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解脱弹簧圈(Prime FC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应用Prime FC弹簧圈成篮栓塞治疗的22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颈宽度>4 mm或瘤体/瘤颈<2。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1例,3分4例,4~5分7例;Hunt-Hess分级Ⅰ~Ⅱ15例,Ⅲ~Ⅳ级7例。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应用Raymond分级标准进行评估(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结果19例患者应用Prime FC弹簧圈作为首枚成篮圈+填塞弹簧圈实施动脉瘤栓塞治疗,另外3例患者因动脉瘤瘤颈过宽,改为支架辅助Prime FC弹簧圈+填塞弹簧圈栓塞治疗。即时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18例,Ⅱ级4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20例,3分2例。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严重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发生。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随访无脑积水病例发生。结论使用Prime FC弹簧圈作为首枚成篮圈,应用于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6例,Ⅱ级5例,Ⅲ一Ⅳ级4例,Ⅴ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 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1 材料与方法病例源于我科于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5 1例。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1例 ,Ⅱ级 15例 ,Ⅲ级 14例 ,Ⅳ级 8例 ,Ⅴ级 3例。本研究只包括Hunt Hess分级中的Ⅰ~Ⅲ级患者共 40例。随机分成引流组与对照组。引流组共 2 0例在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后即刻实施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而对照组 2 0例按设计时间间断进行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引流组患者在早期行GDC栓塞治疗后 ,立即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即腰椎穿刺后退出针芯 ,置入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并发症及其处理(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 (MDS)和电熔断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60例 (67个动脉瘤 ) ,其中 14例(14个动脉瘤 )出现并发症 (术中动脉瘤破裂、弹簧圈脱出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栓形成、过度栓塞、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 )。现分析并探讨其原因与防治方法。1 资料分析本组 14例 (14个动脉瘤 ) ,均为在栓塞治疗中出现并发症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男 8例 ,女 6例 ;年龄3468岁 ,平均 4 1.2岁 ;Hunt和Hess分级 :0级 4例 ,Ⅰ级 4例 ,Ⅱ级 3例 ,Ⅲ级 2例 ,Ⅳ级 1例。其临床资料详见表 1。表 1  14例患者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至2019年25例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支架,所有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Raymond I级栓塞20例(80%),Ⅱ级栓塞4例(16%),Ⅲ级栓塞1例(4%)。3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1例发生在术后24 h内,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积极处理后出血停止。25例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结果 23例动脉瘤完全填塞,2例动脉瘤部分瘤颈残留,较其术后即刻造影无变化;复查患者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支架处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应用于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70岁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70岁经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及以上13例。经数字减影造影(DSA)发现动脉瘤48个。依据动脉瘤的不同结构和不同位置,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予"3H"、"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治疗,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结果成功栓塞44个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91.67%。术后评分优良37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可以有效治疗70岁患者破裂颅内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9例患者在介入栓塞后根据Hunt-Hess分级不同分为4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每组内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腰大池引流治疗与腰穿放脑脊液、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Hunt-HessⅢ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早期生活自理病例比例高,在Hunt-HessⅣ~Ⅴ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低(P<0.05).结论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治疗前Hunt-HessⅢ级和Ⅳ~Ⅴ级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自身生理功能下降,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1].本文拟分析老年脑动脉瘤破裂采用微弹簧圈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61 ~83[平均(67.3±7.1)]岁;均为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出血31例、两次出血4例、三次出血2例.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19例、Ⅳ级4例.29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15例.并发症包括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肺气肿7例、心功能减退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采用适宜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病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患者6例,经DSA明确诊断,头部CT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根据脑血管造影特点,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选择双支架套叠管腔重建术或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出血急性期同时行动脉瘤腔弹簧圈栓塞,Ⅳ级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缝合动脉瘤。术后6个月经DSA或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行影像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采用血管内治疗,1例采用手术治疗。5例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Ⅰ级3例,RaymondⅡ级1例,RaymondⅢ级1例,均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1例手术患者术后四肢肌力Ⅴ级,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行颅骨成形术。术后随访3~2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 6个月。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均预后良好,影像学随访未见复发,开颅手术者显示载瘤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约20%)。结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Hunt-Hess分级Ⅰ~Ⅲ级时可考虑血管内治疗,根据脑血管造影特征选择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双支架套叠管腔重建术,出血急性期同时行瘤腔弹簧圈致密栓塞; Hunt-Hess分级更高时可首选显微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观察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共50个微小动脉瘤进行数据分析,瘤体最大直径≤3.0 mm定义为微小动脉瘤。破裂微小动脉瘤常规急诊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常规完善术前检查,评估动脉瘤形态及其位置,选择血管内栓塞,优先考虑单纯弹簧圈栓塞。研究主要观察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和预后良好率。动脉瘤栓塞即刻评估采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临床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所有动脉瘤成功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9个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8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1个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7个(22.6%)、未破裂动脉瘤24个(77.4%)。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8,P=0.143)。术中操作相关性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1%),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1例(2.1%),动脉瘤无关远隔部位出血1例(2.1%)。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R-R分级Ⅰ级) 41个(41/50,82.0%);术后6个月随访46例患者的48个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R-R分级Ⅰ级) 43个(43/48,89.6%),未见动脉瘤复发;总体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95.6%(44/46)。未破裂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栓塞程度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对于破裂和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17例,其中Hunt—Hess分级(Ⅰ~Ⅲ)级97例,Ⅳ级12例,Ⅴ级8例,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手术6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56例。结果 手术治疗组中(Ⅰ~Ⅲ)级病人53例,术后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死亡1例;手术组中Ⅳ级、Ⅴ级8例,3例术后因脑梗死死亡,2例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介入治疗组中(Ⅰ~Ⅲ)级病人44例,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短暂性偏瘫3例,永久性精神症状1例;Ⅳ级、Ⅴ级病人12例,其中1例介入治疗后死亡。结论 在动脉瘤形态既适合手术治疗又适合介入治疗的情况下,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病人手术与介入疗效相似,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脑肿胀明显的Ⅳ级、Ⅴ级病人,血管内治疗较手术易于操作,风险较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对10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采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中51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早期(3天)进行介入治疗(早期治疗组),另50例患者为非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改良m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栓塞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内对比显示,Hunt-Hess分级Ⅳ级以下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Ⅳ、Ⅴ级评分的患者(P<0.05)。年龄对比中,年龄≥60岁的患者mRS评分高于<60岁的患者(P<0.05)。中小型动脉瘤患者与大型以及巨大型动脉瘤患者mR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早期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疗效显著,并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降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54例(54个微小动脉瘤),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术后6~12个月动脉瘤栓塞结果;于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定期接受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复查DSA,评价动脉瘤闭合、支架移位、支架内狭窄等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5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54个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49个(90. 7%),Ⅱ级5个(9. 3%); 53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43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42例(97. 7%)、Ⅱ级1例(2. 3%)。临床随访54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 mRS评分0分52例,1分2例。随访期间54例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卒中事件。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0~3 d手术)44例;中期(4~10 d手术)68例;晚期(10 d手术)86例,并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Hunt-HessⅠ~Ⅲ级亚组133例和Hunt-HessⅣ~Ⅴ级亚组65例,采用MRS评分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不同手术期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Hunt-HessⅠ~Ⅲ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早期组患者预后优于晚期组(Z=-2.743,P=0.006)。Hunt-HessⅣ~Ⅴ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63,P=0.14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晚期、早期、中期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早期和中期组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3,P=0.851)。结论 Hunt-Hess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对于Hunt-Hess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颅内血管直径2.5 mm的动脉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并且载瘤动脉直径2.5 mm的所有颅内囊状动脉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23例;前循环占93.3%(28例),载瘤动脉直径为1.6~2.4 mm,平均(2.1±0.2)mm。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DSA及临床结果和4~14个月随访数据。结果 LVIS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12例(40.0%),RaymondⅡ级11例(36.7%),RaymondⅢ级7例(23.3%)。2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和术中破裂各1例。25例患者接受DSA随访(RaymondⅠ级21例,Ⅱ级3例、Ⅲ级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2.6)个月。1例患者发生支架远端的无症状载瘤动脉狭窄,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期随访效果较好。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 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