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桂林地区1:20万航磁资料和1:100万重力资料数据处理成果的解释,阐明了重磁数据处理在研究隐伏花岗岩体和成矿预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该地区及邻区已知花岗岩体上重磁异常特征,提出了本区隐伏花岗岩体的重磁异常标志,并预测了部分隐伏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滇黔桂部分地区40多万平方公里布格重力异常的数据处理结果,讨论了区域异常与深部地质构造、局部异常与花岗岩的关系,提出了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予测问题。  相似文献   

3.
重力勘探资料是不同深度地质异常体的综合反映,位场分离工作向来都是重力勘探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来拟合低频区域重力场,进而分离出局部异常场信息;然后通过理论模型的分离结果对比分析,对于中浅部的局部异常体信息,BP神经网络模型分离结果精度高,其短波长信息源更精确。最后,将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到南非Witwatersrand Basin某实测航空重力测网数据分析中,其分离结果的Theta map成像结果较好地吻合了实际地质资料,验证了BP神经网络模型在实际重力勘探解译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姑婆山花岗岩体西南接触带的新路和水岩坝钨锡矿田的控矿构造主要是侵位构造,包括侵位断裂、侵位褶皱穹起、侵位界面和侵位面理等。白面山式锡矿床,并不是以“过渡层”为矿源层成矿,而是以“过渡层”这种构造薄弱层产生犁式滑脱断裂,矿液通过侵位断裂上升沿之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5.
根据1:5万重力资料控制随机搜索法反演结果推断:大厂隐伏花岗岩体主体部分为北西向的两个岩脊隆起带,中间夹一岩沟;周边有几个局部小隆起。岩体形态受构造控制,已知矿床的分布与岩体形态及侵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北京密云地区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体、番字牌南花岗岩体、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首次获得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9±2)Ma,番字牌南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130±1)Ma,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侵位年龄均为(127±1)Ma,表明这4个岩体均在早白垩世发生侵位。四合堂北花岗岩体和番字牌南花岗岩体侵位于四合堂推覆体上盘,并切割太古代片麻岩的片麻理;冯家峪岩体侵位于大水峪—北石城正断层的上盘,并切割了该断层。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为限定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活动时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8.
关于花岗岩类形成作用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及南岭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特征及其与内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论证了花岗岩类形成作用及其成矿连续演化的完整过程;进而提出现代花岗岩类形成作用的完整概念包括岩浆的发生,岩浆的作用与成岩,以及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三个部分。三者属同一作用过程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岩浆的发生过程(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是所有壳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形成所必经的第一步,但往往只是地质历史早期或特定的构造环境(同造山,同碰撞)下形成的花岗岩才不同程度保留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特征。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是花岗岩类形成的作用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并不是所有花岗岩类都具备这一发展阶段,往往是在地质历史晚期或特定的构造环境(晚造山、后造山为主)下形成的花岗岩,才不同程度地发育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不同地区、不同造山带,有其特定时期的成矿花岗岩。  相似文献   

9.
花岗岩侵位机制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地壳不同层次侵位的花岗岩浆具有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与围岩之间存在不同的密度差和粘度差,加之不同地壳层次存在着不同的岩石流变学特征,导致花岗岩浆在地壳不同层次具有相异的侵位机制和侵位构造特征。一般来说,在下地壳层次侵位的岩体形成于封闭—半封闭环境,不利于岩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矿床的形成;在中上地壳层次侵位的岩体因处于相对开放环境,且又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分异演化过程,因而有利于形成诸如接触交代或其他岩浆热液矿床。由于不同侵位机制的岩浆体系具有不同的机械力和化学活动性,从而产生不同特征的侵入接触构造体系,营造出不同的侵入接触成矿环境。在中上地壳层次侵位的杂岩体以多次脉动、增量式生长为特征,其增量生长方式可表现为反环带-外侵式、正环带-内侵式和不规则-离散式,其中有利于成矿的杂岩体往往表现为反环带-外侵式。  相似文献   

10.
滇东小比例尺重力异常及1:20万航磁异常数据处理成果与本区航放异常、重砂异常、卫星影象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断裂带及花岗岩体上都显示了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这些特征标志本区可能存在若干断裂带和隐伏花岗岩体,在这些地带有利于进一步开展详查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西花山-姑婆山花岗岩体的三维形态,使用广西花山-姑婆山花岗岩体的重力资料,首先在花岗岩体的露头范围内,选择一些均匀分布的重力剖面,采用人-机联作的2.5维重力模拟反演方法,求出岩体的断面形态;综合这些断面图,描述花岗岩体的三维切片形态。其次,用粒子群法进行重力三维反演,利用岩体的出露部分和对重力异常上延不同高度求垂向三阶导数的零值线作为参考约束条件,直接反演出岩体的三维分布,绘制花岗岩体的三维立体图。结果表明,花山-姑婆山花岗岩体最大分布面积约为1 596 km2,花山岩体的最大厚度约为11.6 km,姑婆山岩体的最大厚度约为22.7 km。  相似文献   

12.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控于区域断裂及背斜构造且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是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铅锌矿床多位于面状高磁异常与低磁异常过渡部位并显示Pb-Zn-Hg-Cd组合化探异常,表明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岩浆热液型; 已知含矿背斜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与其有相似成矿条件的次级背斜、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的鞍部及倾斜部位是铅锌找矿有利地段。金矿床受控于断裂构造带或其旁侧的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叠加部位,多位于高磁异常带中局部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过渡部位,与Au-Ag-(As-W-Bi-Sb)组合化探异常吻合度高,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表明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 已探明大型金矿床近外围及深部是金找矿重点靶区。铅锌、金矿床均属于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基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与矿体的相互作用与位置关系,建立了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成矿模式; 叠加典型矿床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构建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采用“证据权法”,预测找矿靶区6处,说明区内找矿潜力大,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贺兰山南段大战场花岗闪长石岩体化学特征和时代,对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出露于贺兰山南段大战场的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岩相分带性不明显.该岩体岩石平均化学成分与中国花岗闪长岩较接近,特别与我国华南地区花岗闪长岩平均化学成分十分相近.里特曼指数、碱度率和皮科克指数表明其岩石化学类型属钙性-钙碱性岩系;w(K)∶w(N)比值、铝饱和度显示属过铝-次铝的岩石类型;长英质指数、分异指数反映岩石为中酸性,有岩浆分异较强的特点;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形成该类岩石的岩浆分异较强,具有中—晚期岩浆的特点;氧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大战场花岗闪长岩属高δ(18O)花岗岩类,氧同位素来自于地壳,与我国南岭S型花岗岩δ(18O)相似.根据锆石TIMS法,U—Pb年龄为(223±26)Ma(下交年龄值),并结合岩体侵入于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中侏罗统延安组不整合于其上的事实,将其形成时代厘定为印支期(晚三叠世).可为该地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广西岩浆岩重磁异常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广西区域性地球物理调查成果,探讨了重、磁异常与岩浆岩体展布的相关关系,通过重、磁异常剖析并结合岩石物性特征,归纳了重、磁异常与岩浆岩体岩性变化特征规律,建立了本区隐伏岩体重、磁异常预测标志,为重、磁成果资料深化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南地区岩石物性可知,中酸性岩体的平均密度均小于其围岩的密度,视为低密度体,为重力低异常进行圈定中酸性岩体提供了依据;中酸性岩体的磁性变化范围较大,大多数属于弱磁性且存在剩磁影响,因此对航磁数据进行化极用于圈定中酸性岩体效果不佳。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剩磁的影响,文中采用剩余磁异常模量以及磁异常总梯度模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磁法数据转换。本文以重力负异常特征为主,结合航磁异常转换数据,综合推断中南地区隐伏的中酸性岩体。中酸性侵人岩与银、铜、铅、锌多金属矿产关系密切,这类异常区是间接寻找上述矿产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6.
排山楼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赤峰—朝阳—阜新金矿成矿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矿体主要赋存于EW向韧性剪切带的太古宙变质岩中。选择控矿韧性剪切带北部的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属于I型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呈弱的负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的地球化学亲缘性。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时代为早白垩世燕山期((121.8±1.1)Ma)。通过野外观察黑云母花岗岩与控矿韧性剪切带之间的接触关系,对比岩矿间微量元素、同位素特征,结合华北克拉通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排山楼金矿床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是韧性剪切作用导致矿源层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富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选取新疆中天山沙垄以西地区开展铅锌矿成矿预测研究,将决策树技术引入到成矿预测中。通过区域成矿规律分析,选取不同构造单元中数据较为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建立综合信息预测模型,采用决策树技术中的ID3算法构建决策树,在ERDAS IMAG ING 8.7平台上建立分类决策树,开展铅锌远景区预测。经野外验证,预测区与已知矿化区吻合度较高,证实该方法在成矿预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潘彤  喻忠鸿  薛国强        刘红涛      周楠楠      孟军海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68-586
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地处秦祁昆成矿域西段,成矿条件优越,地质构造复杂。总结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找矿模型和地球物理勘探现状,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矿床成因以喷流沉积型多金属矿、岩浆熔离型镍铜钴矿、沉积型铁矿、层控型铅锌矿及热液型多金属矿为主。矿床形成时代分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早中期、晚古生代、中生代4个时期,其成矿动力学机制包括伸展、挤压、局部伸展-挤压。由于矿体与围岩之间具有一定的物性差异,根据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不同物性分布及成矿地质条件,优选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探测,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效果。以夏日哈木镍铜矿床、锡铁山铅锌矿床、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3个典型矿区为例,解剖当前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矿产资源地质和地球物理找矿进展,并进一步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多分辨电磁探测理论与技术、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寻找和扩大铜陵沙滩脚铜矿床外围铜多金属矿资源,在地质及以往物探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外围开展了高精度重力测量、磁测和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通过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2.5 D重磁剖面联合反演和综合分析后,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圈定了区内2处隐伏闪长岩体和1处矿(化体)的分布、埋深,推断了1处隐伏断裂构造的分布。利用综合物探异常和已知地质资料,圈定了成矿有利区,为后续钻探工程施工提供了物探依据。  相似文献   

20.
粤北长江铀矿田长排地区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w(K2O)>w(Na2O),中—高铝,低Ti、Fe、Mg等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富集,Ba、Nb、Sr、Eu等元素明显亏损;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明显右倾型。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特征显示:花岗岩体源自成熟度较高的陆壳物质;源区物质主要由贫黏土的砂质岩组成;花岗岩体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花岗岩体产铀性研究表明:长排地区两期花岗岩体具有较高的铀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且岩体中的铀均受到了活化改造和再分配,具备较高的产铀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