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殷小平   《复旦教育论坛》2007,5(1):30-33
中国有通识教育传统吗?对此的回答有持肯定观点的,也有持否定观点的,且各有各的理由.在此情况下,改变形式逻辑思维惯性,以辩证思维来实现两种观点的融合与会通是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家 《大学教育科学》2007,5(5):109-112
对于"有没有用",有必要追问:何谓有用、对谁有用、何时有用、何处有用、是大用还是小用、是有用还是无用等问题.以这些来思考教育,就会发现,教育之"用",不仅是传授,更在于陶冶,其意义十分深远.讨论教育之用的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多种需要使教育有多方面之用,教育的地位由人的地位、而非政治经济的地位来支配.  相似文献   

3.
朱永才 《青海教育》2022,(Z3):56-58
有了教育便有了师者,有了学校便有了校长。校长应该是高于教师的传道者,优于教师的学习者,明于教师的明辨者。这种能力就是校长成就教育的决定性品格,即格局、情怀、智慧、坚守、素养。一个校长具备了这五种优秀的决定性品格,才能通过学校平台成就理想的教育。本文试图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来理性思考校长成就教育的决定性品格。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用那么大的精力去捍卫常识,有必要吗?当然有。比如有人指鹿为马,虽然我们不会信,但是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至少有一代儿童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认为那长角的动物  相似文献   

5.
王庆 《培训与研究》2007,24(4):81-83
“二程”学识渊博,一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求又非常严谨,故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后世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而朱熹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有关教育该不该有惩罚的问题在网络和报刊上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实际上它是一个无需太多讨论的话题, 因为教育不可能没有适当的惩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教育中的惩罚要有艺术、有魅力,要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7.
回归到教育理念中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施莫过于对教育理念的崇拜和忠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作先导,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过程。教育理念总是和教学过程形影相随。而教育者在于发现自我,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从而达到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8.
特色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在教育上有别于其他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措施、教育方法、教育环节、教育效果等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沈钧 《江西教育》2012,(16):21-22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新问题更是不断涌现,教师们有困惑、有迷茫,甚至有消沉。他们常有一种教育上的"高原反应"感,渴望能有一种深层的东西能助之拓展思维,洞察真谛,破解难题。《国家中长期  相似文献   

10.
王本陆 《新教师》2020,(3):13-15
教育两难问题是最复杂的师德问题,它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有自己内心的冲突。教育两难问题有若干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育是什么 ?有各种界说和诠释。各种界说都有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判断。怎么正确地理解这些界说 ,需要厘清和分析。本文希望通过教育的基本要素和教育的价值功能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教育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重视实践和交流。教育制度有灵活的学分制,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蒯秀丽 《文教资料》2007,(11):142-143
“教育”一词,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对于教育的诠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通过下面所提到的,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是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实践如果没有比较清晰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实践。本文叙述了教育理念引领下一个个生动而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见证了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实践,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就会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品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进入近代,教育改革活动异常活跃。有以经世致用为价值取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思想,有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改良派的教育思想,有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乡村贫民教育思想,也有以教育作为蒙蔽人民工具的党化教育思想,当然还有以正确阐述教育本质为出发点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所有这些,大大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宝库,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斥责教育与感化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斥责教育有危害性,而感化教育则有良好的教育效益。感化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界提倡的重要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把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位教育称为专业型学位教育,把为学科培养理论型人才的学位教育称为学术型学位教育,很难准确反映这两种教育的本质.专业有学科专业和行业专业,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实践活动的分类.相同学科知识基础也有学科专业与行业专业的区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理论型人才的教育的本质区别不是是否有专业和做研究的区别,而是学科专业和行业专业及其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和方式的区别.现行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名称应该把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修正为行业型和实践型学位教育.  相似文献   

19.
善后教育,指的是在不能预料事件发生之后或者事件发生场地之外进行的后期教育。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有深度的教育,不在人前,常在人后。有善后的教育更有深度和精确度。前教育,指在事件发生当前的教育,可能是在时间前教育,也可能是在场前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及时进行前教育。然而,在此类教育上,教师的专业性只体现在细节的略微差异上。真正有差异的教育体现在后教育上。后教育,指在事件发生之后的教育,是教师在前教育之后的助攻。特殊的事件只有前教育远远不够,后教育才有温度,感人至深。善后反映了教育的深度与精度:善后教育是一种长线教育;善后反映了教育者的信心与耐心;善后往往会带来教育的转机;善后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机会和标志;善后反映了教育者的经验与专业技能;善后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善后反映了教育者更多的思考与反省。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美国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教育研究,以使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更科学。在当代美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有一些重要研究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对我们如何开展教育研究也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