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皮下注射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脱落原因,进一步规范皮下注射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流程管理。方法收集我院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心2006年12月~2018年3月接受皮下注射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脱落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82例患儿未能按期完成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中41.37%的家长认为治疗效果好,提前结束治疗;24.13%的家长认为治疗效果不佳;9.20%的家长由于交通不便中断治疗;9.20%的患儿由于家庭搬迁转外院继续治疗;因为治疗过程中有不良反应占8.05%;2例患儿由于出国留学目的地无法提供继续治疗被迫中断;失访2例;由于上学时间紧、误认为是激素治疗和拒绝沟通各占1.15%。结论造成特异性免疫治疗脱落的主要原因多与家长认知不足有关,提示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和随访不到位,是后期特异性免疫治疗管理中的改善重点,引入信息平台的规范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患儿行特异性免疫治疗长程管理和随访经验及对策。方法建立免疫治疗患者数据库,动态长程管理,采取电话或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2006年6月--2009年6月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儿191例进行调查,了解未完成基础疗程的患儿不依从的原因并分析对策。结果儿童特异性免疫治疗完全依从率为63.8%。不依从的主要原因:起效慢就认为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占44%,出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占29%,担心影响生长发育占14%。结论儿童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依从性尚有待提高,需加强互动和长程管理,主要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改变患儿家长或看护人的认知.以提高患儿免疫治疗的依从率。  相似文献   

3.
报告51例尘螨变异性哮喘、鼻炎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注射前做好各项预防措施,注射中、注射后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局部、全身不良反应,给予健康教育和院外指导。51例患儿中45例患儿顺利进入维持治疗阶段,3例脱落,3例终止治疗,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按照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常规,调整剂量后仍不能耐受当前剂量的患儿,采用非常规注射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6例常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14例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的患儿,采取按个人耐受能力调整注射剂量、间隔时间和保证有效治疗总量的非常规注射治疗方法。结果 经非常规注射法治疗的14例患儿未再出现全身不良反应,达到预期疗效。治疗前后自觉症状评分和体内过敏原检测皮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常规注射法的自觉症状评分和体内过敏原检测皮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能耐受常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儿,采取非常规注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患儿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对螨变应原测试阳性的过敏性哮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特异性免疫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GENA方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为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气雾剂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特异性免疫治疗组实施特异性免疫疗法。分别于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疗效判定、简易肺功能检测。结果: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过敏性哮喘患儿症状,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疗效显著,且疗程与疗效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杭杲  刘春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0):2749-2750,2753
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和鼻炎患儿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体外特异性过敏原检测系统对儿童医院门诊患儿进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 lgE(SlgE)抗体和总 lgE 进行检测,对尘螨过敏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免疫治疗组采用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对照组按普通药物抗过敏治疗,治疗6个月、12个月给予临床控制指标评分,同时观察患儿血清中 SIgE 的改变。结果218例过敏患儿吸入性过敏114例(52.4%),食入性过敏101例(46.3%)。98例尘螨过敏患儿占总过敏者和吸入性过敏者的44.95%和85.96%。免疫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脱敏治疗患儿 SIgE 阳性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18例过敏患儿的特异性过敏原检测中尘螨过敏者最多;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和鼻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选取86例在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尘螨变应性哮喘鼻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采用常规免疫治疗护理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在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尘螨变应性哮喘鼻炎患儿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时机理论为框架,探讨变应性鼻炎患儿家长在患儿免疫治疗不同阶段的真实体验,为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选取因变应性鼻炎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接受免疫治疗的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阶段进行多次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资料分析方法结合时机理论对访谈主题进行提炼分析。结果共访谈患儿家长16名,针对其在患儿免疫治疗期间的照护体验,提炼出以下4个主题:确诊早期情绪反应强烈、疾病相关知识需求突显;治疗准备期对治疗方案犹豫、观望,不确定感明显;治疗调整期疾病知识缺乏较突出、希望获得信息及社会支持;适应期希望提供延续服务及随访。结论变应性鼻炎患儿家长的照护体验随治疗阶段的不同呈动态变化,医护人员应结合个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依从性对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湖南省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耳鼻喉门诊就诊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儿297例,观察维持治疗一年中不同年龄与依从性以及依从性与免疫疗效的关系。结果297例患儿有166例(55.89%)按要求完成1年以上舌下免疫治疗,7~10岁的患儿139例中完全依从者119例(85.61%),显著高于<7岁患儿(56.41%,22/39)及>10岁以上患儿(21.01%,25/119)的依从率( P <0.01)。完全依从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71%,不依从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53.4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χ2=19.52,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依从性可影响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应对患儿及其家长采取措施积极干预,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季寒  张勇  潘春寅 《护理学报》2013,(16):75-76
总结对过敏性鼻炎患儿及家长的社区护理经验。240例4~15岁患儿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指导逐日记录病情、定量评估行为方式、指导改善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患儿治疗的规范开展,提高脱敏疗效。经1年的治疗护理,本组临床疗效显效占23.4%,有效占64.7%,总有效率88.1%。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哮喘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与特异性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建华  吕娟  许琼 《上海护理》2009,9(6):30-32
目的探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与临床观察。方法采用丹麦ALK公司提供的13种吸入性过敏原,对109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对变应原为尘螨阳性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同时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过敏原皮肤点刺阳性103例,占94.49%;所有过敏原中,前2位是屋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最高,各占88.07%;其次是热带螨,占35.64%。对变应原阳性自愿接受脱敏治疗的35例患儿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哮喘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有效减轻或减轻患儿的鼻部症状。结论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为儿童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患儿情况,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哮喘儿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妈妈课堂在哮喘患儿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30例过敏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所有患儿都给予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周期为15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只接受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开设妈妈课堂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依从性、血清IL-10含量、最高呼气流速(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疗效、治疗依从性、血清IL-10含量、PEF值和FEV1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妈妈课堂能提高哮喘患儿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血清IL-10的表达,提高肺功能,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鱼胆中毒1例     
<正>患儿男,9岁,因服用鱼胆后频繁呕吐10h入院。患儿2d前着凉后出现咳嗽,无发热,无呕吐,未给任何药物治疗。10h前家长给口服鱼胆(约2.0kg青鱼胆)一个止咳,服后不久,患儿出现频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婴幼儿喘息患儿的预后及家长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婴幼儿喘息患儿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其家长进行5~6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干预前及干预后180例患儿家长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护理干预后其家长的各项心理症状评分均低于干预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婴幼儿喘息患儿的疾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喘息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规范治疗人数明显增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喘息患儿家长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对婴幼儿喘息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明确喘息的病因、控制喘息的发作、治疗预后和矫治不良行为、改变家庭环境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尘螨过敏患儿对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剂量递增阶段的耐受性;针对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便安全实施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方法]对2007年—2009年在我院哮喘中心接受尘螨特异性治疗195例患儿,观察剂量递增阶段每次免疫注射后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95例患儿在剂量递增阶段共注射2 968例次,发生速发不良反应215例次,发生率7.24%,发生迟发不良反应121例次,发生率4.07%;局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44%,全身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88%。[结论]尘螨过敏患儿对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护理干预在确保SIT安全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丽君 《护理研究》2011,25(25):2299-2301
[目的]观察尘螨过敏患儿对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剂量递增阶段的耐受性;针对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便安全实施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方法]对2007年—2009年在我院哮喘中心接受尘螨特异性治疗195例患儿,观察剂量递增阶段每次免疫注射后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95例患儿在剂量递增阶段共注射2 968例次,发生速发不良反应215例次,发生率7.24%,发生迟发不良反应121例次,发生率4.07%;局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44%,全身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88%。[结论]尘螨过敏患儿对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护理干预在确保SIT安全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 目的:以时机理论为框架,探讨变应性鼻炎患儿家长在免疫治疗不同阶段的真实治疗体验。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在我院接受变应性鼻炎免治疗患儿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归纳出4个主题:确诊期情绪反应强烈、准备期的不确定、调整期治疗依从性的烦恼、适应期的回访需求。结论:家长在患儿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不同阶段的治疗体验是动态变化的,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家长在治疗不同阶段的体验及需求分阶段、有计划、持续性地提供个性化护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便更安全地实施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6月于我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儿359例。所有病例治疗前测定其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sIgE)、粉尘螨sIgE、皮肤点刺试验、肺功能激发试验,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每次免疫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59例患儿中有50例患儿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注射总次数为9567例次,共发生全身不良反应112例次(1.17%)。其中速发全身不良反应93.75%(105例次),迟发全身不良反应6.25%(7例次)。经雾化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口服开瑞坦后全身不良反应均能缓解,无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免疫治疗维持阶段。注射前后反复测定最大呼气流速,是及早发现、处理全身不良反应及评估处理效果的客观指标。季节环境因素是全身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哮喘[1]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特异性免疫治疗(SIT)作为目前唯一针对哮喘病因的治疗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视,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已经被证实对减轻哮喘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本文通过对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儿童变应性哮喘前后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探讨SIT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吸入治疗依从性。方法:对加强宣教前后各150例哮喘患儿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影响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分别为:健康教育不够深入使家长对哮喘知识掌握程度低;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正确认识药物作用,疑虑药物副作用;吸入方法不当;家长对治疗疾病缺乏信心、家长文化程度低和家庭经济困难。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家长对哮喘知识掌握程度低及疑虑药物副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宣教后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P<0.01)。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哮喘患儿及家属对吸入治疗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提高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