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西省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以2008—2013年遥感晴空数据及相关气象、统计、调查等资料为数据源,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气象评价,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且生态质量逐年略有提升。其中,1)江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并呈小幅上升趋势;2)湿润指数亦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并且江西省降水随季节分布不均,春季湿润指数值平均最大;3)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地退化指数较稳定,但存在季节变化;4)灾害指数随年度受灾程度不同有较大起伏,夏季是江西省遭受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的季度。  相似文献   

2.
毛留喜  李朝生  侯英雨  钱拴  唐世浩 《气象》2006,32(11):105-112
为了对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进行以气象条件为主要驱动因子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创建了基于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的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指数(EMI)模型。通过计算生态气象指数、划分生态气象等级,进行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2006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地区生态气象条件较差,平均生态气象优劣评价指数仅为-30;生态气象等级好、中、差的比例大约为2:45:53。对我国生态及生产起重要作用的林地、草灌、农田的生态气象等级在中等以上的面积较2005年上半年显著减少。1—6月平均生态气象指数在逐月降低,虽处于正常等级范围之内,但5、6月份处于临界状态已接近较差等级。其主要原因是持续干旱和低温冷害的影响,多起森林与草原火灾和大范围高频度的沙尘天气与生态状况互为因果。所构建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模型,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含量,也有较好的时空分辨能力,可以进行生态气象定量监测和评价,监测与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合理,能够反映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留喜  李朝生  侯英雨  钱拴  唐世浩 《气象》2006,32(12):88-95
为了对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进行以气象条件为主要驱动因子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创建了基于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的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指数(EMI)模型。通过计算生态气象指数、划分生态气象等级,进行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2006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地区生态气象条件较差,平均生态气象优劣评价指数仅为-30;生态气象等级好、中、差的比例大约为2:45:53。对我国生态及生产起重要作用的林地、草灌、农田的生态气象等级在中等以上的面积较2005年上半年显著减少。1—6月平均生态气象指数在逐月降低,虽处于正常等级范围之内,但5、6月份处于临界状态已接近较差等级。其主要原因是持续干旱和低温冷害的影响,多起森林与草原火灾和大范围高频度的沙尘天气与生态状况互为因果。所构建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模型,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含量,也有较好的时空分辨能力,可以进行生态气象定量监测和评价,监测与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合理,能够反映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保障区域生态气象服务,为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在分析青海省刚察地区气候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生态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疆尉犁县胡杨林区实际情况,通过数据采集、确定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3S技术,利用气象资料、EOS/MODIS卫星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计算胡杨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方法,同时提出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思路。将此方法应用于新疆尉犁县胡杨林区2005—2007年7、8月份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获得了近3a同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动态对比结果。  相似文献   

6.
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的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留喜  钱拴  侯英雨  李朝生 《气象》2007,33(3):83-88
为了客观定量地监测与评估2006年夏季发生在我国川渝地区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利用所创建的基于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的生态气象评价指数(EMI)模型,计算分析了6-8月川渝地区的生态气象评价指数及其等级。结果表明,川渝地区生态气象评价指数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四川33%、重庆43%的地区生态气象等级较差或很差。两地6月与8月生态气象等级较差的范围大,7月较小。各生态系统中,城镇等生态气象等级很差;农田、草灌等明显偏差;林地生态气象等级正常稍差。干旱造成的生态影响多数是可逆的,气象条件得到改善后可以恢复。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恢复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30a(1991—2020年)融水县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温湿指数和度假气候指数对融水县气候适宜性和度假气候进行评价,并利用融水县气象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等部门提供的2021年负(氧)离子浓度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水质监测数据和林业及植被生态参量数据等,对融水县进行空气负(氧)离子状况、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质状况、植被生态质量状况的评价。结果表明,气候舒适度为舒适等级的时段长达7个月(1—4月、10—12月),2021年的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2689个·cm-3,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比重为97.5%,区域内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以上,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均较高。由此可见,融水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气象生态资源,非常有利于开展负(氧)离子养生、气候康养等方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市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在气象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3S”技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以卫星数据为主的北京地区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重点对植被覆盖指数与土地退化指数进行了方法研究,并以北京2006年第二季度为例开展了以区县为评价单元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卫星数据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提取及评价方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辉 《陕西气象》2007,(6):34-37
使用卫星遥感解译结果和气象、水资源、污染资料,依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从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五个方面,对1997年和2004年陕北地区28个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地退化指数有所降低,近40%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Ieq(简称EQ I)增长率超过40%,年均增长率达到9%,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钱拴  毛留喜  侯英雨  吴门新  王良宇 《气象》2008,34(11):62-68
近几十年来中国90%以上的草地出现退化现象,特别是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国家急需掌握气象条件对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了解草地生产力、牲畜承载力以及生态质量状况.为此,在实时获取北方草地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和气象卫星植被指数以及产草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集合运算、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和"3S"手段,建立了北方草地植被生长气象条件优劣评价、产草量和载畜量预测、草地生态质量监测等模型.2005年以来,利用这些模型逐年评价了气象条件对草地植被生长的优劣影响、预测产草量和载畜量、监测草地生态质量优劣,获得了良好的服务效益.北方草地2007年生态气象监测预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综合了多种资料和技术优势,结果符合实际;形成的综合监测预测技术可为国家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天津市2002--2005年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过程的天气背景场、气象要素场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结果显示,在电力负荷上升阶段,高空由低压槽转为高压脊,副热带高压逐步北抬,地面气压、气温回升,风力减小;峰值阶段,副热带高压完全控制华北地区,地面均压,最高气温多日维持在35℃以上,综合反映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舒适度指数超过1200。当高空槽再次临近,副热带高压南撤退出天津地区,强降水过程出现,气温、气压急剧下降,电力负荷极值过程宣告结束。分析表明,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过程与天气系统的高低空配置、气象要素、舒适度指数存在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水环境管理由水质目标管理向流域水生态管理转变的重要依据。根据辽河流域大尺度水生态空间格局分异的自然属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生态环境分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辽河流域水热比(P/T)、径流深(RD)、数字高程(DEM)、多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水文地质(RP)等自然因素、河流水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CCA),筛选出DEM、RD、RP、NDVI指数作为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的主要因子,并依此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分区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一级区,即西辽河上游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冀北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西辽河中下游西辽河平原水生态区和辽河中下游平原水生态区及浑河—太子河上游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辽河流域多年历史数据与野外水生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流域内鱼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方法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科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气等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简单明了、客观易得、计算方便等特点。以2014年吉林省为例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可将此评价结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东北区域水体密度指数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密度指数是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MODIS遥感数据估算水体密度指数的方法,首先利用水体与地物遥感光谱特性的差异,对指示性水体的面积进行精确识别和提取;通过选择不同时相MODIS数据与地而水文观测资料建立统计关系模型,实现对区域水环境面积的估算;最后计算归一化权重系数,实现东北地区水体密度指数的估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邛崃山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状况,利用卫星遥感和地形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遥感生态指数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模型,对邛崃山生态保护红线区2000~2019年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开展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就遥感生态指数而言,近20a区域平均值为0.642~0.680,红线区南部多为高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的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OS/MODIS及TM/ETM卫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对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标中的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及灾害指数4个指标信息的提取进行了方法研究,并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以地市级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其结论对广西生态省建设工程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客观、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eodatabase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eodatabase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且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实现了生态质量评价中数据库的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的无缝集成,便于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数据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