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评估妊娠结局和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之间关系.方法:从2010-01~2010-10在我院建档并定期产检的孕妇中抽取2 00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体重指数按中位数每周孕期体重增加进行分类.(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结果:孕前或孕期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早产、胎膜早破的风险大于体重指数正常的妇女.其中对于那些孕期每周体重增加0.50公斤以上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的风险高.体重增加大于每周0.59公斤的妇女发生先兆子痫的风险较高.结论: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和孕前体重指数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一种适合青海地区连续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孕期体重管理手段,为实现高原地区妇女孕期合理增重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5月在我院建立分娩档案的早孕期单胎孕妇2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在产检中嵌入孕期体质量指数(BMI)电子体重曲线图的观察,实现产前常规检查、孕期营养及体重兼顾式管理模式;常规组采用传统的产检及孕期体重营养宣教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孕期增重指标及母儿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体重正常增重率高于对照组,增重过多及增重不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医护对孕妇体重不达标的发现及干预时机、干预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产后持续肥胖、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BMI电子体重曲线图嵌入式产前检查在青海地区能够实现孕期增重异常的早发现,结合精准化营养运动干预指导能有效控制孕期体重,使孕妇体重匀速增长,达到孕期营养及体重管理目标,进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避免因增重不当引起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对高原地区妇女、儿童的长远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此法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幅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1628例,按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体重正常组(18.5≤BMI≤23.5)、超重组(BMI〉23.5):根据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应正常增加的体重分为体重增加过低组、体重增加正常组、体重增加过多组,比较分析各组间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超重组产后出血、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组和低体重组:低体重组早产发生率低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低体重组FGR的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重增加过低组早产、FGR发生率高于体重增加正常组和体重增加过多组;而巨大儿的发生率低于体重增加正常组和体重增加过多组;体重增加过多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体重增加正常组和体重增加过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或过少均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妊娠期营养指导及体重管理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产检的孕妇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妊娠期给予营养指导及体重管理,对照组妊娠期给予常规指导,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控制达标情况,均随访至分娩,观察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妇体重增长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后出血及巨大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 妊娠期间,给予孕妇科学的营养指导及体重管理后,可避免孕妇体重增长超标,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5.
非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变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了解非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变化的特点及其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旨在探讨如何监控孕妇孕期体重,从而实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控制。方法通过测量280例单胎初产妇的身高和妊娠各期的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分娩正常体重新生儿的孕妇孕期体重指数与分娩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孕期体重指数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保持着恒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如果非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总增幅保持在3~5之间,就有可能分娩正常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肥胖孕妇360例,按孕期增重分为<10 kg,10~15 kg,>15 kg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增重10~15 kg及>15 kg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重<10 kg组(P<0.05?。各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者孕期增重<10 kg对妊娠结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产前预测,以便更好地指导孕妇孕期保健,减少新生儿及孕产妇的早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对比巨大儿组及正常体重儿组两组孕妇的孕周、宫高、腹围,B超观察胎儿双顶径、胎儿腹围。回顾性分析孕妇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是否合并GDM等。结果①孕妇孕前BMI〉24、孕期体重增)加〉18kg、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周大于40周巨大儿组与正常体重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分娩巨大儿的高危因素。②胎儿腹同大于35cm,双顶径大于9.6cm,股骨长大于7.5cm,宫高+腹围≥140cm,这4个指标巨大儿组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巨大儿预测的方法。结论应该加强孕前及孕期指导,控制体重及血糖以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对孕前胎儿体重采取多方面综合评估,以期能预测巨大儿的发生,以便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对母婴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孕妇1835例,其中确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82例,妊娠期糖尿病(GDM)56例。比较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妊娠期糖尿病及正常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孕妇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早产及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未治疗组)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胎儿畸形发生率及剖腹产率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GDM与GIGT均是影响孕妇及围生儿结局,导致母婴近期远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孕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同时加强产后随访,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胎儿宫内生长情况与孕妇体重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423例孕妇建立围产期保健基本资料,产前超声评价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临产体重,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声估测临产胎儿体重与孕妇增重呈正相关,可根据分娩前体重指数(BMI)推算出孕期适宜增重量.结论 分娩前BMI、孕期体重改变对胎儿宫内生长情况有一定的影响,重视并适时给予干预,维持适宜的孕期增重量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减少低体重儿和超重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梁迪  王心  姚继芹  刘敬超  尚丽新 《人民军医》2014,(10):1104-1106
目的:观察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分娩巨大儿产妇5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分娩正常体重新生儿产妇5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次、宫高加腹围和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过期妊娠、病态肥胖等发生情况,以及两组分娩情况和妊娠结局,分析巨大儿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产次及妊娠末期宫高加腹围,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态肥胖、妊娠期糖尿病等的发生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过期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观察组分娩男性新生儿比例及剖宫产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头盆不称、持续性枕后或枕横位、活跃期停滞、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会阴或宫颈裂伤、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等的发生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观察组中剖宫产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者(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阴道分娩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4250g巨大儿剖宫产率,非常显著高于≥4000g且〈4100g巨大儿及≥4100g且〈4250g巨大儿(P〈0.01);体重≥4100g且〈4250g巨大儿剖宫产率,显著高于≥4000g且〈4100g巨大儿(P〈0.05)。结论:巨大儿的发生受胎儿性别、产次、宫高、腹围、妊娠期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种因素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提高产前诊断率,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有助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院分娩产妇的肥胖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明确肥胖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方法 选择2011年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分娩产妇共12 190例的临床资料,去除低体重样本,即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剩余11 628例。以孕前体重指数≥28为肥胖的诊断标准,比较肥胖组(2263例)及对照组(9365例)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结果 肥胖发病率18.6%(2263/12 190),肥胖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先露异常、巨大儿、不良孕史发生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产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2% vs 44.0%, P<0.05),其中无指征剖宫产及以产程停滞、瘢痕子宫、高龄、巨大儿、骨盆狭窄、子痫前期为指征的剖宫产显著高于对照组。肥胖产妇产后出血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肥胖产妇属于高危妊娠,妊娠并发症显著增加,须加强体重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妊娠糖尿病/妊娠糖耐量低减(GDM/GIGT)患者妊娠晚期血脂变化及其与孕期体重变化的关系。方法100g葡萄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诊断为GDM/GIGT的孕晚期初产妇女(n=216,年龄32.08±3.85岁)。记录孕前、分娩前体重,测量身高,计算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于孕29±1周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根据孕期体重增长将患者分为低于正常(<10.0kg)组、正常(10~12.5kg)组和高于正常(>12.5kg)组,分析各组间血脂指标的差异;根据孕前BMI将患者分为正常(18.5~23.0)组,消瘦(<18.5)组、超重(23.1~25.0)组和肥胖(>25)组,分析各组间血脂指标的差异;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与孕晚期血脂的相关性。结果除Lp(a)外,TC、TG、HDL-c、LDL-c、ApoA1、ApoB的均值高于正常上限。多数GDM/GIGT患者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而孕期增重过高。孕前BMI各组,孕期增重各组间各血脂指标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且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与各血脂指标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初步证实GDM/GIGT患者存在与正常妊娠相似的孕晚期血脂升高现象,这种变化与孕前的BMI或孕期的体重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围生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GDM 245例(观察组)及同期正常妊娠期妇女26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围生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有产科指征剖宫产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围生期并发症可产生不良影响,及早发现、及早诊治对GDM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围生期行子宫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监测及舒张早期切迹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HDCP患者为病例组,9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根据病例组是否出现舒张早期切迹,分为无切迹组与切迹组,并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舒张流速比值(S/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病例组孕妇身体质量指数(BM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胎儿窘迫、剖宫产和早产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相比无切迹组,切迹组孕周明显减小,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降低,胎儿窘迫、羊水异常、早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HDCP患者围生期行子宫动脉超声多普勒血流监测可有效预测并发症的发生,且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在HDCP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发生舒张早期切迹的HDCP患者妊娠结局可能差于无切迹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妊高征产妇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106例妊娠高血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产妇46例为观察组,无剖宫产史产妇60例为对照组A,另选择同期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00例为对照组B,比较3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妊娠结局:观察组早产、剖宫产、子宫破裂、子宫切除、新生儿窒息及围产期小儿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及对照组B(P<0.01);对照组A早产、剖宫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B(P<0.01);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A胎盘早剥、急性肾功能衰竭、左心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HEILP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P<0.01);不同妊娠高血压类型妊娠结局比较: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组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低出生质量儿发生率显著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组(P<0.01),而轻度子痫前期组又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高血压产妇妊娠结局预后不良,孕晚期应加强监护,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肖锐  刘卫红  李亚青  丁洁  尹姣 《武警医学》2015,26(5):493-495
 目的 观察采用都哈(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营养监测模式对孕期营养按照孕周进行分级分阶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4-08至2014-12来我院建档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根据不同孕周的孕妇对营养需求情况及体重增长目标要求进行分阶管理,实施个性化营养指导,并根据孕妇膳食记录及体重测量结果,给予评价和再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营养膳食指导。结果 观察组巨大儿出生率4.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3.0%,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3.8%及孕前基础体重正常的孕妇体重增长幅度(14.85±2.03 )k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前超重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幅度(14.00±1.30)k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发生率1.0%、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1.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孕妇进行孕期营养监测及指导,能减少和降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320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200例作为对照,分析产妇的年龄、身高、孕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长、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等。结果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体质量增长及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孕前及孕期体重对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01月-2021年01月收治的50例体重高于标准体重的妊娠孕妇,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体重为标准体重的妊娠孕妇,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产科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均优于观察组(P<0.05),且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孕前及孕期体重对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十分显著,妊娠过程中体重增长过快会使产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引起不良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s,BMI)对围产期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海军总医院正规产检、分娩的238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按照孕前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为正常组、25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分析各组间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血糖水平等围产结局,分析各组间未接受正规治疗的比例。结果各组间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以及未接受正规治疗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但与低体质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剖宫产比例以及未接受正规治疗的比例与低体质量和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但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孕期体质量增加以及BMI增加与其余3组分别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超重组新生儿血糖水平与低体质量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4组之间早产率、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前BMI与围产期母婴结局有明显相关性,孕前将BMI控制在185~250 kg/m2为宜。孕期应重点加强对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的管理,控制孕期体质量增加,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汉族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分析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为控制出生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随机抽取的乌鲁木齐市各级医院的1000例产妇及新生儿进行调查。结果 (1)100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1.462~5.223 kg,平均体重为(3.312±0.541)kg,其中低体重儿35例,占3.5%;正常体重儿891例,占89.1%;巨大儿74例,占7.4%。(2)婴儿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收入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Z=3.290,P=0.001;χ2=9.582,P=0.002;F=11.325, P<0.001)。(3)产妇孕前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高于孕前低体重组(F=6.237,P=0.002)。孕期增重情况影响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F=3.564,P=0.007)。结论 乌鲁木齐市汉族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处于我国正常水平,应该保持孕期体重适度增加,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将新生儿出生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