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奕  吴千苗  谢爱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185-4187
目的:探讨口服铁剂改善孕期贫血及铁储备状态的作用。方法:选择144例妊娠贫血孕妇(贫血组,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150 mg/次,2次/天)、100例正常孕妇(预防组,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150 mg/次,1次/天)和5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膳食补铁),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结果:贫血组和预防组Hb和RBC呈现早-中期下降(P<0.05)、中-晚期上升(P<0.05)的变化,对照组各孕周Hb、RBC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整个孕周3组孕妇SF均呈进行性下降(P<0.01)。3组孕妇SI早-中期下降较为明显(P<0.01)。结论:单纯膳食补铁不能满足孕期对铁的需求。孕期铁储备处于持续消耗状态。需重视孕早期及孕中期铁剂补充。  相似文献   

2.
间隔补铁对防治孕妇缺铁性贫血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 研究间隔补铁对孕妇缺铁性贫血 (IDA)的防治效果。方法 : 将 1 91名孕中期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每周补铁组和每日补铁组 ,连续补铁 1 2 w,追踪观察两种补铁方案对孕妇缺铁及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效果。分别于实验前后测定血红蛋白 (Hb)、全血红细胞压积 (PCV)、血清铁 (SI)、血清铁蛋白 (SF)、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EP) ,并观察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  1 .两个补铁组实验前后比较 ,主要铁营养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0 .0 5 ) ,贫血患病率及铁缺乏率明显降低 (P<0 .0 0 1 ) ;而对照组孕中、晚期妇女的五项铁营养指标均显示 ,铁营养状况随孕期增加而明显下降 ,贫血患病率及铁缺乏率明显上升 ;2 .实验结束时 ,每周补铁组与每日补铁组间血液学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 每周补铁组在防治孕妇 IDA以及改善体内铁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与每日补铁组相似的临床效果 ,且节约了铁剂 ,降低了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 ,更易于被孕妇接受。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妇女贫血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唐仪  李诗兰 《营养学报》1991,13(3):259-263
本文对259名正常初孕妇女的营养性贫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于不同孕期取血测定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原卟啉,血红蛋白,血清叶酸及血清维生素B_(12)含量。结果发现,孕妇体内铁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_(12)不足随孕周增加日趋明显,至孕后期血清铁蛋白<12μg/L者达72.0%;红细胞原卟啉>500μg/L(全血)者占25.9%;血清叶酸<3μg/L者占32.1%;血清维生素B_(12)<150μg/L者为25.6%。259名孕妇中89名患有贫血,总患病率为34.4%。对89名贫血孕妇按缺铁性、叶酸缺乏,及铁和叶酸双缺进行分类,以缺铁性贫血为主,为61例(68.5%),叶酸缺乏贫血22例(28.1%),双缺者3例(3.4%)。不同孕期贫血的分类结果表明,缺铁性贫血随孕周增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叶酸缺乏贫血所占比例随孕周增加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孕期食用铁强化酱油对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将617例孕妇分为铁强化酱油饮食组和普通酱油饮食组,于孕足月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统计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结果:食用铁强化酱油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铁强化酱油能够降低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且节约了铁剂,降低了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更易于被孕妇接受。  相似文献   

5.
铁剂对缺铁孕妇和新生儿干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 研究孕妇缺铁导致新生儿缺铁的发病情况和补充铁剂的干预作用。方法 :  44例孕妇分为对照组和铁剂组 ,孕中期开始分别服用安慰剂或铁剂。分别测定孕妇在服药前、服药后及新生儿的各项铁指标 :血清铁 (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 ,转铁蛋白饱和度 (transferrin saturation,TS) ;血清铁蛋白 (serum ferritin,SF)。血红蛋白(Hb)值为临床资料。结果 : 对照组新生儿 Hb、SI、TS、SF平均值均低于铁剂组新生儿 ;对照组新生儿贫血发病率和贮铁不足率达 80 %、54.5% ,明显高于铁剂组。除母血 SF与新生儿 SI以外 ,孕妇与新生儿的 SI、TS、SF之间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孕末期铁剂组孕妇缺铁性贫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对照组孕妇孕末期 Hb、SI、TS、SF较孕中期进一步降低或维持原来的低水平 ,而铁剂组孕妇孕末期 Hb、SI、TS较孕中期有增加 ,SF未进一步降低。结论 : 孕妇与新生儿的铁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孕妇缺铁会导致新生儿缺铁。补充铁剂能减少孕妇及其新生儿缺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妊娠期母体血清铁蛋白(SF)、叶酸(FA)、V it B12水平与贫血的关系,为加强围产期保健,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建卡的238例孕妇进行血清SF、FA、V it B12水平及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值的测定。分析不同孕期血清SF、FA、V it B12水平与贫血状况以及相关关系。结果:孕妇Hb浓度、血清SF、FA、V it B12水平随孕周增加而下降。贫血率早孕为7.09%、中孕为20.00%、晚孕为57.14%,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清SF缺乏率早孕为2.84%、中孕为10.00%、晚孕为85.71%,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清V it B12缺乏率早孕为1.42%、中孕为1.11%、晚孕为57.14%。血清FA缺乏率较低,仅为0.42%。结论:孕中期贫血以缺铁为主,孕晚期以铁、V it B12缺乏为主。因此,胎儿期保健要有整体的营养观,要特别重视孕早、中期孕妇铁剂的补充,晚孕期多种微量营养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水平(以下简称为"贫血3项指标")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早、中、晚孕期孕妇,以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期非妊娠女性各13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早、中、晚孕期组及对照组,并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贫血3项指标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法,对4组受试者贫血3项指标检测结果分别进行总体及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早、中、晚孕期组孕妇贫血3项指标异常(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这3种物质之一缺乏)、贫血发生率及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进行总体及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不同孕期组贫血3项指标异常与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早孕期组与对照组受试者贫血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期组受试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蛋白水平分别为(8.8±2.4) nmol/L、(238.2±103.8) pmol/L及(41.5±10.3) μg/L,(6.3±1.2) nmol/L、(134.2±23.5) pmol/L及(15.7±6.8) μg/L,均分别低于早孕期组和对照组的(12.9±3.4) nmol/L、(353.7±122.9) pmol/L及(77.7±15.1) μg/L,(13.6±3.8) nmol/L、(376.9±128.7) pmol/L及(80.3±16.3) μ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孕期组vs早孕期组:q=16.226、12.702、32.478,均为P<0.001;中孕期组vs对照组:q=18.997、15.254、34.810,均为P<0.001;晚孕期组vs早孕期组:q=26.120、24.140、55.625,均为P<0.001;晚孕期组vs对照组:q=28.891、26.691、57.957,均为P<0.001)。随着孕龄增加,孕妇贫血3项指标逐渐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晚孕期组孕妇贫血3项指标异常发生率、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以及贫血总发生率,均分别高于早、中孕期组;中孕期组上述指标发生率,均高于早孕期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晚孕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肌缺血/损害、胎儿异常及妊娠并发症总发生率,均分别高于早、中孕期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组与中孕期组上述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中、晚孕期组孕妇中,贫血3项指标异常者分娩新生儿的身长,均短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组孕妇中,血清铁蛋白水平低者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轻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早孕期组孕妇中维生素B12缺乏者与正常者及晚孕期组孕妇中铁蛋白缺乏者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情况下,贫血3项指标异常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均小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着孕妇孕龄增长,其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蛋白水平降低,贫血及妊娠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各孕期孕妇贫血3项指标异常,均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孕期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及贫血患病率特点,为指导孕妇保健、预防贫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产前检查的87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不同分为孕早期组(≤12周)302例、孕中期组(13~27周) 360例和孕晚期组(≥28周) 213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3组孕妇血清SF水平,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LS)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孕妇血清SF、Hb水平特点,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根据检测结果统计受检孕妇SF缺乏和贫血患病情况。结果孕妇血清SF、Hb水平随孕周增加而逐渐下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875例受检孕妇中血清SF缺乏占24. 80%,贫血占21. 94%。血清SF缺乏孕妇的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血清SF正常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SF缺乏发生率、贫血患病率随孕周增加逐渐升高,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随着孕周增加,孕妇血清SF缺乏和贫血患病率也逐渐增加,早期加强血SF水平检测,对预测、评估贫血发生和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妇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对新生儿血清铁水平的影响及干预措施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产科的196例哈萨克族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孕早中晚期测定相关指标,全程测定研究对象怀孕期间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分析三组患者孕早中晚期不同时间段缺铁性贫血与新生儿血清铁水平,并研究分析相关干预措施.结果 缺铁性贫血(IDA)、隐性铁缺乏症(LID)和正常组的患病率在不同孕周组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8.82、8.18、36.58,均P<0.05),其患病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SI与SF随着孕周的增加指数逐渐降低,sTfR,Ret及RMI随着孕周的增加逐渐上升,Hb、SI、SF、sTfR、Ret和RMI在不同孕周中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5.17、9.49、7.49、4.81、5.19、6.28,均P<0.05),SI、SF在不同孕周中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16、3.48,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LDA组、LID组与正常组SI和SF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值3.48~7.16,均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在孕中期达到最低(112.49±2.95g/L),孕晚期有所回升(115.72±0.09g/L),而SI与SF随着孕周的增加逐渐降低,孕晚期分别为(75.82±0.85g/L和15.45±0.08g/L),各孕期相比较,F值分别为9.49和7.49.结论 妊娠期妇女随着孕期的不断增加,缺铁现象不断加重,但是孕早期的缺铁现象对新生儿血清铁的影响最大,应该受到极大重视.妇女在备孕或妊娠期应遵医嘱,按时产检,并进行血清铁化验,医生要对早中晚期孕妇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机检测产科门诊15~20+5周孕妇169例,检测其红细胞相关参数与血清铁蛋白(SF)含量,了解孕妇铁营养状况,以指导孕期保健。方法:应用AK-21(N)血细胞计数仪检测Hb、RBC、MCV、MCH、MCHC、RDW-CV参数,微量元素铁采用BH5100五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SF采用胶体金法检测,随机取3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微量元素铁检测未孕与中孕组两组间t=6.27,P<0.05;中孕期妇女组Fe降低者为7.10%(12/169),中孕组中SF降低者为40.2%(68/169),明显高于铁降低者,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x2=51.36,P<0.01)。结论:在孕期及时检测血液中SF、Fe含量及Hb与红细胞相关参数,以了解孕妇铁储备与营养状况,对合理指导补铁、保证母婴健康、优生优育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轻型地中海贫血补铁治疗的必要性和治疗时机。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住院分娩的369例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随机分为3组,A组(91例)孕期不予补铁治疗,B组(108例)建卡排除铁过载后即口服铁剂治疗,C组(170例)根据孕期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水平,低于30μg/L时开始补铁治疗。比较3组患者孕期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SF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①3组患者孕期Hb和SF均有下降,其中A组患者孕期Hb水平下降(12.59±4.02)g/L,SF水平下降(23.11±9.54)μg/L,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及1 min Apgar评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孕期可能存在SF减少并加重其贫血程度,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需动态监测SF,适时补铁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孕产妇贫血患病率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潘迎  武明辉  谢争  赵娟  徐宏燕  丁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64-1366
目的:掌握北京市孕产妇贫血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3~7天的妇女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0所分娩医院的2654名孕产妇,每例研究对象填写调查问卷、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的检测,对晚期妊娠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110g/L的研究对象,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铁蛋白。贫血诊断标准:血色素检测结果<110g/L诊断贫血;血色素检测结果<110g/L且血清铁蛋白<11.0ng/m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结果:孕期总贫血患病率为19.5%,其中轻度贫血占97.4%,中度贫血患病率仅为0.5%,无重度贫血。孕中期与孕晚期患病率分别为17.7%和21.3%。产后总贫血患病率为40.7%,其中中度贫血患病率为6.5%,重度患病率为0.6%。孕晚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5%,缺铁性贫血占孕晚期贫血的71.3%。有6项因素在中度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户籍状态(城市或农村)、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和初中以下)、孕期血色素检测次数(0次与≥3次)、孕期医生是否进行营养指导、每天牛奶摄入量是否≥250ml,每周是否吃鱼虾类产品等。结论:加强产科门诊医师孕期营养与饮食指导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使每位怀孕的妇女都能得到正确的饮食营养指导;应从孕中期开始常规补充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13.
刘颖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770-377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捕捉免疫发光技术测定血清铁蛋白,采用亚铁嗪法测定血清铁,同时检测红细胞部分参数MCV和RDW,并对结果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RDW、SI正常对照组与中度贫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两贫血组SF测定结果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SF测定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性最高达88.2%,RDW特异性较低70.3%,而3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达96.7%。结论:SF测定最能早期反应孕妇体内铁储存、消耗状况,是铁营养状态监测的一个敏感指标,而SF、SI、RDW3项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地区孕妇在不同孕期孕血清微量与宏量元素缺乏情况及变化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孕妇按孕周分为早孕、中孕、晚孕3个试验组,孕前体检正常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试验组对照组妇女血清微量与宏量元素,比较各个组间其缺乏情况。结果:孕妇铁、锌、钙元素缺乏较为严重,其缺乏率分别为30.82%、22.01%、19.54%。钙元素早、中、晚3组均有缺乏,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锌、铁元素在中孕组缺乏率增高(P<0.01),晚孕组缺乏明显(P<0.01),铜、镁元素缺乏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加强微量与常量元素的孕前筛查、孕期监测,根据缺乏情况进行合理膳食及时补充,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孕期贫血妇女的血浆维生素A(VA)、维生素B2(VB2)和铁营养状况及抗氧化水平。方法将孕中期妇女分成非贫血组(Hb≥110g/L,36人)和贫血组(HB80~105g/L,426人),经知情后同意参加。采用24小时膳食回忆法了解受试者每日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采集空腹静脉血5ml,分析血浆VA、VB2和铁蛋白(SF)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结果贫血孕妇VA、VB2摄入不足,分别为推荐摄入量(RNIs)的58·7%和57·2%,铁的来源仍为吸收率低的植物性食物。贫血孕妇的血浆VA(1·25μmol/L)和铁蛋白(20·57μg/L)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孕妇(VA1·57μmol/L,SF33·16μg/L,P<0·05),全血谷胱苷肽还原酶活性系数(BGRAC)(1·79)水平高于非贫血组(1·52);SOD(77·1U/ml)和GSH-Px(61·9U)活性低于非贫血组(SOD92·2U/ml,GSH-Px71·6U,P<0·05);MDA(4·58nmol/ml)和红细胞膜的P和η值(P=0·2622,η=2·7465)明显高于非贫血组(MDA3·78nmol/ml,P=0·2360,η=2·3658,P<0·05)。且随贫血程度的加重,VA、铁蛋白水平、SOD和GSH-Px活性进一步下降,BGRAC、MDA、P和η值明显升高。结论妊娠中期贫血妇女血浆VA、VB2、铁蛋白及抗氧化能力均明显低于非贫血孕妇。且随贫血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530名育龄妇女(孕妇405人、未孕妇125人)的营养性贫血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分别从不同孕期及未孕育龄妇女中采血测定血红蛋白(Hb)、血锌原卟啉(ZPP)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进行有关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530名育龄妇女中,贫血患病率为23.8%(其中孕妇25.9%,未孕妇16.80),孕妇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未孕妇,孕妇的血红蛋白随孕周的增加而下降,孕妇的血锌原卟啉与未孕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孕期的血清铁蛋白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妇女最常见的营养性疾患之一,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7.
孕母铁缺乏对新生儿铁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孕母及新生儿铁相关指标的追踪调查探讨孕母铁缺乏对新生儿铁水平的影响。方法:全程追踪81例孕母,分别于孕早、中、晚期及分娩时测定血液中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结果:孕母孕早期各组间SF和S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各组间S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全程缺铁性贫血(IDA)组、中晚孕期IDA组与全程正常组组间比较及孕中晚期不同铁水平组间比较SI及S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孕母不同孕期、不同程度铁缺乏对新生儿脐血铁水平有影响,孕母轻度铁缺乏会影响新生儿铁贮备,孕母缺铁越早对新生儿铁贮备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铁强化大米对改善学生缺铁性贫血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双盲法将228例缺铁性贫血学生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分别食用铁强化大米或普通大米的营养午餐。治疗前后测查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结果】①强化组在铁强化营养餐后Hb≥120 g/L占71.55%(78/109),对照组占40.91%(45/110);强化组Hb≥125 g/L占60.55%(66/109),对照组占30.0%(33/110),差异均有显著性。干预后强化组Hb均值较干预前明显增高;对照组Hb均值也有提高,但低于强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强化组SF水平显著增长,对照组SF也有增长,但强化组的S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S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铁强化大米能纠正学生的缺铁性贫血,提高体内的铁储存。  相似文献   

19.
延吉市928例孕妇贫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贫血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在妇保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居住延吉市的928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指标检测,对血红蛋白(Hb)检测结果<110g/L的孕妇进行血清铁浓度测定。结果:孕妇贫血发生率21.23%。其中轻度贫血占93.40%,中度贫血占6.60%,无重度贫血。贫血患者中血清铁浓度<11.0ng/ml者145例,占贫血患者73.60%。贫血孕妇Hb、RBC、HCT、MCV、MCH、MCHC均低于正常孕妇,RDW高于正常孕妇,孕妇贫血种类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孕24周前贫血患病率较低,24周后贫血患病率上升,至36周后患病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喝茶、不吃早餐、素食为主、未补充铁剂在贫血与非贫血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贫血与孕妇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无明显关系。经产妇较初产妇贫血患病率低,35岁以下孕妇贫血患病率高于35岁以上孕妇,有统计学差异。高龄孕妇与经产妇接受健康教育率为89.25%,对照组为58.5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降低孕妇贫血发生率要从加强孕妇健康教育入手,大力宣传防治缺铁性贫血知识,合理饮食、及时补充铁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女性体内铁含量对孕妇不宁腿综合征发病的影响。方法:检测门诊孕期28周以上症状性不宁腿综合征孕妇、正常孕妇及健康女性体内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并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在症状性不宁腿综合征孕妇分别为(16.7±2.6)μmol/L、(29.3±3.2)μg/L和(38.2±8.5)nmol/L,在正常孕妇分别为(17.1±3.0)μmol/L、(30.2±4.4)μg/L和(36.0±6.3)nmol/L,在健康女性分别为(18.5±4.0)μmol/L、(36.8±5.9)μg/L和(27.9±4.3)nmol/L。症状性不宁腿综合征孕妇与健康女性在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宁腿综合征孕妇与正常孕妇各检测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女性体内铁缺乏可能是诱发孕妇发生不宁腿综合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