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依靠注水井为油田储层补充能量,弥补通过油气井生产造成的储层能量损失,是目前大部分油田为提高采收率广泛采用的油藏开发技术。在注水井中由于种种原因,如注水管柱腐蚀、防砂段封隔器胶皮或密封筒密封性能下降、套管变形、管柱受力鼓胀、管柱上窜、温度效应等原因致使套管及井口采油树带压,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注水的需求,加速套管腐蚀,严重影响注水安全甚至平台油田的安全,本文针对渤海油田注水井产生套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措施,有效地将压力隔离在井下,不使井口及顶部封隔器以上套管承压,有效保证注水井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某油田热力系统管线腐蚀情况十分严重,腐蚀穿孔、开裂现象频繁发生,通过开展现状调查研究及水质化验,分析管线腐蚀机理,有效防治管线腐蚀。结果表明,水质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氧是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油田注水井受到地下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注水的影响,导致了套管腐蚀的加剧,由于影响因素多且复杂,是一个模糊的系统,结合对套管腐蚀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胜利采油厂套管腐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套管腐蚀的主要因素及权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能源的消耗总量不断的增加,市场能源的供需矛盾不断的激化。因而如何提升油田的开采工艺技术的科技含量与油田实际的开采水平越来越备受关注,引发了许多人对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讨。而油田的井下作业目前也被纳入了高投入的行业,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注水井的腐蚀程度也日益恶化,造成了注水井施工难度的增加,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设备的使用年限和整个油田的施工期限,给油水井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采油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形象的建立。注水井腐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防护,需要对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本文将从简析注水井腐蚀的原因出发,浅谈如何对注水井实施有效地防护,简析注水井防护的作用与意义等几个方面做以简要的分析,旨在了解注水井腐蚀的危害和原因,掌握其解决和防护的有效措施,为实际中的油田的注水井开采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提高注水井作业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井下作业的整体作业的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注水开发不断深入,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地应力平面及纵向分布变化极不均衡,致使注水井套损套变逐年增加,严重阻碍油井产量,使得开发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注采关系建立不起来。此外,注入水水质长期不能完全达标,造成井筒管柱腐蚀结垢,导致注水井在日常作业过程中管柱拔断,卡管现象不断发生,使得大修几率增加。本文通过对新木油田注水井大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造成注水井大修的原因,引进先进的大修技术,保证注水井大修成功率,从而实现油田的高效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在油田污水回注系统中,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将一部分SO_4~(2-)还原成S~(2-),加之从地层深处带出的一部分S~(2-),使得污水中的H_2S含量不断增加。H_2S的存在将对贮水罐、管线及注水井产生严重腐蚀,腐蚀产物又会对地层产生堵塞。所以H_2S是油田回注污水中必须严格控制的一项指标,应定期对整个油田的联合站、计量站及井口的水质进行检  相似文献   

7.
目前,注水工艺已贯穿整个油田开发的始终,对油田增产、增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注水井管柱往往受到腐蚀介质及环境的影响,常出现腐蚀穿孔、结垢等现象,影响注水能力、增加注水能耗,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因此,注水井管柱防腐工作就变的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注水井管柱及井下工具腐蚀的几种主要原因,对其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油田开发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某油田腐蚀环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硫化氢对海管管线X65的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量硫化氢的加入减缓了腐蚀的发生,随着硫化氢浓度的增加,X65材料的均匀腐蚀速率呈现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变化趋势,在25 ppm和300 ppm时出现极小值。在总压为2.5 MPa,CO_2分压为0.075 MPa环境条件下,当H_2S浓度≤50 ppm时,CO_2腐蚀占主导作用;当H_2S浓度≥100 ppm时,H2S腐蚀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存在硫化氢而发生严重的腐蚀破坏。本文针对H2S的三种腐蚀行为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从温度、PH值、介质离子以及腐蚀产物膜方面阐述了H2S的腐蚀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郭凤  高建广  杜永军 《化工机械》2013,(6):738-739,846
通过恒温水浴锅试验,得出油田注水井套管腐蚀与污水矿化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