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将微波法制备纳米银技术引入高校实验室综合设计性实验,文中研究了微波功率、温度、微波反应时间及pH对纳米银粉粒度的影响,并采用SEM分析纳米银的粒径,选择了微波法制备纳米银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微波功率500W、温度30℃、微波反应时间20min、pH为3-4,得纳米银晶粒径70-90nm,且分散度较好。  相似文献   

2.
片状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片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包括还原球磨法、光诱导法、化学还原法、晶种法和模板法等.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片状纳米银现有的和潜在的用途,展望了片状纳米银制备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高压汞灯作为反应光源,以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TSC)为反应试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建立了水溶液中一步光化学还原快速制备绿色纳米银溶胶的简便方法.研究了光照时间、TSC的浓度、转速等反应条件对纳米银胶的影响及纳米银胶的稳定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共振散射光谱法和扫描电镜对纳米银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及TSC的浓度均会影响纳米银胶的性质,制备得到的绿色纳米银胶粒子为高分散准球形,且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十分稳定.此外,实验发现,通过控制TSC的浓度可以制备得到具有不同光谱性质的绿色纳米银胶.  相似文献   

4.
以太阳为光源,以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为反应试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制备了蓝色和红色纳米银溶胶,比较了两种不同颜色纳米银溶胶形成过程的UV-Vis吸收光谱;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研究了荧光素和两种颜色纳米银溶胶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纳米银的加入使得荧光素的吸收峰红移,并使得荧光素荧光增强。  相似文献   

5.
电化学制备纳米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配位剂N'-羟乙基乙二胺-N,N,N'-三乙酸存在下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树枝晶纳米银,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提升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综合实验"钼酸银/溴化银/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实验通过水热法合成钼酸银球状晶,根据溶度积常数的差异实现钼酸银-溴化银的原位复合,再引入感光技术在二元复合材料表面进一步沉积纳米银颗粒,利用单质银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显著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质。该综合实验将复合材料制备、性能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通过模拟科研全流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硼氢化钠和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水热法制备了不同形貌和粒径的纳米银。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改变反应温度可以调控纳米银颗粒的形貌,改变反应时间可以调控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大小。控制反应温度140℃以下,得到多种形貌共存的纳米银,140℃以上得到单一的球形纳米银;固定反应温度130℃,得到三角形的纳米银,延长反应时间,形貌无明显变化,粒径增加。  相似文献   

8.
针对纳米银合成的关键,形貌和粒径大小的控制,研究了把硝酸银溶解在乙腈中,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纳米银。初步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100、120、140℃)和不同PVP浓度对纳米银粒径大小和形貌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得到的纳米银趋向于单形貌;PVP浓度增加,纳米银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9.
说明了钼及钼合金单晶的制备原理 ,详细介绍了钼单晶的制备工艺 (包括原料选择、制取籽晶、引晶、电子束区域熔炼实验及性能测试等 ) ,同时还简要介绍了钼合金单晶的制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几种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并利用激光光谱法对吸附在银纳米颗粒表面的吖椗橙(AO)分子的荧光增强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探测了纳米银粒子的分布状态和尺寸对AO分子的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纳米银粒子的间距合适时,处于其附近的AO分子的荧光增强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随着颗粒尺寸的变大,荧光增强效应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蒸气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仪器和制备过程,分析了影响制备过程的诸多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学生在实验中制备铜纳米微粒,掌握了关键操作要点,学生实验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制备出更好的样品,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制备三角形银纳米粒子溶胶。用紫外灯对三角形银纳米粒子溶胶进行光诱导实验。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仪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下的银胶纳米粒子的光谱特性和表面形貌,以PATP为探针分子检测银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多,银纳米粒子溶胶颜色变化显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峰出现"蓝移";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银纳米粒子由三角形逐渐转变成截角三角形银纳米粒子、球形银纳米粒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增强效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磁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测量,利用差分式双探头的三端式磁通门传感器获取磁感应强度变化,并基于偶次谐波方法设计了测量电路。最后根据实验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此种原理的测量系统可以用于检测不同质量的磁性材料。  相似文献   

14.
1-乙基-3-甲基咪唑网氟硼酸盐中,在超声波氛围下采用电化学牺牲阳极法直接从金属银制备了球形银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构、组成以及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小实验条件下制得的纳米银粒子杂质含量低,纯度较高,粒度分布集中,颗粒均匀一致,基本呈球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共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磁性粒子,对其药物控释性能进行检测。方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采用Stober法,在乙醇/水溶液中,通过氨水催化水解硅醇盐,制得核壳式结构的Fe_3O_4/SiO_2复合磁性微球;以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ourier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结构,研究复合材料的耐酸性、磁分离行为及对药物布洛芬的缓释行为。结果:SEM显示Fe_3O_4与Fe_3O_4/SiO_2粒子均为纳米颗粒,粒径分布基本均匀;与溶剂热法比较,共沉淀法制得的Fe_3O_4晶粒结晶度较好,XRD衍射峰强,SiO_2的包裹使得Fe_3O_4尖锐的特征衍射峰稍微下降,表明包覆过程没有破坏其晶体结构,Fe_3O_4/SiO_2样品谱图中出现了无定型SiO_2的衍射峰,红外谱图同样出现了无定型SiO_2的透射峰。结论:表面二氧化硅的包覆显著改善了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耐酸性,磁分离实验表明二氧化硅的包裹减弱了Fe_3O_4的磁性,布洛芬缓释实验表明Fe_3O_4/SiO_2复合磁性微球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上电沉积金,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半胱氨酸-纳米金修饰电极,并对抗坏血酸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半胱氨酸-纳米金修饰电极与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效应,其氧化峰电流对抗坏血酸在6×10-6~6×10-4mol L-1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1×10-6 mol L-1。并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还原固定铬对Cr(VI)污染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筛选获得一株Cr(VI)还原菌株XMCr-6,并对其生物还原固定Cr(VI)进行了研究。动力学实验显示Cr(VI)是先还原,然后吸附固定在细胞表面。XPS分析表明铬在细胞表面主要是以三价的形式存在,高分辨透射电镜结合能谱分析进一步证实是形成Cr2O3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α-Fe2O3纳米粒子的结构与性质,着重综述了α-Fe2O3纳米粒子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气相法、固相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以及微波法等,并对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最后指出了α-Fe2O3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α-Fe2O3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barite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modified with stearate and the influence of stearate addi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barite nanoparticle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ctivating factor analysis, contact angle test, surface energy calculation, sedimentation rate calculation, rhe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FT-IR analysis, etc. As the quantity of added stearate increased, both the activating factor and contact angle of barite nanoparticles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When the stearate content was 5% of the mass of barite nanoparticles, the activating factor and water contact angle of modified particles reached maximum value, 97% and 126° respectively. At this time, the sedimentation rate reached minimum, and so did the surface energy. The rheological test reveals that the viscosity of modified barite nanoparticles/petronol system decreases greatly, indicating the surface performance of barite nanoparticles has changed from hydrophilicity to lipophilicity after modification. C=O and COO stretching vibration peaks were found in the FT-IR spectra, which proves that the stearate has combined onto the surface of barite nanoparticl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zeta potential result of unmodified barite, the possible modification mechanism was provided.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roject (Grant No.07SU07001), and the Science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Grant No.0552nm011)  相似文献   

20.
运用功能纳米颗粒的药物发送系统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途径,因为它减少了副反应并减轻病痛 Poly(D,L lactide co glycolide)(PLGA)纳米颗粒的尺寸是80nm,它的制备是通过乳化扩散方法,并应用Poloxamer188作为稳定剂 所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疏水核作为药物的载体,而其冠状亲水表面可避免形成网状内皮系统(RES) 作为生物医学应用的第一个例子是PLAG纳米颗粒包含雌激素,它对于受到意外伤害而抑制不安情绪具有局限性 研究指出:局部地发送具有雌激素的PLGA纳米颗粒将激烈减少新内膜的形成程度 其次是应用经过修改的PLAG纳米颗粒发送系统专用于骨治疗的药已经实现,它与骨有高度的相似 已经证明:与双磷酸(bisphosphonate)相结合的PLGA纳米颗粒,参入到鼠的静脉内之后,将可累积在鼠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