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礼兴教授从《内经》、“东垣”针法、靳瑞教授“导气同精”针法的学术理论出发,结合其临床经验,提出导气同精针法为“得气”手法而非补泻手法、导气同精针法可与补泻手法联合运用治疗虚实分明疾病、“徐出徐入”之“徐”作和缓、均匀、针下有力之新解及“定志调神,徐入徐出,以意引气,定针导气”的导气同精新操作,用于治疗气机逆乱、阴阳失和,或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中,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Chen LZ  Wang LL 《中国针灸》2011,31(11):1003-1006
以“调神导气”针法治疗情志疾病的临床疗效为出发点,介绍了调神导气针法的操作及其技术要领.在分析《内经》“导气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调神导气”针法是以“徐缓”和“轻柔”作为操作的技术核心,以患者个体化状态为基础,以治神为针法取效之关键,能够快速、有效、安全地调节患者的情绪及机体的功能状态,尤其对于患者的失眠、焦虑、躯体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是治疗情志疾病的一种有效针法.  相似文献   

3.
导气法始见于《内经》。《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金·李杲在创立《脾胃论》中加以阐发,成为“东垣针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明·高武对此颇为推崇,认为可“引伸触类、应用不穷”,收录于《针灸聚英》中。本人在临床上常用此法奏效,故作介绍如下: 一、操作方法据从阳引阴,从卫取气;从阴引阳,从营置气的原则,在进针得气后,作提插导气。由天部(地部)徐徐插(或提)至地部(天部),再由地部(或天部)提(或插)至天部(或地部),每提插一次为导气一度,用时3~4  相似文献   

4.
导气法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来喜 《中国针灸》1995,15(4):41-42
《内经》确立了针法的理论体系,作为其中主要刺法之一的导气法,在古代用之者较为普遍,近代医家很少袭用,且在理论上含浑不清。本文就其历史源流及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论述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后世医家注释颇多。如《类经》卷四张介宾注云:“言本无虚实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康熙字典》解释:“经者,道之常法也。”道当指刺灸之道,对不盛不虚病证,以常规刺灸治疗。《内经》又有:“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对不盛不虚者,是否指的用导气法即现今的平补平泻法治疗。对此句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各有所悟。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飨同道。《灵枢·禁服》:  相似文献   

6.
东垣针法中包涵的学术思想,是东垣整个补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界影响较大。笔者主要以痿证为例,深入剖析了东垣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气同精法和同精导气法,阐述了东垣对《内经》医学理论和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深刻理解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7.
罗成  叶远航  柯佳 《河北中医》2023,(7):1185-1187+1191
壮火食气源自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历代医家对此各抒己见,而对于壮火,我们认为药物峻猛、药物剂量、服用量多等但凡能伤害人体正气的都可称为壮火。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微汗法深受《内经》的影响,其不仅是对《内经》壮火食气和汗法的继承,更是进行发展和创新。本文通过整理和讨论张仲景运用“微汗法”预防“壮火食气”的诸多细节,以期可更好地将这一治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阐述《内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观点与治疗思路,介绍彭德忠教授基于《内经》理论与刺法发展而来的 “筋骨理论”与“过骨输刺法”。从《内经》以“骨”为主出发,彭德忠教授认为当前治疗LDH应“筋骨并重,以筋为主,以筋-骨-筋 为本质”,针刺治疗时“以刺到病所为原则,以过骨输刺为刺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导气针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卫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63-164
针灸学认为,毫针调气治病的先决条件是针刺“得气”,即“气至”,而疗效的高低则取决于“气至病所”与否和能否适时施行补泻。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将《内经》中介绍的导气法与针刺的捻转提插之技巧及意念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称之为导气针法。现介绍如下。它对于激发经气,促使“气至病所”,调节整体机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历代诸贤在各自的蓍作中都介绍了不少促使针刺“气到病所”及施行补泻的行针法。导气针法的操作针刺常规进针后,用刺手之拇、食两指腹面相对夹住针柄的上2/3,中指指腹扶住针柄的下1/3,三指相互配合;或食指、中指固定,…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和维护生命健康的著作。所谓“核心理念”,就是《内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内经》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男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内经》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  相似文献   

12.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中医的“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灵枢·逆顺篇》有关于“上工治未病”的具体论述。归纳而言,一为“刺其未生”,二是“刺其未盛”,三是“刺其已衰”。巨刺首见于《内经》,是九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讲...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与《诗经》思维方式的比较看中医的学科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内经》与《诗经》思维方式的比较,指出《内经》“比类取象”方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比与兴”十分相似。比类取象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并非逻辑思维。比类取象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并非逻辑思维。《诗经》中的另一表现手法“赋”在《内经》中亦普遍应用。《内经》中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式很相似于《诗经》唱和中的问答式。《诗经》中的四字句在《内经》中亦处处可见。因而认为,《内经》的思维方式与《诗经》基本相同。所以《内经》亦是一部艺术巨著,中医的性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相似文献   

14.
《内经》守气法及临床应用730000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张全明指导郑魁山守气法源于《内经》,是针法中至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笔者仅就《内经》守气思想及临床体会做一简介:1《内经》关于守气法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粗守形,上守...  相似文献   

15.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16.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春 《中国针灸》2008,28(4):283-284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经》中关于通与通法的具体含义。方法:通过对《内经》理论的学习,结合后世医家的观点,阐述通的含义及通法的应用发展与范围。结果:在《内经》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结论:通与通法理论直接指导临床治疗和后世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未病”     
张涛 《江西中医药》2008,39(1):12-13
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使其有了更丰富的含义,现代又与亚健康取得契合,然而许多医家对于《内经》的“未病”本义存在曲解。笔者有鉴于此,试从训诂学及医学等方面对“未病”在《内经》中的本义及后世沿革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医书《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主要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这一时期,儒法等家的斗争十分激烈,人们不免要问:儒法斗争对《内经》的影响怎样?《内经》为么什要托名“黄帝”?以及《内经》思想是属于哪一家?等等。本文拟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20.
“左病治右”法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法的简称,它是《内经》中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也是外治法中的重要方法。《内经》中“左病治右”针刺法具体体现于“巨刺”及“缪刺”二法之中。《针灸甲乙经》中有近十种疾病采用了“左病治右”法,而施治的手段比《内经》又增加了灸法。《针灸甲乙经》下溯至今,“左病治右”法的运用更是手段纷呈,有针法、灸法、刺血法、敷贴法、发泡法、塞鼻法、熏法、扎法、挑刺法、割治法、指压法、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等十余种:概言之,“左病治右”法就是患病部位有明显的左右界定而在健侧体表穴位、皮肤以及九窍等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现就手头资料对其在皮肤、穴位上的临床运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