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已确诊的6例毛母细胞瘤和20例基底细胞癌的石蜡标本行HE染色及CK7、bcl-2、AR、CD10、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毛母细胞瘤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境界清楚,由分布均匀的伴有毛囊分化的毛母细胞团构成;免疫组化:5例CK7(-),1例弱(+);3例bcl-2(-),3例弱(+);6例AR(-),6例CD10(-),而瘤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10%~20%。基底细胞癌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癌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呈浸润性生长,周边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周围间质疏松,癌巢和间质之间形成收缩裂隙;免疫组化14例CK7(+),6例弱(+);17例bcl-2(+),3例弱(+);16例AR(+),4例弱(+);20例为癌细胞CD10(+),癌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20%~30%。结论结合镜下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68例卵巢成熟型畸胎瘤,对其中18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占同期3668例卵巢畸胎瘤的0.49%。患者年龄27~86岁,平均51.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畸胎瘤最大径3~20 cm,平均10.76 cm。肿瘤位于左侧卵巢6例,右侧卵巢12例。恶变成分为鳞状细胞癌8例、腺癌7例、类癌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临床分期:ⅠA期14例,ⅡA期1例,IIIC期2例,IV期1例。15例获得随访,随访期间1例复发,4例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发生率低,发病年龄以绝经后妇女为主,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Ⅰ期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标记在中间型滋养细胞(IT)肿瘤中表达的特征及意义。方法收集6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和2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观察GATA-3、GPC3、E-cad、β-Catenin、p53、p63和Ki-67等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材料总结免疫组化标记物在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和特征。结果 PSTT及ETT的组织学各有特点。免疫组化示PSTT和ETT中GATA-3和CK均弥漫强(+);6例PSTT GPC3(-)或弱(+),2例ETT均(-);PSTT中HPL强(+),ETT中p63呈弥漫(+);ETT中E-cad弥漫(+),而PSTT中呈弱(+),明显较ETT弱,并向肿瘤组织浸润的边缘处减弱;β-catenin与E-cad的表达相似,但在2例ETT中偶见核β-catenin(+)。p53在PSTT和ETT中均呈(+),无明显差异。ETT的Ki-67增殖指数较高。结论 PSTT和ETT是罕见的IT肿瘤,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其中包括2例鳞状细胞癌,3例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腺癌(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1例癌伴间叶分化。对所有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化生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0~70岁,平均53.5岁。临床上多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均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显示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中除1例ER和PR(+)外,其余ER、PR均(-);上皮标记物CK7、CK8、CK5、34βE12和E-cad均(+),p63部分(+);癌伴间叶分化中,间叶成分S-100、vimentin、SMA和CD10(+),ER和PR(+)均在导管癌区域表达;1例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EGFR(+);6例cerb B-2均(-)。结论 MC是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多数激素受体(-),根据化生的成分不同表达相应的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型囊性畸胎瘤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与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至2017年收治的8例卵巢成熟型囊性畸胎瘤恶性病变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与血清基因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为单侧卵巢病变,下腹部疼痛的患者为3例。肿瘤最大径在10 cm以上的患者3例。8例患者中鳞癌3例,腺癌5例。鳞癌影像学检查囊壁存在部分厚度增加,腺癌存在附壁乳头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中鳞癌P63与CK5/6为阳性,腺癌Villin、CK20、CDX2为阳性。基因检测发现肠状腺癌恶性病变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结论通过临床检查、超声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肿瘤标记因子可以诊断部分卵巢成熟型囊性畸胎瘤恶性病变,KRAS基因突变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患临床资料、HE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成分均为鳞状细胞癌。结论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成分最常见为鳞状细胞癌,病理诊断需与卵巢原发性及继发性鳞状细胞癌、腺癌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成人胃壁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胃肿瘤大小为14 cm×10 cm×9 cm,切面部分囊性,部分实性。组织学上具有上皮、皮脂腺、软骨等,部分腺上皮发生癌变。免疫组化在癌变组织中示:CEA、p53、CDX-2、CK7、Villin、Ki-67约(15%);基因检测示K-ras突变。结论发生于胃壁的畸胎瘤少见,发生于老年、男性且恶变者更为罕见。癌细胞p53强阳性提示本例癌变与抗癌基因的突变有关。K-ras突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儿骶尾部先天性未成熟畸胎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胎儿骶尾部先天性未成熟畸胎瘤的临床资料、尸检病理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B超示胎儿脊柱骶尾部囊、实性混合回声。尸检发现胎儿骶尾部可见5.5 cm×5 cm×4 cm大小肿物,切面呈囊实性,囊内含淡黄色液体。光镜下肿瘤由多个胚层组成,可见角化的鳞状上皮、纤毛上皮、软骨、平滑肌、肠管、内胚窦样结构、神经胶质细胞和原始神经管。免疫组化:小管样结构细胞nestin、vimentin和CD99(+),GFAP、NF和Neu N(-);周围神经胶质细胞GFAP和NF(+),Neu N(-);上皮细胞CK(+),内胚窦样结构S-100(+);Ki-67阳性率为20%,p53(-)。结论胎儿骶尾部先天性未成熟畸胎瘤罕见,确诊依赖于B超、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需要与成熟性畸胎瘤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类癌病例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卵巢类癌均伴有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成分,例1为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类癌成分呈岛状、巢团状生长;例2畸胎瘤合并卵巢甲状腺肿类癌,镜下甲状腺组织与类癌相互交织,类癌呈梁索状、岛状生长;2例瘤细胞核呈典型"胡椒盐样",染色质细腻,核分裂不明显。免疫组化:Cg A、Syn、CD56和CK均(+);例2类癌区CK19(+),TTF-1(-)。结论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卵巢类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检测,对3例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7.3岁,肿瘤大部分由分化好的腺癌组成,伴间质显著增生;其中一例伴有未分化的癌,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瘤细胞胞质丰富,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两种肿瘤成分间质内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浸润肿瘤细胞间。免疫组化:CK7、CK19及Villin(+),CK20、CDX2、Hepatocyte、Arginase-1、AFP、Glypican-3及CD34(-),Ki-67约20%~30%(+);原位杂交检测EBER(+)。结论 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胆管癌亚型,其形态学独具特征,确诊需要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MC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原发性MCA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原发性MCA肉眼观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切面囊实性,囊内为黏液样物质。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细胞质内富含黏液,细胞核位于基底部。部分囊壁肿瘤细胞形成细胞簇或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部分肿瘤细胞质内黏液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向鳞状上皮分化。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cadherin和CK7(+),PR和c-erb B-2(2+),Ki-67阳性指数为55%、CK20、ER和GATA3(-)。结论乳腺原发性MCA是一种罕见肿瘤,需要与来自卵巢、胰腺或肠道的转移性肿瘤、乳腺柱状细胞黏液癌、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等鉴别。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6例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恶性苗勒管混合瘤镜下肿瘤成分复杂,形态多样,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构成,相互间有穿插及移行。免疫组化:腺上皮CK(+),间质成分vimentin(+);2例ER(+),1例PR(+);CD34和desmin(-)。结论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学形态,临床主要与不成熟畸胎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尿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3例脐尿管腺癌病例,结合临床辅助检查、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8~79岁,平均51岁。肿瘤位于膀胱顶部、左侧壁、左前壁、前壁正中,最大径2~7 cm;组织学类型,脐尿管黏液腺癌6例,非特殊类型腺癌4例,肠型腺癌2例,黏液腺癌伴印戒细胞癌1例。免疫组化:CK7+/-,CK20、CDX2弥漫强(+),瘤细胞膜β-Cantenin弥漫强(+);p63、GATA-3(-)。结论脐尿管腺癌是一种罕见但高度恶性的肿瘤,在膀胱顶部或前壁的肌层见浸润型腺癌并伴有血尿时,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脐尿管腺癌。目前治疗采取膀胱部分切除加脐尿管切除,辅助全身化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22例胃MANE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重新阅读所有病例的存档切片,采用En Vision法进行Syn、Cg A、CEA、CK8/18和Ki-67等5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光镜下可见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两种成分,且均30%。免疫组化:腺癌成分CEA和CK8/18均(+),神经内分泌成分19例Syn和Cg A(+),2例仅Syn(+),1例仅Cg A(+);11例Ki-67阳性指数≤50%,11例50%。22例中18例获完整随访资料,其中2例术中发现肝转移,另有8例术后发现肝等远处转移;12例已死亡者大多为临床ⅢB期或Ⅳ期,分别存活8~26个月,存活的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结论胃MANEC多为中老年男性,发现时大多数已为中晚期,有淋巴结或肝转移者预后较差。Syn和Cg A免疫组化检测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of the lung,CMPT)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50岁和70岁,男女各1例,均无吸烟史和临床症状。肺部CT均提示肺外周型小结节。1例发生于左下肺,1例发生于右上肺,均行楔形肺切除术。肿瘤最大径分别为8 mm(伴薄壁空洞)和17 mm;镜下见肿瘤为假复层柱状上皮乳头样结构,被覆3种细胞即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胞,伴有大量细胞外黏液,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化: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胞均CK7强(+),TTF-1弱(+),CK20和MUC2(-);基底细胞p40、p63和CK5/6强(+);纤毛细胞MUC5AC(+),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10%和2%。术后随访5个月及11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分子检测:EGFR和BRAF均无基因突变。结论肺纤毛性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依据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可做出诊断,需要与肺黏液腺癌等恶性肿瘤相鉴别,尤其在术中冷冻快速诊断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腺瘤的临床特征、组织来源、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肝内胆管腺瘤的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直径1 cm。镜下见密集排列的分化成熟的小胆管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伴钙化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56,CK19和CK7(+),Ki-67和p53(-);酸性黏液染色(+)。结论肝内胆管腺瘤罕见,可能来源于胆管周围腺体,病变本质是对局部损伤的反应。临床需与胆管错构瘤、胆管腺纤维瘤、肝内胆管细胞癌等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间叶性软骨肉瘤(MC)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依据和预后。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对5例MC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 5例中,女性3例,男性2例。1例原发于骨(左上颌骨),3例原发于软组织,部位分别位于盆腔后腹膜、大阴唇和右大腿;1例原发于脑组织(左颅底近舌下神经管区)。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肿胀和局部肿块。主要影像学特点为溶骨性破坏或软组织肿块伴肿瘤内钙化和肿瘤边缘硬化。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小圆细胞和肿瘤性透明软骨小岛组成。软骨区的分化程度不等,可以是分化良好的软骨岛,也可以是不成熟的低级别软骨肉瘤。免疫组化:未分化小细胞CD99、Syn、CgA、NSE、vimentin和bcl-2(+);软骨区S-100(+);40%~70%的肿瘤细胞核Ki-67、p53(+)。结论 MC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点是小细胞原始间叶组织向幼稚软骨组织分化,其诊断要点是在未分化的小细胞区找到分化较成熟的软骨组织。活检小标本容易误诊,须结合组织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免疫组化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 1例罕见的成人肝成熟性畸胎瘤腺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肝肿瘤大小为 7cm× 4 5cm× 4cm ,切面部分囊性 ,部分实性。组织学上具有上皮、肌肉、软骨、脑组织等。部分腺上皮发生腺癌变。免疫组化示癌变组织CEA、p5 3、nm2 3、CK2 0、MDR、GST π等强 ( )。结论 成人肝成熟性囊性畸胎瘤非常罕见 ,腺癌变文献上还未见报道。癌细胞p5 3强阳性提示本例癌变与抗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肾上腺皮质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6例肾卜腺皮质腺癌和34例皮质腺瘤中MMP-2和Ki-67的表达.结果 16例肾上腺皮质腺癌中12例MMP-2(+),其中5例局灶(+),7例弥漫(+);而34例皮质腺瘤中仪有3例MMP-2局灶弱(+)(P<0.01). 3例MMP-2(+)的皮质腺瘤中2例分别在术后3年和5年复发.腺癌中10例Ki-671>5%,1例<1%;腺瘤中24例Ki-67<1%,3例≥5%.结论 MMP-2有助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腺癌的鉴别,并有望成为肾上腺皮质腺癌新的预后指标,榆测肾上腺皮质腺瘤中MMP-2的表达可以预测腺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肝样腺癌(HA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的肝样腺癌,观察其组织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患者男性,31岁。乙状结肠隆起型肿物,大小4 cm×3 cm×2. 5 cm。镜下见低分化腺癌,肿瘤全部为肝样分化区域,无典型腺癌区域;瘤细胞在肠壁内弥漫浸润性生长,大部分区域呈实性片状分布,细胞中等大小,分化差,异型性明显,胞质淡嗜伊红色,部分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似幼稚的肝细胞,可见瘤巨细胞;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呈梁索样,细胞多角形,胞质嗜酸性,核仁明显,似肝细胞癌,胞质内外可见散在分布、数量不多、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淡嗜酸性均质半透明体;局部瘤细胞分化极差,核分裂象多见,局灶20个/HPF,局灶见假菊形团样结构;肿瘤间质局部血管丰富,可见坏死及广泛脉管内癌栓,并见脂肪变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及CK18(+),vimentin、SALL4部分(+),GPC-3灶状(+),GATA-3、Villin小灶(+); CK20、CDX-2、p504S、PSA、CK7、PAX-8、CD56、Syn、Cg A、Dog-1、CD117、S-100、CD30、Desmin、Myo-D1、TFE-3、SMA、Melan-A、Calretinin、D2-40、WT-1、HMB45、h-caldesmon、Hepatocyte、FIL-1、h CG及AFP(-); LCA(-,淋巴细胞+),CD34(-,血管+),CD31(-,血管+);Ki-67阳性指数25%。特殊染色:肿瘤细胞PAS(+)。最终诊断:乙状结肠肝样腺癌。结论结、直肠肝样腺癌是一种罕见类型的腺癌,是结、直肠腺癌中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与转移性肝细胞癌、卵巢肝细胞样癌、肝细胞型卵黄囊瘤及胎儿型胃肠道腺癌等鉴别。该肿瘤转移及复发率高,预后差,应手术扩大切除并进行必要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效果不明确。目前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误诊,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