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生SD鼠缺氧缺血(HI)后大脑皮质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变化,观察脑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免疫活性表达,探讨脉络宁对HI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新生7日龄SD大鼠右侧颈总动脉1h(缺血1 h),吸入8%氧气和92%氮气2 h(缺氧2 h),建立HIBD模型。用色谱分析仪测定右侧大脑皮质内GLU和ASP含量,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假手术、HI及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组新生大鼠右侧大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I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氨基酸(EAA)水平升高,脉络宁治疗组大脑皮质EAA明显减少,HI后大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脉络宁治疗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破坏轻微。结论脉络宁通过改善神经元功能,减少EAA释放,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脑缺血时c-fos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特点,探讨c-fos蛋白表达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关系。方法48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42只。给动物吸入含有920mL/L氮气和80mL/L氧气混合气体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分别在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0.5、2、4、12、24、48、72h)断头处死动物,取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脑神经细胞凋亡及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海马区c-fos蛋白阳性细胞在HIBD后立即出现,2h达到高峰,持续至4h渐减低并持续至72h,各时间点阳性凋亡细胞的出现与c-fos蛋白呈负相关(r=-0.57P〈0.05)。结论c-fos蛋白强表达于HIBD新生大鼠的海马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方法 应用新生7日龄SD大鼠制备HIBD模型,于缺氧缺血(HI)后即刻腹腔注射NGF 100U/只或等量生理盐水,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缺氧缺血后24、48h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SE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NGF可降低血清NSE,增加左侧(缺血侧)脑组织中NSE蛋白水平表达。结论 腹腔注射NGF对HIBD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修复作用机制。方法7日龄新生SD大鼠84只,建立HIBD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及NGF干预组各28只。神经生长因子干预组腹腔内注射NGF(6000U/kgJd),缺氧缺血组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对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内Nestin及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2、24h,3、7、14d,NGF干预组在大脑皮质、海马和室旁区的Nestin表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且高峰提前到3d。HIBD后即刻、3、12、24h及3d,NGF干预组在大脑皮质、海马区VEGF的表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且高峰提前到3h。结论NGF对HIBD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nestin及VEG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缺氧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凋亡与c-fos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机体神经保护机制与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的关系。方法7日龄SD鼠,经弹性管穿线阻断右颈总动脉3h,予低氧1h;制备成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后施以不同时期的再灌注,彩色多普勒监测血流阻断及再灌注情况。免疫组化观测c-fos在仔鼠HIBD后不同再灌注时间点海马的表达。Thionin染色及HE染色观测神经元的凋亡。结果 HIBD组右侧海马c-fos 6h达高峰,24h稍降,48h又升高,7d后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c-fos有极少数表达。凋亡检测发现:再灌注24h已有明显凋亡,7d后海马神经元未表现明显的丢失。结论c-fos可能参与HIBD后神经元的修复、存活过程;这对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存活非常重要。它可能经某些信号途径参与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6.
石杉碱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缺血组和石杉碱甲组,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脑损伤后0、60、120min和石杉碱甲组右侧脑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光镜下计数缺氧缺血及予石杉碱甲后海马CAl区神经元。结果石杉碱甲组脑组织谷氨酸含量与缺氧缺血120min组比较明显降低;脑损伤21d后,石杉碱甲组海马C~1区神经元明显增多,与缺氧缺血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石杉碱甲能抑制脑组织中谷氨酸释放,并对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氧化还原因子-1 (APE/Ref 1)蛋白在大脑皮质不同时相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新生7日龄SD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1, 3, 6, 12, 24, 48hAPE/Ref 1蛋白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结果:APE/Ref 1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神经细胞核内广泛表达,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5);而缺氧缺血组大脑皮质该蛋白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各时间点间差异显著(P<0. 05)。大脑皮质凋亡阳性细胞表达与APE/Ref 1相反,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并在24h达到高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 05)。结论:新生大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APE/Ref 1蛋白表达减少, 凋亡细胞表达增加,提示APE/Ref 1蛋白减少和DNA修复功能失败可能与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雄激素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新生鼠脑组织磷酸蛋白聚糖(phosphacan,PC)及NG2蛋白聚糖(NG2)表达变化及其与缺血缺氧脑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关系,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制作新生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雄激素干预组(于模型制成后即刻注射丙酸睾丸酮25 mg/kg)。于缺氧缺血(HI)后24 h、72 h、7 d、10 d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和电镜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C和NG2蛋白聚糖在各组大鼠皮质和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应用透射电镜对比观察各组海马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细胞凋亡、神经元轴突再生及胶质细胞增生情况。结果:①HI后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假手术组于术后24 h细胞表面见较小的突起,72 h、7 d及10 d细胞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突起,未见凋亡细胞;HIBD组HI 24 h、72 h、7 d和10 d时细胞表面无突起或仅有较小突起;雄激素干预组的神经元轴突较HIBD组后增长明显,但较假手术组弱。②HI后脑组织PC和NG2的表达:假手术组海马和皮层均存在少量PC和NG2的表达,海马的表达高于皮层。HIBD组在HI后24 h 表达开始呈阳性反应,HI后72 h明显增多,7 d达高峰,10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雄激素干预组,PC和NG2的表达时程和分布与HIBD组相似,HI后24 h、72 h、7 d和10 d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IBD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和NG2可能是HIBD后抑制神经元轴突再生的重要因子之一,雄激素可能通过调节胶质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抑制PC和NG2表达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c-fos基因蛋白产物(c-Fos)表达影响,研究原癌基因c-fos表达与HIBD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定量图像分析方法,观察c-Fos表达强度、染色灰度及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生后7-14 d新生大鼠脑有c-Fos表达,以生后10 d最为明显;缺氧缺血20min后即刻c-Fos表达增强,并于缺氧缺血后4 h达高峰,持续至72 h;脑内不同部位c-Fos表达时间、强度、灰度及面积不同.连续腹腔注射外源性bFGF 3 d后鼠脑c-Fos表达增强.结论外源性bFGF可增强HIBD新生大鼠脑c-Fos的表达,bFGF及c-fos基因可能参与HIBD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氧缺血皮质神经元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及其mRNA在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缺氧和(或)缺血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培养16~18 d胎鼠皮质神经元,建立体外神经元缺氧缺血(HI)、单纯缺氧、单纯缺血模型。在缺氧和(或)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采取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皮质神经元HIF-1α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常氧下神经元HIF-1α蛋白有微弱表达,在缺氧和(或)缺血处理后,其表达明显增高,HI再灌注4~8 h后HIF-1α蛋白表达最高,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12 h后开始下降;且HI组HIF-1α蛋白较单纯缺氧和单纯缺血组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HIF-1αmRNA表达在HI后即达到高峰,2 h后渐下降,在8 h呈低水平表达。结论HIF-1α在缺氧和(或)缺血后的皮质神经元表达的差异具有一定时间规律性,提示对HI神经元进行HIF-1α基因治疗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一氧化氮(NO)和NO合成酶(NOS)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阐明其对缺氧缺血(HI)新生动物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7日龄SD大鼠制备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及rhEPO治疗模型,将假手术组作对照。测定各组新生鼠HI后6 h脑组织匀浆NO和NOS含量以及血浆ET水平。结果HIBD组在HI后6 h脑组织NO、NOS及血浆ET均升高(P<0.05),rhEPO组脑组织NO、NOS显著降低水平(P<0.05),而血浆ET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外源性rhEPO可通过减少NO的过量生成而对HIBD后的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的重要修复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但bFGF对于增强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和修复能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巢蛋白(nestin)是一种中间丝蛋白,是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特征性标记,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损伤引起再生时可诱导其再表达。该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bFGF对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nestin表达的影响及bFGF对新生大鼠HIBD后的神经修复机制,为临床应用bFGF奠定理论基础。方法:84只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3组,每组28只①假手术组;②缺氧缺血组;③bFGF干预组。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和行8%低氧暴露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和行缺氧处理。bFGF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给予bFGF腹腔注射,4000U/kg,每天1次。每组再随机分为缺氧缺血后3,12,24h,3,7,14d组处死,每组4只。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estin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nestin蛋白在海马、室管膜弱表达,在皮质不表达。nestin蛋白在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的表达增强,nestin蛋白7d达高峰。经bFGF干预后nestin蛋白表达较缺氧缺血组增高,缺氧缺血后1d时有统计学差异,持续至14d(P<0.05)。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明显增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nestin蛋白表达,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再生与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塞米松对脑缺氧缺血大鼠bid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bid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地塞米松(DEX)对其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DEX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新生动物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7d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DEX组、9g/L盐水组(NS组)、HIBD组、健康对照组。DEX和NS组在缺血缺氧前12h腹腔内分别注射DEX、等量NS。通过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取实验侧大脑半球,采用RT-PCR技术检测脑bid基因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正常组无bid基因表达,HIBD组bid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与HIBD组比较,DEX组bid基因表达明显下调,而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脑缺氧缺血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bid基因表达明显上调有关。DEX能通过下调bid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雄激素对缺氧缺血后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探讨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6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和雄激素干预组。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行低氧处理。雄激素干预组在模型制成后即刻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HI)后6h、24h、72h、7d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在各组大鼠皮质和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HI后6h、24h、48h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测定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左脑的皮质及海马可见少量Bcl-2蛋白和Bax蛋白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与HIBD对照组和雄激素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72hBcl-2蛋白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P<0.05或0.01)。雄激素干预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HI后24h显著低于HIBD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ax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别。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对照组HI后6h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HIBD对照组HI后24hSOD活性降至最低值,MDA含量升至最高。雄激素干预增加了SOD活性,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48hSOD活性均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雄激素干预亦导致了脑组织中MDA含量降低,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MDA含量均明显低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雄激素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以及通过减少抗氧化剂的消耗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皮质及海马区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AROM)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雄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96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雄激素组,每组32只。雄激素组和HIBD组制作HIBD模型。缺氧缺血(HI)后两组动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25 mg/kg)和等量的花生油。于HI后24 h、72 h、7 d、10 d观察各组海马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及AROM和NGF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下可见HIBD组神经细胞水肿,细胞器减少,核肿胀,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线粒体减少、肿胀,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与HIBD组相比,雄激素干预组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神经元核膜完整,染色质均匀, 细胞凋亡少见,神经元轴突再生明显。HIBD组HI后24 h NGF与AROM表达出现阳性反应,HI后72 h 明显增多,7 d达高峰,10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雄激素组皮层和海马NGF与AROM的表达在HI后72 h、7 d 和10 d 明显高于HIBD组和假手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雄激素干预可增加脑组织NGF和AROM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形态的恢复及神经元轴突再生,减少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好  周宏  熊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7):1340-1341,1354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巢蛋白(nestin)重新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缺氧缺血(HI)组。制备大鼠HIBD模型后分别于即刻、3、12、24h和3、7、14d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stin和VEGF表达。结果HI组VEGF即刻即有增加,12h达高峰,持续至24h下降,术后3d已基本恢复至基线。nestin蛋白在HI后7d大量出现,7d后已降低,14d降低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nestin蛋白与VEGF表达对HIBD有保护作用。促使nestin和VEGF同步表达的方法可能对促进神经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铁离子螯合剂(DFO)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调节作用,以期寻找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以生后10日龄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制作HIBD动物模型,并经腹腔内注射DFO及生理盐水(NS)干预。应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HIF-1α蛋白表达,RT-PCR检测HIF-1αmRNA表达水平。结果缺氧缺血组HIF-1α蛋白4h即明显增多,8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NS干预组与缺氧缺血组有相同的变化。而DFO干预组则4h达高峰,8h及24h仍在较高水平,与缺氧缺血组比较,各时间点HIF-1α蛋白表达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各损伤时间点HIF-1α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增高(P<0.05)。缺氧缺血组与DFO干预组比较,各时间点HIF-1α mRNA表达均有增加。结论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DFO可上调HIF-1α的蛋白及mRNA表达,使HIF-1α蛋白表达高峰时间提前且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细胞凋亡抑制蛋白1(cIAP1)基因表达、Caspase-3活性的变化及地塞米松(DEX)对其影响,阐明DEX预处理对HIBD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7日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DEX组、9g/L盐水组(NS组)、HIBD组、健康对照组。DEX、NS、HIBD组大鼠采用Rice方法制备HIBD模型。DEX和NS组在缺氧缺血前12h腹腔内分别注射DEX、等量9g/L盐水。取HIBD动物模型实验侧大脑半球,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IAP1基因表达,比色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BD组大鼠cIAP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O.01),Caspase-3活性明显上升(P〈0.01)。与HIBD组比较,DEX组cIAP1基因表达明显上升,而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脑缺氧缺血可导致cIAP1基因表达下调,Caspaes-3活性升高。DEX能通过上调cIAP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3只7日龄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5只、HIBD组18只和bFGF治疗组30只(17.5μg/kg12只,10μg/kg18只)。制备大鼠HIBD模型,给予治疗组大鼠连续7d腹腔注射bFGF,对HIBD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全部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观察脑的大体、光镜及电镜下的改变;另取鼠72只(bFGF组12只,未治疗组48只,对照组12只)制备HIBD模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脑皮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及bFGF干预对它的影响。结果 新生大鼠HIBD后2周脑大体改变明显,脑萎缩、脑软化及空洞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73.3%、60.0%和26.7%。bFGF治疗可降低脑萎缩、脑软化的发生率(31.0%、24.1%)(P<0.05)。电镜下可见bFGF对HIBD后的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HIBD6h后,ICAM-1mRNA开始明显增高,24h达高峰,7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高峰表达时病侧脑ICAM-1mRNA为正常组的3.6倍(P<0.01),为健侧脑的2.2倍(P<0.05)。bFGF干预组ICAM-1mRNA表达低于HIBD组(P<0.05)。结论 bFGF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受损神经元的物质代谢、抑制HIBD后ICAM-1mRNA的过度表达而加快神经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