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景用大黄匠心独具,在《伤寒杂病论》中诸多应用大黄的方剂中,与它药合用,或攻或补,或寒或温,在剂量的应用上可以说煞费苦心,这也体现了仲景独到的组方用药思想。本文以大黄在《伤寒杂病论》各常用方剂中的用量入手探讨仲景的用药配伍特点,对指导临证用药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2.
赫忠朴 《中医药学刊》2006,24(5):909-911
仲景用大黄匠心独具,在《伤寒杂病论》中诸多应用大黄的方剂中,与它药合用,或攻或补,或寒或温,在剂量的应用上可以说煞费苦心,这也体现了仲景独到的组方用药思想.本文以大黄在《伤寒杂病论》各常用方剂中的用量入手探讨仲景的用药配伍特点,对指导临证用药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善于运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病,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如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痰浊内盛、肝阳上亢之眩晕;用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气郁结、木郁乘土之眩晕;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胆郁滞、心气不足之失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痰饮内阻、气阴不足之胸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为系统研究经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大黄的出现频率,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3个方面分析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独立成方有8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有8组,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在临床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配伍精妙,应用广泛,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7.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承。《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经方剂量的确定应有其事实根据,并且要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对医家有关论述、现代度量衡考证等进行认识,同时辅以实证的方法对经方剂量折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宏 《吉林中医药》2005,25(1):45-46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笔者师仲景之法以此方辨证运用于临床,每收捷效,现举数例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金匮要略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是在当代临床应用中仍然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经方...  相似文献   

10.
经方退热临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方”乃指《伤寒杂病论》之方。因其辨证严谨,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用之得当,效果显著,临证时用之治疗许多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笔者从以下3则病案来探讨经方退热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药物相同而剂量不同,会影响处方的功效。张仲景用方多妙在用量,很多重复出现的药物剂量往往不同,有的差异还很大。急危重症多使用大剂量以切中病机,中病即当减少用量,当病情稳定之后,针对病机,可用小剂量徐徐图之。一方面,仲景对于同药的处方在用量上反复斟酌,命名各异,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而具有不同的功效主治;另一方面,煎服方法正确,可以使方剂发挥最大疗效,从而减轻毒副反应,张仲景对汤剂煎服方法有深入研究,奠定了中医煎服法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中药物组成相同但剂量不同的异名方有以下组合: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抵当汤、抵当丸;半夏散和半夏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总之,在经方量效关系研究、汤剂煎服法与药效发挥等方面,确有太多值得深入挖掘之处,临证时当反复推敲,细细揣摩。  相似文献   

12.
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炎 《中医研究》2004,17(1):13-1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留下了许多首方剂,由于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湛,配伍合理,疗效显著,被后世尊称为“经方”。深入研究其配伍心法,而施之于临床,是仲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仲景对于方剂配伍,是在充分了解药物配伍之七情合和的基础上,巧妙遣用,使其达到方剂整体功能大于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方谨严,遣药精当,化裁有制,加减有法,若用之得当,则效如桴鼓,因此,被后代医家称之为“经方之祖”。这和他“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是分不开的,对于仲景的用方之术,前人曾作过不少深刻的研究,但对于他的同方异用之法,却未见有人作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4.
经方源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其研究不胜枚举。笔者就运用经方的思路提出一些粗浅见解,具体包括熟读原著,明仲景之意;从类方入手,了解仲景组方规律;方证相应为运用经方的灵魂;重视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石膏的运用,皆会根据其证的轻重缓急、病体的虚实寒热而辨证论治、施量配伍。论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含石膏的方剂入手,系统地分析了石膏的配伍及用量规律,以期引起临床对石膏应用的重视,开拓经方中石膏配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 所谓中药剂量主要指每味药物干品入汤剂供成人一日的用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中药剂量十分严格,药物用量的轻重,常常影响该药物或该方剂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中就有许多方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温里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仲景对里寒证的论治非常全面,创制温里方剂30余首,涉及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以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为代表方。其药物选择和组方配伍,都较为完备,迄今仍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经方 ,即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所创之方。临床果能以法用好用活经方 ,其治疗效果非同一般 ,用好经方除了经方组成用药准确 ,配伍巧妙 ,能切中证机外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即药物煎法、服法及药后护理 ,这些都关系到药物能不能最终发挥治疗作用。如果在煎法或服法或药后护理等某一环节未能恰到好处 ,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把仲景组方药物煎法 ,服法及药后护理上升为理论 ,指导于临床 ,具有重要意义。但当今诸多临床工作者 ,只注重药物选择 ,而未能对煎法、服法、药后护理引起足够的…  相似文献   

19.
正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代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是医方之祖,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化裁出一系列方剂。经方短小精悍,药少力专,疗效显著,常为后世医家所沿用。经方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笔者在临床中尝试应用经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常常效如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渊雅而又精醇,其论治能参悟机变.融古创新.全书除重复者共375方。方剂组方严谨.遣药精当.化裁有制,加减有法,被后世医家称之为“经方之祖”。对仲景的同方异用之法.笔者谈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