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豫 《南方论刊》2012,(2):47-49
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越来越多地活跃于各种社会组织,组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是社会经济结构中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新的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必将带来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和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的社会阶层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着力点,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的同一姓出发,阐述了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探索了新的社会阶层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合理路径选择,即通过教育培训、利益协调、机制创新、联谊沟通、政治安排等,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一战线工作,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社会共生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曾经是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皆由国家控制并且纳入严格计划轨道运作。“文革”期间,民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控制发生了变化:  ①国内资源逐渐逸出严格的计划轨道;  ②国际资源迅速进入中国;  ③资源纷纷流向民间。  因此,从资源的移动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告别计划社会。  计划社会不承认独立于计划体系的利益主体,个人只是计划体系上的一个毫无主动权的点。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从计划体制的网络中解放…  相似文献   

4.
徐之平 《理论界》2013,(11):58-60
民间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共生论的观点出发,指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处在社会共生关系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共生系统中的重要利益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因此,发展和培育民间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随后指出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可行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是"两头扁,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即中间阶层占有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加大中间阶层的比例对合理的阶层结构的形成,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成人教育在此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阶层融合与发展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研究的着力点是:阶层融合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它体现社会主义发展原则,突出党共同富裕思想和巩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从和谐政治氛围、和谐安定环境、和谐利益共享等方面奠定社会和谐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共同意志、凝聚巨大力量层面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社会共生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社会理论,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的本质概括和脉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两者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因相互选择与相互依存而形成共生,通过资源共享与在共生规范下协同互动而维系共生,并在不断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中逐步改善共生,表现出由寄生逐渐走向和谐共生发展,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最优共生状态。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发展,促进着群众工作的创新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促使着群众工作协同社会工作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的现实多元诉求,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阶层的尚武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 ,新知识阶层在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种改造社会的新理念———尚武意识。他们批判了旧时的重文轻武理念 ,分析了尚武形成的条件、途径 ,又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求资源、激励世人的尚武意识 ,成立了尚武社团 ,进行暗杀等活动。此种意识与当时正在兴起的反清潮流相契合 ,推动了革命思潮的高涨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对“下等社会”的看法。但在主权旁落的时代 ,也导致了民元以后军阀混战的社会态势。  相似文献   

9.
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组成,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进步就在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本文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探讨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共生规范--道德的共生功能.重点研究道德作为内在约束条件的共生规范,其共生功能的表现形式、特点;道德共生功能的实现条件;在当下中国,发挥道德共生功能的有效载体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阶层社会组织是近几年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新阶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有利于把新阶层人员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他们之间的协作与监督,改变以前新阶层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新阶层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结构模式有独立设置型和组织联合型.政治教育、思想建设、政治宣传工作、制度建设等,是加强新阶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博 《天府新论》2015,(2):83-88
社会治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建立在社会结构稳定化与社会秩序规范化基础之上的,其首要目的是推动社会建设,核心内涵是加强社会保障,最终效果是改善社会民生。从社会学分层理论视角来说,社会治理的创新嵌入在社会重建的问题域中,社会重建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新组织化,更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要有三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机制转型,即当社会发展背景转换的时候,党如何调整执政策略的方向,如何探寻继续深化社会改革的路径;第二,组织再生,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如何通过既有组织团体的改革来发挥新的作用;第三,道德重塑,即重新建构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判断,丰富各个阶层的文化资本,提升群体的社会信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条件下 ,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面对吸收其中的优秀分子入党这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我们党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但是 ,我们要将理论付诸实践 ,决策变成日常工作 ,需要既积极行动 ,又慎重实施 ;需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建立系统配套、可操作的具体制度 ;需要强化教育、监督和管理 ,强调思想上入党 ;需要加强领导 ,建立党员发展责任制 ,坚决防止和消除党员发展中的腐败现象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阶层:一个社会分层新视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阶层概念建立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网络理论融合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高低有序的层次。社会网络资源的差异是分层的形成依据,社会资本量越高,社会成员越有可能出现在社会结构的上层。社会成员的网络阶层位置与网络规模、网顶和网络位差成正相关,而与网络中的亲属密度成负相关。社会成员的网络阶层位置越高,其社会流动的效果就会越好,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网络阶层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社会网络和社会分层理论的内涵,为研究中国现实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论新知识阶层的崛起对法律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知识阶层的崛起源于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新型知识分子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空前提升,催生出知识与财富、知识与权力的共生现象,从而影响着法律所依存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权力的嬗变,进而引起了作为"理"与"力"相结合的法律的发展,尤其是对效率、秩序、自由、正义等法律价值的发展趋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的显著特点.在经济上,他们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的特点,大多从事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生活普遍比较窘迫;在政治上,他们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尚不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所供职的单位中缺乏主人翁地位,被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经常受到各种歧视;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以后,他们不能经常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亲情互动,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在情感方面失却了宣泄的机会与场所,故而在社会流动与漂泊中产生种种心理不适,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些特点,决定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富群 《理论界》2006,(11):146-14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在数量上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在质量方面要求中等收入阶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获取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与壮大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的营造,本质上归于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市场分配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的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农民工工人阶层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新农民工工人阶层"的形成、影响及其走向,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一是利益驱动和现有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农民工形成阶层利益,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再调整;二是价值追求和现有社会认同取向的偏颇使具有"新"涵义的农民工要求社会认同取向的再转换;三是制度发展使农民流向城市成为可能,而制度不够发展带来的制度歧视则成为"新农民工工人阶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及其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制度重构势在必行;四是政治发展与稳定及其政府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增强都需要"新农民工工人阶层"实现阶层融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新阶层的认识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润田 《兰州学刊》2007,3(1):57-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阶层不断出现且逐步壮大.对于新阶层的政治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给予了政治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满足,如改革意识形态,重塑执政形象;正视和承认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准许私营企业主入党等.这无疑都有利于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上来看,也基本上满足了新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体现了公平、参与、合理的现代化阶层分化原则,可以说认识正确,策略得当.  相似文献   

19.
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结构被消解了,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即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阶级阶层关系的研究应当是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术界将阶级和阶层研究对立起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统合在一起,用统合式的框架来透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恰当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李友钟 《理论界》2014,(7):80-82
社会共生论是分析研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重要理论,是社会存在、社会价值、社会进化相统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研究社会共生论,除了将其应用于社会现象研究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该理论本身进行研究,包括其理论渊源。本文从生物学理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整体论与有机论等方面,对社会共生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