.0  相似文献   

13.
王爱华  梁艳冰 《广东医学》1998,19(8):625-626
目的:观察芦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并与依那普利作对比研究。方法:对80名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予芦沙坦25 ̄50mg/d,B组予依那普利10 ̄20mg/d,治疗8周。结果: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P〉0.5)。A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显著升高(P〈0.01),B组AngⅡ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与β2微球蛋白(β2-MG)关系。方法:对32例杓型高血压及3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尿β2-MG测定。结果:两组间随测血压(CBP)、日间血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杓型高血压组在24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尿β2-MG方面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与夜间血压水平、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氯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7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组。每日服氯沙坦50mg(31例)或苯那普利10mg(46例)治疗4周。1周后舒张压≥90mmHg者每日加服吲哒帕胺2.5mg。结果:两组各有1例因头昏、眩晕,苯那普利组有5例因咳嗽治疗未满1周而停止观察。第1、2周末氯沙坦疗效不及苯那普利(P〈0.05)。4周后两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培哚普利及氯沙坦钾治疗糖尿病合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病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分别给以降压治疗,即每日1次福辛普利10mg或培哚普利4mg或氯沙坦钾50mg。或每日3次,每次12.5mg卡托普利,2周后如收缩压仍〉15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加用钙拮抗剂。结果:四种药物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相似文献   

17.
周燕池 《河北医学》2000,6(11):988-990
目的:比较苯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降压效应与安全性。方法:84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苯那普利(10~20mg/d)与卡托普利(37.5~75.0mg/d)治疗4周。结果:苯那普利与卡托普利的降压总有效率在偶测血压监测时分别为92.5%和90.5%,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两组之间降压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拜心通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血浆P物质(SP)的影响,选择了26例高血压伴LVH患者每d口服拜心通30mg,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LVMI平均降低29.03g·m-2,下降幅度为20.64%;治疗前后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浆SP浓度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拜心通能够逆转LVH,对血浆SP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Ⅱ型糖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HDM)患者动态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改变及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UAER。结果:HDM组夜间血压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昼夜血压变化差值百分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昼夜节律异常;HDM组夜间血压与UAER成正相关(P〈0.05),昼夜血压变化差值百分率与UAER成负相关(P  相似文献   

20.
对45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NIDDM+HP)及26例NIDDM患者作了胰岛素、C肽兴奋试验及空腹血糖、血脂测定。NIDDM+Hp患者同NIDDM患者相比,胰岛素、胰岛素面积以及C肽、C肽面积增高非常显著,而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相对敏感性约降低25.17%。两组HDL-C、ApoA1都偏低,但NIDDM+HP组相对较高(P<0.05),此现象与该组总胆固醇(194.5±37.2mg/d1)较NIDDM(173.3±369mg/d1)高有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