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占重要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今的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简称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ml的注射器吸取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  相似文献   

2.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代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的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简称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 ml空针吸入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患者的通气,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对于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尤为重要,而现代呼吸机几乎都带有加温加湿器的装置。传统的给呼吸机加温加湿器(简称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是用50ml空针吸入蒸馏水注入湿化器内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湿化器的注水口,由于反复向湿化器内加水,影响了患者的通气,容易造成呼吸通路的污染。我科于2005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给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一次性密闭输液器、无菌蒸馏水。1.2方法采用耐高温高压的500ml输液玻璃瓶,先装入蒸馏水,送至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型加温加湿器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加温加湿器给氧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常用的氧气湿化瓶湿化给氧,护士用注射器定时向气管套管内滴入气道湿化液。观察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满意度及吸痰时血氧饱和度值。[结果]观察组湿化满意、吸痰时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型加温加湿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湿化气体,使进入患者体内的气体温暖而湿润,减少干燥寒冷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促进痰液的排出。传统的给呼吸机湿化器加入蒸馏水的办法是用50ml的注射器抽取蒸馏水,注入或直接倒入湿化器内,整个操作过程需要断开呼吸机和打开呼吸机的注水口,此过程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呼吸机管道内的水滴会滴漏在外。另外耗时也较多。现我科改进了加湿化液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作为辅助呼吸的工具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应定时巡视检查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注意调整温度、及时补充蒸馏水,确保气体的湿化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添加蒸馏水超过加热器警戒水位线的情况,这样湿化水经呼吸机管道反流至病人气道,导致引起窒息的可能性增加.目前,临床的处理方法多为使病人脱离呼吸机,并调整呼吸机处于待机状态,然后再分离湿化器与机器,倒出多余蒸馏水.此种做法费时、费力,单独一人无法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型湿化装置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加温加湿器给氧,对照组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氧疗湿化装置给氧.观察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满意度、有无血性痰液、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满意占91.1%,对照组湿化满意占46.5%,观察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痰细菌培养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明显优于传统加湿给氧,可降低病人气道并发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加温加湿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气道湿化的效果及应用时间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神经外科昏迷气管切开且痰培养均为阴性的患者120例,分为A、B、C、D组。 A组患者采用传统气管内滴入进行气道湿化;B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12 h内应用;C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24 h内应用;D组患者应用气道湿化器,在气切后24 h以后应用。观察各组患者痰液分度及肺炎发生率。结果 B组、C组、D组患者1度痰液与A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应用主动加温加湿器的患者痰液较为稀薄,易于咳出,发生肺炎的风险较小。使用传统气道内滴入患者,痰液黏稠干燥,痰痂较多,不易咳出,发生肺炎的风险较大。主动加温加湿器应用时间基本无差别。结论持续使用主动加温加湿器可以使痰液更加易于排出,减少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温加湿给氧在气管切开病人脱机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术后脱机患者62例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加温加湿器给氧湿化气道的31例(神志清楚者18例),对照组:采取普通中心供氧装置湿化气道的31例(神志清楚者15例)。观察2组患者舒适率、痰液黏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在患者舒适率、痰液黏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温加湿器进行气道湿化优于普通中心供氧装置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脑损伤并机械通气病人加温加湿器内水位变化的相关因素,建立水位变化回归方程,为临床进行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持续注水速度的设置提供依据。[方法]自制加温加湿器水量控制观察表,针对神经科重型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进行156例次的资料收集,4h记录观察1次,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通过SPSS19.0统计获得影响水位变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重型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的日耗水量为1 166.40mL±329.04mL,加温加湿器的水位变化与湿化罐注水输液器的滴注速度、病室温度、气道温度相关,湿化罐水位变化值(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0.992+0.052×(小壶滴速)-0.097×(气道温度)+0.057×(病室温度)与Y=1.586+0.057×(小壶滴速)-0.077×(气道温度)两个线性回归方程。[结论]根据回归方程Y=1.586+0.057×(小壶滴速)-0.077×(气道温度)来进行临床实施与验证,这样不仅减少每班护士持续向湿化罐内注水的频次,也避免了医护人员在急救与繁忙时对注水的忽略,确保了重型脑损伤并机械通气病人应用呼吸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型湿化装置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加温加湿器给氧,对照组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氧疗湿化装置给氧。观察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满意度、有无血性痰液、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满意占91.1%,对照组湿化满意占46.5%,观察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痰细菌培养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明显优于传统加湿给氧,可降低病人气道并发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沈琴  房金芳 《护理研究》2006,20(16):1440-1440
病人在使用呼吸机时,呼吸机采用热湿化器将水加温后产生蒸汽,混入吸入气中,同时起到加温加湿的作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添加湿化:一种是用注射器抽取蒸馏水从小进水孔内注入,加到所标刻度为止;另一种是拔下进气管道,从进气孔倒入蒸馏水,再快速地接上管道。此两种方法皆有不足。第一种方法所用时间太长,第二种方法是中断了呼吸机送气,呼吸机易报警,影响病人的呼吸。最近我科采用了输液式加水法,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病人的呼吸,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方法将瓶装蒸馏水套上网套,消毒后接一次性输液器,挂于输液架上备用。打开湿化器上进水小孔,…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其气道护理非常重要。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氧疗、充分的气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排痰、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目前,国内对气道开放而未使用呼吸机病人的给氧方法主要有3种,即鼻导管给氧、人工鼻给氧和自制氧气罩给氧。气道湿化常采用湿化器湿化、气道内直接滴注湿化(输液管持续滴注、持续泵注法、间断推注法、雾化湿化)。  相似文献   

14.
人工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人工鼻(HME)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清除呼吸机内外管硌细菌的护理措施及HME的加温湿化作用.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呼吸机上的加温湿化和雾化装置及气道湿化液的滴入进行气道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气切导管端及呼吸机送气端连HME,并观察两处HME4个面细菌培养结果.比较两组病人湿化情况及预后.结果 实验组HME的近病人面与近机器面细菌培养株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人气道阻塞发生率及VAP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 HME可截留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内外管路中的细菌,降低VAP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脱机患者采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湿化联合文丘里装置供氧方法与T管装置湿化供氧方法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湿化联合文丘里装置供氧方法,对照组采用T管装置湿化供氧方法。结果 :脱机后8h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为(97.38±1.56)%,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为(92.58±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液粘稠度(Ⅰ度60%、Ⅱ度32%、Ⅲ度8%)优于对照组(Ⅰ度24%、Ⅱ度26%、Ⅲ度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湿化联合文丘里装置供氧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效果优于T管装置湿化供氧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对呼吸道与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的影响,为规范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72h以上106例病人,使用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分别于建立人工气道上机当天及应用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采样,采样部位分别为病人的咽喉部、下呼吸道、呼吸机接头端、呼吸机管道吸气端、呼吸机管道呼气端、湿化罐湿化液;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致病菌的阳性率、定植率。[结果]呼吸机管道的定植菌与呼吸道病原菌具有同源性;呼吸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管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使用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至28d,呼吸道细菌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细菌定植增加,而呼吸机管道系统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增加细菌定植无明显增加;使用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无污染的情况下持续使用是安全的,对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机管道无需常规更换,对有污染或故障的呼吸机管道应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17.
沈琴  房金芳 《护理研究》2006,20(6):1440
病人在使用呼吸机时,呼吸机采用热湿化器将水加温后产生蒸汽,混入吸入气中,同时起到加温加湿的作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添加湿化:一种是用注射器抽取蒸馏水从小进水孔内注入,加到所标刻度为止;另一种是拔下进气管道。从进气孔倒入蒸馏水,再快速地接上管道。此两种方法皆有不足。第一种方法所用时间太长,第二种方法是中断了呼吸机送气,呼吸机易报警。影响病人的呼吸。最近我科采用了输液式加水法,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病人的呼吸,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无创正压通气患者湿化器温度设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加温、湿化空气,使吸入患者体内的气体温暖而湿润,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以湿化痰液,促进排痰.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NIPPV)患者,常应用加温湿化器,以益气流直接进入气管.通常湿化器温度设定为32~35℃,而患者常诉不舒服,闷热,出汗,在关掉加热器后患者主诉减少,较舒适.为了证实停止加温是否会影响气道湿化及有效排痰,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对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建立人工气道时间≥48 h的危重患者56例,其中气管切开50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神志清楚者34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采用机械加温加湿器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8例)组成观察组,第2组采用气管内滴注0.9%生理盐水或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6例)组成对照组.同时观察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结果 观察组痰液粘稠度:Ⅰ~Ⅱ度,对照组痰液粘稠度:Ⅱ~Ⅲ度;2组在舒适率、吸痰费用、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优于常用的气管内滴0.9%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这些传统的呼吸道湿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爽  周达梅  王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8-8378
目的保持气切患者气道最佳温湿度的方法,减少肺部感染率及并发症。方法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每组患者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率及气管切开置管时间进行研究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对气切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率并可缩短气切导管的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