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治疗口腔鳞癌患者平阳霉素诱导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106例经平阳霉素诱导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口腔鳞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试验组给予康复新液含服,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根据口腔黏膜炎分级和疼痛程度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试验组治疗口腔鳞癌患者平阳霉素诱导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当口腔鳞癌患者经平阳霉素诱导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时,康复新液可有效降低其炎症程度的分级,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s)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快速成型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GFP小鼠脂肪组织,获得GFP小鼠脂肪干细胞(ADSCs),并证明其具有成骨和成脂的多向分化能力,经体外扩增后复合纤维蛋白胶快速成型构建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15 只C57鼠随机分成3组:ADSCs复合纤维蛋白胶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实验组、单纯纤维蛋白胶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将各组相应材料分别移植于C57BL小鼠背部皮肤缺损处,比较观察创面修复效果.结果:分离的细胞具有不断的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同种异体移植后,免疫荧光检测创面有大量GFP小鼠脂肪干细胞存活.ADSCs复合纤维蛋白胶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组织学观察显示,ADSCs复合纤维蛋白胶实验组上皮形成较厚,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有序,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单纯纤维蛋白胶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GFP-ADSCs复合纤维蛋白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后可加速小鼠皮肤创面愈合,提示以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快速成型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K2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从正常黏膜到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及鳞癌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DMBA诱导48只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动物模型,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CDK2蛋白的表达.结果CDK2在异常增生上皮及鳞癌的表达与正常和单纯增生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阳性染色等级随病理等级改变提高(P<0.05).结论CDK2参与了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超声热化疗在口腔颌面部晚期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围术期护理。方法 以我院就诊的36例口腔颌面部晚期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人。对照组只进行化疗,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上海熙洛有限公司生产的YUT-1超声肿瘤热疗仪热疗加化疗后实施手术方案。结果 术后一年比较治疗效果。热化疗组和化疗组的RR分别为77.8%和38.9%,热化疗组的RR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 超声热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共同治疗口腔颌面部的晚期鳞癌,有明显的加强和增敏效果,治疗的同时会使患者大量出汗,疲劳,甚至灼伤热疗区域的皮肤。对此,我们要加强热化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工作,提高疗效,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对口腔溃疡的促愈合作用及其受体在溃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金黄地鼠125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采用EGF,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局部喷涂,以正常动物组作为基线对照.观察溃疡愈合天数、溃疡面积变化及局部组织EGFR的表达改变.结果:实验组EGF可有效促进溃疡愈合,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局部新生组织EGFR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至溃疡愈合时恢复至正常动物水平结论:EGF可通过刺激局部组织EGFR的表达从而促进口腔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鉴定其分化能力并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腹股沟处的脂肪组织,将其分离获得脂肪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用于实验。分别以油红O、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取兔耳中央动脉血一次离心法制备PRF膜。将脂肪干细胞分为2组:对照组不含PRF膜;实验组含PRF膜。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不同时间点PRF对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脂肪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在不同的时间点,实验组ALP活性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DSCs具有成骨的潜能,且PRF可以促进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过表达Golli?MBP基因尝试诱导口腔黏膜产生OLP病损,探讨Golli?MBP在OL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动物体内实验利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包装诱导Golli?MBP过表达基因,将其注射于叙利亚金黄地鼠口腔黏膜下,肉眼观察黏膜改变,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Golli?MBP未能诱导实验动物口腔黏膜产生肉眼可见的OLP病损变化,7天实验组上皮层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14天实验组上皮层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7天及14天实验组上皮层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olli?MBP 过表达能够抑制叙利亚金黄地鼠颊囊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但未能成功诱导其黏膜产生OLP病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观察并分析黏膜组织炎症变化过程。方法: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8组均用60 Coγ射线以35 Gy剂量单次照射口鼻部。观察大鼠口腔黏膜状况,对炎症期间拒食的大鼠进行灌注流食喂养。分别于放射后1、3、5、7、10、14、21及28 d处死1组实验组大鼠,对照组于28 d处死,取口腔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光镜下观察。结果:放射后5~6 d,大鼠口腔黏膜出现红肿伴有小面积溃疡;7~8 d小溃疡逐渐融合成大面积溃疡,并持续到9~13 d;14 d开始,溃疡逐渐缩小并愈合;21~28 d溃疡完全愈合。 HE染色显示放射后第5 d,黏膜下层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但上皮层连续完整;第7、10 d,上皮层崩解、脱落;第14 d溃疡底部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及新生毛细血管;第21、28 d,溃疡处有新的上皮组织出现,基底层排列紧密。结论:经60 Coγ射线照射成功建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大鼠模型,炎症从5~8 d开始,第9~13 d达到高峰,14 d左右开始缓解恢复,21~28 d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对口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口服,2片/次,3次/d,另外予以西吡氯铵漱口液漱口,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免疫能力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消失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3 d后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CD4+、CD4+/CD8+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症状恢复及免疫能力提高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明胶海绵为支架材料,复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诱导的大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得到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并鉴定脂肪干细胞,观察CGF对其增殖、分化的影响。在健康雌性大鼠背部制造一直径3 cm全层皮肤缺损,其上覆盖复合脂肪干细胞的明胶海绵(A组)、无细胞的明胶海绵(B组)或不作处理单纯包扎(C组)。术后观察各组缺损的愈合情况,并于7、14、21 d及完全愈合后,取背部全层皮肤作组织学观察。结果:CGF能促进体外培养的ADSCs增殖;术后伤口渗出物、红肿等炎症反应A组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杜仲醇提取物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脂肪干细胞复合载杜仲醇提取物支架材料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并制备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 脂肪干细胞复合载杜仲醇提取物支架材料;B组植入脂肪干细胞复合羟磷灰石材料;C组单植入羟磷灰石材料;D 组为空白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扫描电镜(SEM)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其他3组。SEM观察可见,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统计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杜仲醇提取物有促进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作用,脂肪干细胞复合载杜仲醇提取物支架材料也具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脂肪干细胞(ADSCs)负载入可注射性软骨细胞砖-富血小板血浆(CB-PRP)复合体中,探究其作为种子细胞能否促进异位软骨的形成.方法:成膜培养软骨细胞并制备CB;扩增培养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静脉血制备PRP;将ADSCs和BMSCs分别与CB-PRP混合并注射至裸鼠皮下,12 周后取材观测软骨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显示CB由软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构成;体内生长12 周后,大体观察2 组复合体均形成软骨样组织;HE染色、番红O(Safranin-O)和甲苯胺蓝(TB)染色及定量检查结果显示2 组复合体均有软骨组织形成,Safranin-O和TB染色阳性区域面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DSCs能够作为种子细胞促进可注射性"软骨细胞砖-富血小板血浆"复合体形成异位软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体内观察Mongersen对大鼠牙周炎的抗炎效果。方法:选取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选取6只为空白对照(C0组),剩余16只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之后将其随机分3组,其中1组为牙周炎对照组(C组),另外2组分别注射Mongersen(M组)以及生理盐水(N组),2周后将其全部处死,检测其临床指标及病理学改变,并采用qRT-PCR检测牙龈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临床指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M组相比C组及N组炎症缓解;qRT-PCR结果显示M组与N组及C组相比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ongersen可明显降低大鼠牙周组织炎症程度及其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口腔黏膜缺损修复的效果,为口腔种植手术中实现软组织增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健康日本雄性大耳兔随机分为PRF组,ADM组,Autograft组(自体结缔组织移植组)及Control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在兔硬腭距上颌门齿8 mm的中间位置制备10 mm标准黏膜缺损。ADM组、PRF组及Autograft组分别植入ADM、自体PRF以及自体黏膜,Control组对创面行纱布按压处理;分别于术后7、14、21 d进行创面愈合率观察,并于术区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其炎症等级和上皮平均厚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PRF组、ADM组、Autograft组分别与Control组相比,可观察到显著促进创面的愈合(P<0.05);PRF组与ADM组相比在任一时间点创面愈合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PRF组、ADM组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程度均比Autograft组较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RF组、ADM组和Autograft组的炎症等级均有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F组、ADM组与Autograft组两两相比,炎症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ADM组与Autograft组相比,上皮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ADM组与PRF组比较,在7 d和14 d时ADM组的上皮厚度更高(P<0.05),而在21 d时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F与ADM用于口腔黏膜缺损修复,创面愈合效果相似,均可作为代替结缔组织移植的软组织增量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带蒂颊脂垫修复兔颊黏膜缺损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在新西兰白兔(n=6)双侧颊黏膜造出深至黏膜下层等大的(1 cm×1 cm)缺损,一侧用颊脂垫修复,另一侧自然愈合,分别在1、2、4周进行拍照观察愈合情况,使用Image J对伤口面积进行计算,处死获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行HE及Masson染色,SPSS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细胞膜片方法,并分析细胞膜片的生物学特点。方法:从出生7d大鼠体内提取脂肪组织并获得纯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将ADSCs体外构建细胞膜片,待膜片成熟后采用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对膜片进行形态学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COL-1、FN、FGF、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OL-1、FN、FGF、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纯化的ADSCs体外诱导培养10d后获得白色膜状细胞膜片,镜下观察见细胞复层生长,染色显示细胞间紧密连接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extracellular matrix)。Real Time-PCR结果表明细胞膜片组COL-1、FN、FGF、VE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培养的ADSCs组。Western Blot蛋白学检测与基因检测趋势一致。结论:体外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构建细胞膜片,膜片的COL-1、FN、FGF、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作用及细胞因子在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在沈阳万类生物技术实验室完成。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取第3代BMSCs进行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鉴定BMSCs。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2组。于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BMSCs,1周后进行皮肤创伤模型制备,实验组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3 cm的纵行切口,对照组不做创伤处理。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正常皮肤及创面组织BMSCs数量、分布情况,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正常皮肤及创面组织病理变化情况。ELISA检测大鼠尾静脉血中不同时间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变化。结果    镜下观察培养第三代的BMSCs细胞形态为均一梭形,贴壁生长。BMSCs移植能够加速创面愈合,ELISA结果显示,BMSCs移植后血清中SDF-1α、TNF-α、IL-1β、bFGF和PDGF的含量随着创伤愈合进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    BMSCs能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