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与心房电连接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评估中国人肺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43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位(PVP)记录和分析,并对能标测到PVP的肺静脉进行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肺静脉内环形标测电报导管标测到的PVP的激动顺序,以及有效放电对PVP的影响,分析和总结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特点。结果 共标调和域电隔离肺静脉100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35根(35%),双束状电连接48根(48%),多束状电连接11根(11%),环状电连接3根,无电连接3根。结论 根据环状电报标测到的PVP激动顺序和对放电的反应,提示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83%),说明对于大多数肺静脉不必进行环状消融,而只需在肺静脉与心房连接处进行点状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电隔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上腔静脉(SVC)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评价SVC肌袖和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肺静脉内点消融治疗术后随访 2 2± 1 1 .1个月内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发病例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 ,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探讨点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经验性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5例患者共接受心内电生理标测和电隔离治疗 6次 (一例行第二次电隔离 ) ,除一例行右下肺静脉靶肌袖的电隔离外 ,其余病例均进行了经验性全部大静脉的电隔离 ,共电隔离心脏大静脉 1 5根 ,其中肺静脉 1 3根、上腔静脉 2根 ,即刻电隔离成功率 1 0 0 %。术后随访 1 1 .8± 8.9个月 ,均无房颤复发。因此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点消融后复发病例进行经验性全部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可以满意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大静脉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肌袖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电隔离后继续留置环状标测导管 10~ 2 0min ,观察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 电隔离前心内标测显示 32例患者的 36根大静脉肌袖有自发电活动。以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为终点行大静脉口部消融后 ,16根 (4 4 % )记录到大静脉内自发电活动 ,其中 2根呈偶发的单一电活动 ,11根呈平均频率 (38± 12 )次 /min的缓慢节律 ,3根呈偶发的由 3~ 6个电位组成的短阵快速节律。 15根示大静脉内电活动与心房完全分离 (93 8% ) ,1根左上肺静脉存在大静脉 心房单向传导。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后 ,出现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时多同时伴有大静脉 心房传出阻断 ,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后大静脉内的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减少或消失 ,说明窦性心律时的心房 大静脉传导是引起大静脉内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射频导管消融技术即使只阻断心房 大静脉单向传导也可通过稳定大静脉内电活动而减少或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AF)患者腔静脉内的电活动及其传导特性。方法选择32例无AF患者,记录腔静脉电位分布和腔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观察右房(RA)及腔静脉起搏时局部电活动特性。结果28例(87.5%)存在上腔静脉(SVC)电位,其电位分布:前侧壁14例、前壁12例、环状2例,其电连接类型:单束状10例(31.3%)、双束状16例(50.0%)、环状2例(6.3%);只有5例(15.6%)存在下腔静脉(IVC)电位,电位分布于前侧壁,3例呈单束状、2例呈双束状电连接。RA起搏时RA-SVC的有效不应期(ERP)为202±21ms,SVC起搏时SVC-RA的ERP为228±15ms,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A起搏时RA-IVC的ERP为190~230ms(中位数M=195ms),IVC起搏时仅1例患者存在IVC-RA传导,其ERP为200ms。结论无AF患者腔静脉存在电位,其与右房表现为单束状、双束状或环状电连接。  相似文献   

6.
单一靶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靶静脉的标测方法 ,评价电隔离单一靶静脉的临床效果。选择 2 0 0 1年 8月~2 0 0 3年 5月 90例连续住院PAF病人中进行单一静脉电隔离的 14例病人。男 10例、女 4例。年龄 5 1± 10 (39~6 4 )岁。均有频发的PAF。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右室尖部电极导管。进行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形标测电极导管 (LASSO电极 )以及大头消融电极导管。进行肺静脉 (PV)和 /或上腔静脉 (SVC)标测。以心律失常的始发激动最早 ,并且明显比体表心电图的心房电位提前、电活动频率最快的PV或SVC为靶静脉 ,进行电隔离。结果 :全部病例即刻电隔离均获成功。 10例病人电隔离靶静脉后 ,静脉肌袖内无自发的电活动。 4例病人靶静脉电隔离后 ,静脉肌袖内仍存在电活动。 5例PV电隔离术后PAF再发病例中 3例再次进行经验性其它PV电隔离。随访 10 .5± 9.2月。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 ,11例无临床症状及PAF证据。进行单一静脉电隔离的成功率为6 4 .3% (9/ 14 ) ,其中进行单一PV电离的成功率为 4 4 .4 % (4/ 9)。 5例SVC电隔离术后无复发。结论 :PV相关的PAF在不同时段内可能由不同的PV肌袖触发或驱动PAF发生。单一静脉电隔离可能仅适用于较肯定判断为SVC起源的PAF。  相似文献   

7.
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顽固性PAF患者 30例 ,男 19例 ,年龄 5 3± 15 (41~ 70 )岁 ,在肺静脉口用Lasso环形电极导管对肺静脉逐一进行标测 ,于肺静脉最早的心房 肺静脉电位处消融 ,电学隔离肺静脉。消融温度控制在 5 0℃ ,功率 2 5~ 35W。结果 :电学隔离肺静脉 6 9根 ,其中左上肺静脉 2 8根、左下肺静脉 2 0根、右上肺静脉 15根、右下肺静脉 6根 ,电隔离成功6 5根 ;电隔离上腔静脉 6根 ,左房后游离壁异位兴奋灶消融 8个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即刻成功率 94 %。随访10 .1± 5 .1(5~ 2 2 )个月 ,成功率 (无心房颤动发作 ) 6 1%。结论 :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PAF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3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107例行经验性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只要所标测静脉的肌袖电位明确且与心房之间存在传导关系,以及标测和消融电极导管到位不困难,则行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静脉电隔离。术后不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症状缓解且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07例房颤患者中105例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98%),平均每人行3.3±0.8根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共隔离静脉352根。21例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20%),3例进行了第3次手术,平均每人共完成1.2±0.5次静脉电隔离术。82例(78%,82/105)手术成功的患者随访13±8个月,6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及房颤复发的证据(80%)。结论:射频消融电隔离3根以上心脏大静脉可以预防约4/5患者房颤的复发,但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腔静脉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36例,年龄(42.5±13.2)岁。经1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导管)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sso导管的指导下,采用全肺静脉或上腔静脉与靶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肺静脉和腔静脉行标测和电隔离治疗。窦性心律时最早激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位处和/或心房起搏时最短的心房和静脉电位间期处为靶点行消融。结果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接受一次电隔离治疗,共电隔离大静脉115根,其中左上肺静脉34根,左下肺静脉22根,右上肺静脉30根,右下肺静脉17根,上腔静脉12根,即刻电隔离成功率为95.6%,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78%。随访3~22个月,成功率(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为75.0%。结论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活动连接,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治疗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心房-肺静脉(或上腔静脉)射频消融电隔离(电隔离)术后随访2~12(6.53±4.10)个月内的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病例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探讨电隔离治疗后房颤复发的可能原因,评估再次电隔离的效果。方法 共9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3.3±13.2)岁。对上次已作电隔离和上次未进行电隔离的肺静脉和上腔静脉逐一进行标测,对存在心房-静脉传导的静脉进行射频消融心房-静脉电隔离。结果 9例患者上次射频消融电隔离总共22根静脉(19根肺静脉和3根上腔静脉)中,经电生理标测发现其中17根静脉(15根肺静脉和2根上腔静脉)恢复了静脉-心房传导。对这些静脉以及上次未进行电隔离的8根静脉进行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随访1~15(7.22±5.04)个月,7例病人无房颤复发,2例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静脉-心房传导恢复及遗留未进行电隔离的大静脉可能是房颤复发的原因,对复发病例,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证实起源于SVC房性心律失常共14例,在传统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结合SVC造影确定最早激动点或起源部位,局灶性消融或节段性/环状消融电隔离SVC。结果 5例房性心动过速(AT)在SVC内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局灶性消融成功;9例SVC起源房性早搏(PAC)伴发心房颤动(AF)患者经节段性或环状消融电隔离SVC成功。3例术中SVC电隔离后出现SVC自律电活动。结论 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有特征性的心内电生理特点,消融时应注意识别AT或PAC。可通过局灶性或阶段性/环形电隔离SVC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2.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及折返机制 ,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结果 :7例右房房颤 ,2例合并左房房颤。其中 5例房早有 3个起源点 :3例起源于上腔静脉(SVC)、下腔静脉 (IVC)和界嵴 (CT) ;1例起源于SVC、SVC口和CT ;另 1例起源于SVC、IVC和峡部 (IS)。 1例有 2个起源点 ,起源于SVC口和IVC。单源起源 1例 ,起源于CT。 7例共 8个房颤的折返驱动点 ,其分别为 :SVC、SVC口和CT各 2个驱动点 ;IVC和IS各 1个驱动点。右房房颤的折返部位主要位于SVC、CT和IS ,部分折返经过IVC ;而所有房颤的折返均经过SVC后壁与右房交界处向CT传导。结论 :①用EnSite30 0 0可以精确标测房颤的起源和折返途径 ,指导消融线的设计和评价消融后的线性阻断效果 ;②房颤的机制是房早驱动的心房内不规则折返 ;③驱动房颤折返的房早起源部位有 :CT、SVC、IVC和IS,分单源、双源和多源 ,但大部分位于心房的上部 :SVC和CT ,多为多源性  相似文献   

13.
大静脉电隔离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原因和再消融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电隔离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选择行电隔离后经动态心电图证实阵发性房颤复发且症状明显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择期行再次心内标测和电隔离治疗 ,术中对已作电隔离和未电隔离的大静脉和上腔静脉逐一进行标测 ,对存在静脉 心房传导的大静脉再次行射频消融电隔离。结果 :30例房颤复发的患者共进行 6 3次心内标测和电隔离。其中 2次电隔离 2 7例 ,3次电隔离 3例 ;第一次电隔离大静脉 80根 ,再次标测显示其中有 75支 (93.8% )的大静脉电位完全或部分恢复。第二次和第三次共电隔离大静脉 1 0 2支 ,其中肺静脉 94根、上腔静脉 8根 ,有 5根房颤复发靶大静脉为第一次未进行消融的大静脉。术后随访2 38± 1 82天 ,无房颤复发 2 1例 (70 % )。出现并发症 5例 (1 6 .7% ) ,其中肺静脉狭窄 3例 (1 0 % )、一过性脑卒中 1例、心包压塞 1例。结论 :静脉 心房传导恢复可能是房颤复发的主要原因 ,对复发病例 ,再次电隔离仍然有效 ,但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Maze lines plus pulmonary vein (PV) isolation created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on atrial wall guided by a novel geometry mapping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Methods After regular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transseptal punctures were achieved twice with Swartz L1 and R1 sheaths. PV angiographic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ir orifices and branches. A balloon electrode array catheter with 64 electrodes was put in the middle of the left atrium. Atrium geometry was constructed using Ensite 3000 Navx system. Two RFCA lesion loops and three lines (modified Maze) were created on left and right atrial walls. Each lesion point was ablated for 30 seconds with preset temperature 50 (?)and energy 30W. The disappearance or 80% decrease of the amplitude of target atrial potential and 10 to 20. decrease of ablation impedance were used as an index of effective abl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11 patients (7 male and 4 female, mean age, 68.7±5.1 years) were enrolled. PAF history was 7.9±4.5 years. PAF could not be prevented by mean 3.1±1.6 antiarrhythmic agents in 6.3±3.4 years.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with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or stroke. Left atrial diameter was 41.3±3.6 mm and LVEF was 59.2±3.7 % on echocardiography. Two loops and three lines were completed with 67.8±13.1 (73-167) lesion points. Altogether 76-168 (89.4±15.3) lesion points were created in each patient. PAF could not be provoked by rapid burst pacing up to 600 beat per minute delivered from paroxysmal coronary sinus electrode pair. Complete PV electrical isolation was confirmed by three-dimensional activation mapping. Mean procedure time was 2.7±0.6 hours and fluoroscopy time was 17.8±9.4 minutes.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with oral aspirin and without antiarrhythmic agents. During follow up of 6.5±1.8 months, seven patients were PAF symptom free (63.6%). PAF attacks were decreased more than 70% in two patients (18.2%). PAF frequency did not change in another two patients (18.2%). Conclusions Ensile 3000 Navx guided modified Maze lines plus PV isolation on the atrial wall is safe and feasible in the elderly palienls. It has the advanlages of exact procedural endpoint, shorter X-ray exposure,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salisfied long-term effect PAF control. (J Geriatr Cardiol 2005;2(2): 95-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0 3次 ,隔离大静脉 2 30根 ,其中肺静脉 2 0 7根 ,上腔静脉 2 3根。出现并发症 10例 ,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 2例 ,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4例 (狭窄程度 >5 0 % ) ,术后少量心包积血 2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 ,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非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房颤的起始激动部位、折返途径与传导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对 6例左房起源的房颤 ,用改良Ross法穿刺房间隔后置入EnSite30 0 0标测球囊导管于左房 ,将大头导管分别送至左上、下肺静脉 ,右上、下肺静脉 ,二尖瓣口及在左房前后、左右各壁移动 ,描记左房三维几何图形。记录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起源点、房颤起始的传导方向、折返部位。设计消融点与消融线 ,用 5 0~ 5 5℃温控消融导管放电 ,每点 6 0s。参考消融终点 :①房早等房性心律失常消失 ,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重复检查 ;②设计的线状消融部位传导中断 ;③先前的电生理方法不能诱发房颤和其他房性心律失常。结果 :经EnSite30 0 0标测 ,6例房早均起源于左房后壁 ,其中单点起源 2例、多点起源 4例 ;折返限于左房壁 2例、与左上肺静脉有关 3例、与右上肺静脉有关 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 1例。EnSite30 0 0引导下的左房消融术 3例成功、3例有效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1个月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房早明显减少 (5 6 .8±7.5 8个vs 15 2 6 2 .4± 8914 .5个 ,P <0 .0 0 1)。结论 :用EnSite30 0 0能准确标测左房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