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岐黄之术     
<正> 岐黄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过去把岐黄之术常作为中医的代名词. 相传岐伯受业于僦贷季,是黄帝时期的名医,后世称他为岐天师.据《帝王世纪》等书记载,他是黄帝的臣子,曾受黄帝之命尝草木之味,研究医药,并著经方、本草、素问等书.这显然是旧史家的一种编造. 传说中的黄帝,还是我国医药的发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黄帝就有伏牺氏和神农氏.史载伏牺氏制九针“以拯天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还说“一日而遇七十毒.”由于黄帝是传说中医药的发明者,故我国古代许多医学著作,均在书名之前冠以“黄帝”二字,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即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2.
“酒色财气”,自古就被称为四毒,仁人君子莫不避而远之,不敢思之于心,言之于口,书之于纸,操之于行。但是,“酒色财气”却又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与之经常相遇的东西。既然无法避之,那就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它了。对此,老年人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3.
耘文 《养生月刊》2006,27(4):356-358
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山西寿阳人,为人和善。有一年春天,他与平定州的张穆一同从京城到寿阳芹泉驿下榻。当地郭秀才听说后,专程拜访祁、张二人。但张穆见郭来到,只是鼻子里哼了一声,躺在坑上动也不动。祁隽藻趁郭入厕之时,对张穆说:“郭秀才虽是乡民,也是有学识之人。你与他虽非同州同县,却也是山西老乡,你怎能不起身相见呢!”那知张穆说:“他一个穷秀才,也配来见我……”不料郭秀才正好返回,听到了张说的这一句话,却装作没事一般。这时,祁隽藻为了解此尴尬,忙打圆场说:“张大人与郭秀才初次相逢,何不对句诗文解解闷?…  相似文献   

4.
龙的成语     
余塔山 《养生月刊》2012,(2):180-181
2012年是壬辰年,俗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值此龙年,特辑录“龙”字打头的成语数条,以飨同好. 龙驰虎骤:谓群雄逐鹿.明沈寿民《江上行》:“龙驰虎骤真人出,手挽经纶分乱麻.” 龙雏凤种:指帝王后裔.明徐渭《渔阳三弄》:“更有那两个儿,又不是树上花,都总是姓刘的亲骨血在宫中长大,却怎生把龙雏凤种做一瓮鲊鱼虾.”  相似文献   

5.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 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若它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厘米的双翼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的确是有夸张之嫌;但是,当你知道了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相似文献   

6.
张昶  谭程  赵吉平 《北京中医》2010,(3):196-198
“脑为元神之府”理论指出,元神在五志中起主导作用,五志的异常变化可责之于脑神失调。故抑郁症精神症状可责之于脑神紊乱,躯体症状则责之于脑神紊乱后神不导气,五脏不安。依“经之所过,治之所及”之说,“奇经人脑”是通过奇经而调理脑神,治疗抑郁症的生理基础。针灸治疗抑郁症宜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调督脉以振奋阳气,调整脑神紊乱;调阴维脉、冲脉以解郁畅神:调阴阳跷脉以交通阴阳;调治任脉以平降胸腹逆气。再配合脏腑辨证标本兼治,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从奇经论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昶  谭程  赵吉平 《北京中医药》2010,29(3):196-198
“脑为元神之府”理论指出,元神在五志中起主导作用,五志的异常变化可责之于脑神失调。故抑郁症精神症状可责之于脑神紊乱,躯体症状则责之于脑神紊乱后神不导气,五脏不安。依“经之所过,治之所及”之说,“奇经人脑”是通过奇经而调理脑神,治疗抑郁症的生理基础。针灸治疗抑郁症宜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调督脉以振奋阳气,调整脑神紊乱;调阴维脉、冲脉以解郁畅神:调阴阳跷脉以交通阴阳;调治任脉以平降胸腹逆气。再配合脏腑辨证标本兼治,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8.
<正> 古人为了追求“长生”,很早就有炼制丹药或寻求仙术的活动。“长生”愿望最迫切的,当然是帝王。秦始皇派徐市(一作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渡海到蓬莱仙岛求仙,结果一去无回,成为千古之谜。汉武帝也是一个求仙迷,他派人搜求仙术的活动规模更大。迎合着帝王的需要,方之士的队伍逐渐扩大,在秦汉时代,他们俨然成为一家——神仙家。神仙家分为符篆(lù音录)派  相似文献   

9.
<正> 一、“因势利导”要(?)“自然”之势关于中医治病,立足于整体,主张因势利导的原则,中医同道大概并不陌生。然而,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原则却未必人皆明晓。尝见有治食伤中满者,虽病人跃跃欲吐,却不思“因而越之”,反拘于“中满者泻之于内”,孜孜于通降消导。治疗水气,不论有无表证,也概采用渗利之法,或即使认为有“开鬼门”之证,需采用发表法,也往往非加几味沉降利水之物不可。治疗表证发热,亦动辄假用灯芯、竹叶、石膏、银翘之类寒凉沉降之品,并名之曰“给邪以出路”,以为这就是因势利导。实际上,这种从主观愿望出发,希冀凭  相似文献   

10.
★求真正良妻,不可求之于跳舞场;求真正志士,不可求之于讲演台。在跳舞场所得良妻,多是吊膀能手;在讲演台所得的志士,多是骗术大家。 ★一方慕色,一方贪财,所成的配偶,与买淫卖淫相等;只可名之为“混淫”,不当称之为“婚姻”。  相似文献   

11.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喘咳”、“哮喘”及“痰饮”范畴,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表现,本病在春秋二季的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中医多认为其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脾、肾不足,痰饮内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其病机多属风寒束肺,痰涎壅盛,肺失宣降.在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以治其标,并辨其寒热而施治;病久兼虚的,应适当兼顾;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固其本.而近年来,内病外治这一古老而义新型的治疗方法,正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小儿喘支)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二年九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在中南海与田中会见时,称赞他说,二战以后日本历届首相全都反华,而田中却来与我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此举颇似宋相王安石“祖宗不足法”的精神;又说当时苏修、美帝正阴谋合力对付中国,必然对田中访华倍加指责,而田中竟能不予理睬,毅然来访,此又颇似王荆公“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百家姓     
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183;不失人情论》论述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在剖析医人之情时说:“有素不相识,遇延辨症,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赵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苓惟梗。”反映了医家不负责任的应付心态。其中“赵”、“钱”分别与“芩”、“梗”对举,黄芩、桔梗系临床常用中药,则赵、钱便犹如张三、李四,属于通称。古人认为汉人的姓氏以张、王、李、赵为四大姓氏。东汉应劭《风俗通&#183;佚文&#183;姓氏》:“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赵”居其末,“钱”还排不上号,为何不用排在第一、二位的“张”、“王”,却以“赵”、“钱”表示通称?这就涉及《百家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古典医籍浩如烟海,其书名更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有些短短几字,却包罗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轶闻趣事。现将祖国医学中的几部经典著作的书名缘由介绍于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书。这部书阐述的理论,一直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必需研究的一部经典读物。 本书为什么冠以“黄帝”二字呢? 原来,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氏”,再因建国于有  相似文献   

15.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16.
<正> 吕同杰主任医师,在多年临床中对外感热病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张治外亦当调内,治热与保津并举的原则,验之于临床,尽收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顾护其虚,扶正祛邪吕老认为,温热疫毒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温为阳邪,极易化燥伤阴。在其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热势鸱张或高热稽留的急重征象,主要责之于阳热亢盛,水不制火之故。吕老非常注重吴鞠通关于温邪在表亦当“顾护其虚”的观点,并推崇其“增液保津”之品的应用。吕老的经验是,邪热和阴亏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7.
辽宁已故名老中医王钟贤,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他的指导下,应用生贯众粉治疗钩虫病30例,获得满意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1岁:生活在农村者29例,城市仅1例。本组病例以贫血就诊27例,仅3例以“心脏病”或“腹痛腹泻”就诊。所有病例均经粪便集卵法  相似文献   

18.
“心开窍于耳”一语,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后世医家将其改为“心开窍于舌”而“肾开窍于耳”.如果细读《内经》,不但没有“肾开窍于耳”的句子,而且更没有“心开窍于舌”的提法.但是,在诸多中医书中,都明确提出“心开窍于舌”.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提法,稍持异议,冒昧提出,以求指正.(一)从文字学上考证,“心开窍于舌”是于理不通的.“窍”字在《说文》中载:“窍者,穴也,空也”.《礼记·礼运》中说:”地秉窍于山川”.《孔疏》云:“谓地秉持于阴气,为空于山川,以出纳其气”.《周礼·天官》载:“两之以九窍之变”.《郑注》云:“阳窍七,阴窍二”.《庄子·应帝王》载:“人皆有七窍”.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一,窍是指空和穴.而“空” 字《正  相似文献   

19.
“炎症”是现代医学名词。证之于祖国医学有寒、热、虚、实之分,如笼统地一见“炎症”即用苦寒清热,属实热者固然能效,属虚寒者,却非所宜,往往变证随起。病例一:韩××,女,11岁,小学生,住梓潼城关镇。患儿在1970年3月份因经常鼻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略论慢性肝炎“无证可辨” 型之设立 王化锰在1995年第1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认为根据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慢性肝炎“无证可辨”的情况确是客观存在的,是现行辨证标准的漏区,因此应确立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它的概念,一部分是指有慢性肝炎而确实无“证”,即用现代检测手段确诊有病,但以中医传统的四诊手段没有发现形之于外的临床表现,无从辨证;一部分是虽明确有慢性肝炎,但证候不大明显,未能构成独立的所谓“证”。此型病则可见于无临床表现但已存在潜在病理信息的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