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9,(2):65-65
前半句是谦卦九三爻的爻辞,意思是说:“勤劳又谦虚,君子会有终结、结果,这是吉利的。”再看后半句,直译过来: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自以为德,是敦厚到极点了。说到他的功劳,还要谦下于人呀。作为人而言,作为有道德的君子,  相似文献   

3.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孔子道德学说的局限及历史影响。文章认为:孔子道德学说在建立和维持“道”的基础上,强调“孝悌”、“忠恕”的作用,重视道德规范与修身养性的重要,而忽视人的发展意向和生存需求。它是一种局限大而更新缓慢的道德文化,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就孔子而言,"内圣外王"在他那里主要表现为"修己安人"、"博施济众"的仁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那里则又表现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思想;而荀子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论又以"化性起伪"来阐述。宋明新儒家的阐释主要是通过《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来言说和表达内圣外王思想,虽在理论上建构起了理想的模式,但其远离实际,无法实践的现实状况使得该理论又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反求诸己”透视着儒家的家国本位,并非己本位;“反求诸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7,(8):67-67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8.
王道政治的整体形态与总原则是以教摄政,为政以德.马一浮认为道德之外无别有所谓政治.而一言可以该摄性德之全者曰仁.故德教即仁政.德教仁政落实在制度上即礼乐制度.他认为舍礼乐无以为政,凡一切政典皆为礼之所摄.而孝则是王道政治本始的实践原则.盖礼乐之义,行之必自孝,一言而可以该行仁道者日孝.故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概括为德教仁政可,概括为礼乐制度或礼治可,概括为"以孝治天下"亦可.此类概括皆方便,其实三者一体存在,为王道政治展现的基本内容,是马先生王道政治观的基本思想组成.  相似文献   

9.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教育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仍然需要礼乐和教育来规范言行,使人成为“知诗书、懂礼仪”的君子。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育来规范人的言行,使人变得明智。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正是最传统的学科之一,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意义,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从纵向看,自奴隶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阶层的教育不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的。我国周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主阶级认为礼乐教育作用很大,“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以礼乐作为修养和应世的工具。因此,特别重视礼乐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其重视思想品德之教育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忠恕与司法     
忠恕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忠恕之道,学习儒家法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司法实践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笔者认为,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对成人思想的探讨做了很好的研究,孔子本人也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成人之道。孔子把成人看做是一项"肩负重荷而踏上漫长旅程的艰难事业",是一个践行履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不断进取的过程。他提出的成人与成人之次,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平实近人、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精神提升途径。他主张用实践开辟内在人格世界,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切己习之,要在日用伦常中内省,在下学中累积,慢慢体会上学之超经验性,以仁为本成就儒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以前,“君子”仅仅是对统治者或贵族男子的通称。《书·酒诰》中提到:“越庶伯君子”;《诗·魏风·伐檀》里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伦理学家孔子首先把“君子”引入道德范畴,作为他全部伦理思想的理想人格提出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起着巨大的影响。本人试就其君子思想的内容和实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教。一孔子为“君子”规定的条件很多,其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意为配合得当,这句话的意  相似文献   

18.
孔子前,“君子”含义不固定,不确指,与德行好关联不紧,不具道德评判色彩。“君子”既指天子诸侯,也可指丈夫男性情人,德行可好可坏。孔子第一次全面地以具体的道德规范──仁、义等十余种内在品质与恭、庄等八种外在仪表两层面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君子”由偏指地位尊贵转向德行高尚。基于此,孔子评判历史、当代人物,教育、培养学生做“君子”,最终行君子之政于国。分析先秦诸子言说,“君子”是孔子为儒家树起的一面旗帜,承载了重构社会新秩序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生中有很长时间用在旅途上,远游经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他对来访的远游者持欢迎态度,也鼓励读书人主动走出去,提出了“游必有方”的远游思想,用“有方”来构建儒家伦理框架下的远游观。孔子的阐述常被后人有选择地误读,说明他的旅游思想具有创新性。孔子的旅游思想强调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修学”、“游于政”等内容,也有一定的隐逸情调,为后世儒者向释道打开心灵之门预设了一种可能。孔子倡导的“游必有方”既注重实践过程,本身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