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的蒙贡-台加山是位于亚洲中心的一个独立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共36条,总面积27.8km2,主要受西风环流及地方性环流的降水补给,具有亚大陆型冰川的特征。小冰期最盛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少49.3%。近150年来,冰川面积和长度继续减少,末端及雪线高度升高。近30年来,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冰川物质平衡有10年左右的波动变化,目前处于负平衡状态。但1992-1993年两条山谷冰川突然前进。对比亚洲中部其它山系,发现本区冰川动态变化独特,说明不同地区冰川对于全球性气候的响应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1996,18(2):189-193
乌鲁木齐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近30年来由于夏季气温的回升及降水量减少,导致了冰川减薄。采用相关法对上游大西沟气温、降水及1号冰川物质平衡值进行趋势计算得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区域夏季平均气温回升了0.14℃;而6-8月降水总量减少24mm,7-8月降水总量减少19mm,年降水量减少17mm;近30年来1号冰川平均每减薄140mm水层,90年代初冰川减薄厚度平均每年达181mm水层。根据  相似文献   

3.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物质平衡、水交换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7,他引:12  
在贡嗄山海螺沟冰川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计算该冰川物质平衡的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一致的结果,表明近10a来物质平衡平均为-470mm,与高亚洲边缘山脉的冰种同样处于强烈的衰退状态,该冰川有很高的物质平衡水平(2544mm)及水交换水平(3819mm),液相比例高(1/3),较小的稳定性系数(0.20),具有典型的季风海洋型冰川的水交换特征,由于冰川退缩冰川径流增加,预计2020年将达到临界状态,在气候持续暖变湿情况下,预测临界状态将延至2050年左右,冰川面积及储量将大幅度减少小。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冰川46377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变暖显著,195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0.2℃/10a,其中1990年代是近千年中最暖的10年;同时,1950s以来西北各省的降水量增加了约18 % 。为认识这一气候变化对中国西部冰川的影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获取了近50a来5000多条冰川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部82.2 % 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4.5 % ,同时也有一些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此外,近数十年中国西部冰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冰川相对稳定,而高原周边山区的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处于加速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5.
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 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 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①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 769条, 面积976.59 km2, 冰储量约49.82 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 ~ 10 km2的冰川为主, 数量以<0.5 km2的冰川为主。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 其冰川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 97.52%和97.53%。②疏勒河流域(5Y44)冰川数量、 面积及冰储量最多(最大), 冰川平均面积为0.81 km2, 石羊河流域(5Y41)最少(最小)。从四级流域来看, 宁掌等流域(5Y445)冰川最为发育, 冰川数量、 面积及储量均最大, 宰尔莫合流域(5Y446)冰川平均面积最大(1.80 km2), 夹道沟-潘家河流域(5Y422)最小, 仅有0.05 km2。③近60年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 面积减少417.85 km2, 冰储量损失20.16 km3。面积介于0.1 ~ 0.5 km2之间的冰川数量与面积减少最多(457条和 -117.49 km2), 海拔4 400 ~ 5 400 m区间是冰川面积集中退缩的区域(98.55%), 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219.92 km2)且冰川退缩速率最快(-3.61 km2·a-1)。④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各流域冰川面积均呈退缩态势, 区内冰川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但有3条冰川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 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可可西里马兰山冰川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5,自引:11,他引:5  
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马兰山冰帽,冰川覆盖了整个山体,冰川面积达195km^2,属极大陆型冰川,雪线海拔在5340-5540m之间,大多数冰川末端存在小冰期的碛垄,一般可分辨出3道,自小冰期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马兰山冰帽表现出波动退缩趋势。小冰期时,冰舌末端南坡比现在低20m,北坡低20-40m,由冰川退缩引起的冰川面积的减小相当于现代冰川面积的4.6%,略小于整个羌塘高原地区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小的幅度(8%)。近百年来,冰川的退缩量为45-60m左右,而从1970年以来的30a中,马兰山冰川的退缩量为30-50m,平均年退缩量为1-1.7m。虽然小于高原边缘和其它地区冰川退缩幅度,但是退缩速率正在逐渐增大,这将对高原内陆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期东西天山冰川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数十年来天山冰川强烈退缩,但东、西天山冰川的退缩幅度差别很大.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作为东天山代表性冰川,图尤克苏冰川为西天山代表性冰川,在近约40 a来它们的冰川年净物质平衡分别为-235 mm及-409 mm,冰川末端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0.0018·a-1及-0.0047·a-1,冰川面积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0.0029·a-1及-0.0046·a-1,东、西天山较大范围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也分别为-0.0018·a-1及-0.0072·a-1.东、西天山气候格局大致相似,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冰川的退缩主要由夏季气温上升引起,但变化率的巨大差异则可用不同的冰川物质平衡水平及稳定性系数来解释.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及图尤克苏冰川物质平衡水平分别为633 mm及1180 mm,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514及0.326,物质平衡水平愈高及稳定性系数愈低,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愈敏感.  相似文献   

8.
1970-2000年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冰川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多光谱遥感资料监测冰川变化已成为冰川研究的有效数据源,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峰区1970年冰川及Landsat ETM (2000)解译的冰川分布.结果显示,念青唐古拉山峰区共有870条冰川,30 a来冰川面积减小了5.7%,冰储量减少了7%;其中,冰川面积1~5 km2的冰川退缩的贡献最大,占总面积退缩量的56.7%.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与西北坡的退缩幅度稍有不同,东南坡冰川面积减少了5.2%,西北坡冰川面积减少了6.9%.西北坡的拉弄冰川长度减少了(305±36) m,年退缩率为(10.2±1.2)m·a-1,面积退缩为2.6%.当雄气象站的资料表明,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持续上升的影响,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温度快速上升的影响.对处于西北坡冰川体积变化分析表明,冰川体积减少可能是导致纳木错湖水位上升、水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972-2007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利用1972年绘制的地形图,199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2000年中巴遥感影像和2007年获取的ASTER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解译对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冰川进行研究,分别得到1972年,1994年,2000年和2007年冷龙岭区冰川边界并绘制冰川边界图,进而分析了该区近年来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2-2007年近35a以来冷龙岭冰川全部处于退缩状态,有27条冰川消失,冰川面积减少了23.6%;有后期加速趋势的特征,南坡比北坡退缩幅度要大.  相似文献   

10.
中亚天山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潮海 《冰川冻土》1995,17(3):193-203
中亚天山分布有冰川15953条,面积15416.4km^2,估计冰储量1048.247km^3。冰川以高大山峰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为其主要类型。冰川在各大山区和各大水系中,分别以中央天山和塔里木盆地水系为最多,纬向对冰川发育和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可可西里地区、昆仑山脉中段的新青峰和马兰冰帽近30 a来的冰川变化.1971-2000年间新青峰冰帽总面积呈减小变化, 马兰冰帽面积有所增加;结合以往研究结果, 发现新青峰冰帽面积变化在1979年前后为突变点, 1979年前冰帽总体面积扩大, 之后面积迅速减小, 期间经历了1989-1994年相对稳定的时期. 进一步分析新青峰冰帽东南侧新青峰冰川和西北侧西新青峰冰川长度变化过程, 发现新青峰冰帽面积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条冰川的变化. 研究时段内两条冰川末端进退变化有较大差异, 西新青峰冰川在1971-1976和1994年之后为退缩期, 1976-1994年间为前进, 而新青峰冰川则有所不同, 该冰川1971年以来一直处于退缩之中, 但不同时段退缩速率不同, 且1994年后有加速退缩的趋势. 根据马兰冰帽冰芯δ18 O记录所反映的夏季气温变化, 近50 a来研究区在1976年之前为相对高温期, 之后为相对低温期, 两冰川不同的长度变化趋势可能与两冰川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动力响应特征有关.根据两条冰川冰面地形特征分析认为, 受地形条件制约, 两条冰川可能具有不同的冰川表面物质平衡梯度, 这也可能是两冰川具有不同的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以来冰冻圈对气候变暖响应的若干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丁永建 《冰川冻土》1996,18(2):131-138
进入80 年代,气候较前10-20年显示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冰冻圈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出岳冰川物质平衡80年代较60-70年代平均减少近173mm,相当于冰川敏感值升高约0.38℃;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小冰川退缩比例增加了15-20%;冰土层中温度亦显示出强劲增势,冰土隔深、冻土界退的变化已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3.
近25年唐古拉山西段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15年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比值阈值和NIR水体识别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取并研究了近25年来唐古拉山西段冰川变化情况和规律,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构建研究区气候分布及变化特征,揭示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得出:唐古拉山西段冰川总体退缩比较严重,近25年来冰川面积退缩约202.84 km~2,占1990年面积的11.98%;冰川退缩主要集中在海拔5 800 m以下;研究区东南部冰川退缩最严重,中部格拉丹冬地区冰川退缩较少;空间插值表明研究区东南部相对较湿热而西北部干冷,西北—东南方向温度分布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研究区气温普遍上升,插值变化显示增温区从研究区中心向周围辐射,最大增温区几乎已经覆盖整个冰川区域;唐古拉山西段冰川的加速退缩主要是由升温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尼泊尔已发布的冰川编目数据、遥感数据及DEM数字高程模型,利用GIS和Excel对尼泊尔境内冰川的结构特征及1980-2010年的冰川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冰川系统功能模型模拟了同期尼泊尔冰川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尼泊尔境内冰川平均规模较小,且冰川分布的海拔差异大。(2)尼泊尔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呈现出反纬向性变化特征,存在若干以高峰为中心的高值区域。(3)1980-2010年尼泊尔冰川整体呈现退缩状态,冰川数量增加了378条,冰川面积和体积均减少,分别减少了24%和29%;小规模冰川或冰川系统退缩更快,1980-1990年冰川变化速率最快。(4)采用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率,冰川系统功能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冰川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贡嘎山海洋性冰川发育条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苏珍  梁大兰 《冰川冻土》1993,15(4):551-558
贡嘎山5000m以上山体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样高大的山体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和宽阔的积累区。同时,据观测推算东坡冰川积累区的年降水量可达3000mm,雪线处的年平均气温在-4.1—-5℃;西坡冰川积累区的年降水量达1800mm为本区冰川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冰雪物质条件和必要的低温。冰川形态类型基本齐全,冰川分布比较集中,但东西坡冰川在规模上有明显差异,东坡冰川条数较西坡少,但冰川规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和GPS的贡嘎山地区1966—2008年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季风温冰川——贡嘎山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和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提取两期冰川边界并叠加到一起,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1966年到2002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6.36%,年均减小0.447 km2,西坡冰川由41条减少到39条,面积减小7.89 km2,减小率为7.97%;东坡冰川由33条增加到36条,但冰川面积减少7.20 km2,减小率为4.71%.2008年5月GPS野外实地测量结果显示,1966—2008年的42 a,海螺沟冰川退缩约943 m,燕子沟冰川退缩494 m,小贡巴冰川退缩210 m,而大贡巴冰川长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冰储量在减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介绍重复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在监测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规模和形态要素变化中的应用,以及成图过程中对控制加密和精度等问题的处理。检验表明,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能较准确地量测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等全形态要素的变化量,可以用于区域冰川变化的监测研究。测量资料表明,1964~1992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的规模均在缩小,冰川末端平均后退率为12.4%,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3.8%,冰储量减少15.5%。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   总被引:60,自引:15,他引:60  
施雅风  郑本兴 《冰川冻土》1995,17(2):97-112
本文应用不同来源的各种资料,经逐步综合推导,认为最大冰期出现时间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8-16阶段(0.72-0.52MaBP)。当时青藏高原低于现代1000M左右。高原中,东部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果洛山与稻城海子山4个山区的冰川面积达40000KM^2,为现代冰川面积的18倍,平衡线高度为3450-4250M,6-8月平均温度为2.3-3.4℃,年降水量为1260-1960MM,是现代平衡线上降  相似文献   

19.
陈建明  刘潮海 《冰川冻土》1996,18(4):331-336
介绍重复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在监测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规模和形态要素变化中的应用,以及成图过程中对控制加密和精度等问题的处理。检验表明,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能较准确地量测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等全形态要素的变化量,可以用于区域冰川变化的监测研究。测量资料表明,1964 ̄1992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的规模均在缩小,冰川末端平均后退率为12.4%,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3.8%,冰储量减少  相似文献   

20.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SRTM DEM和TanDEM-X DEM对喀喇昆仑山中部Shigar流域不同类型冰川的面积变化、物质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6年间Shigar流域内有25条跃动冰川(面积增加1.30 km2),68条前进冰川(面积增加0.86 km2),50条退缩冰川(面积减少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