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状况对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方法 使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于2018年4—10月对12847名医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25.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分维护、父亲温暖关心了解、母亲温暖关心了解、母亲过分干预过分维护、母亲拒绝或否认以及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家庭功能状况与大学生人际困扰相关。结论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问题比例较高,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有可能减少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闫瑞红  雷璇  张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507-2509,2512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报告的健康行为量表(RHBC)对4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与健康实践行为呈正相关(P<0.05).(2)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认知-情感行为呈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认知-情感行为呈负相关(P<0.05).(3)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P<0.05).(4)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差异.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父母亲应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当前医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家庭结构医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防御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对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家庭教养因子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家庭结构和不同性别子女,父亲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维度,仅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医学生防御机制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不同结构家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子女的不成熟防御机制有显著影响。在正常结构家庭中,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对子女的成熟防御机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特殊结构家庭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子女的成熟防御机制有预测作用。在正常结构家庭中,母亲的拒绝否认对中间型防御机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当前医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家庭结构医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防御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对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家庭教养因子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家庭结构和不同性别子女,父亲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维度,仅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医学生防御机制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结构家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子女的不成熟防御机制有显著影响.在正常结构家庭中,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对子女的成熟防御机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特殊结构家庭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子女的成熟防御机制有预测作用.在正常结构家庭中,母亲的拒绝否认对中间型防御机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北医学教育》2016,(1):97-101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受不同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待人际交往有着不同的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好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实施并进行整体归纳总结,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影响,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为减轻负面影响做出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1]。目前,大多数研究从心理控制源、主观幸福感、个性心理特征等角度去分析应对方式的形成,很少从家庭因素进行探讨。家庭因素,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强制戒毒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状况,探讨其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对35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各维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障碍形成有显著相关,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吸毒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体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付方式量表和岳冬梅修订后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一次性集体测试。结果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直接因素,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6-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丹东市、营口市、辽阳市6市共6 152例中小学生,对其中1 793例经历创伤事件的社区青少年应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调查其家庭教养方式,应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调查其心理韧性水平,比较不同特征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韧性得分。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青少年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是否曾是学生干部青少年心理韧性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r为0.158~0.475,P<0.05);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为-0.411~-0.141,P<0.05);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维度的得分及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为0.068~0.1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曾是学生干部、年龄、性别是心理韧性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存在相关关系,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女性吸毒人群与正常人群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异,为女性吸毒行为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对女性吸毒人群和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女子人群和吸毒女子人群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宽容-放纵,期望-苛求,接纳-拒绝,民主-独裁,尊重-羞辱,管教-控制,激励-惩罚,关心-袒护,理解-责备这9个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预防与纠正吸毒行为的措施中应充分考虑到家庭教养方式这一微环境的影响,从而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