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石蜡为芯材,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表面活性剂,碳酸钙(CaCO_3)为壳体,用自组装方法合成了石蜡@碳酸钙壳体相变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导率测试和渗漏率测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pH值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7时,所得微胶囊性能最佳,包覆率达到59.20%,热导率为0.724 W·m~(-1)·K~(-1);pH值对碳酸钙壳体的晶型无明显影响,壳体晶型均为方解石型和球霰石型的混合晶型,但对微胶囊的形貌有影响;pH值为1时微胶囊形貌为放射状,pH值为4时得到的微胶囊形貌不均一,pH值为10时得到的微胶囊团聚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2.
以十八烷酸为相变主体材料,通过乳液化学合成法制备十八烷酸微球,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水解缩聚实现对十八烷酸的包覆,制备出二氧化硅包覆十八烷酸相变微囊。采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复合相变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热性能。结果表明:正硅酸乙酯能够较好的在十八烷酸表面进行水解缩聚,达到二氧化硅的定形包覆目的,制备的复合相变微胶囊粒径在0.82μm之间;相变微胶囊与分析纯的十八烷酸相比,熔化温度升高了17℃。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壁材,正十八烷和香茅油为芯材,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成功制备出了含有香茅油的相变/抗菌复合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以不同乳化剂种类及不同芯材比例制备的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试验结果表明:以阿拉伯树胶为乳化剂所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貌最好;香茅油的加入有利于微胶囊的包覆;当正十八烷与香茅油的质量比为3∶1时,微胶囊的热焓值为84.19J/g,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微胶囊中香茅油的含量为18.75%时,微胶囊的抑菌率可达到62.79%。  相似文献   

4.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原位聚合法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T31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光学显微镜考察了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微观形貌和热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不同乳化剂用量和乳化转速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和热性能,最后讨论了制备过程中不同酸化时间对微胶囊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52%的吐温60和48%的司盘60组成的复合乳化剂,其用量为芯材质量的5%、乳化转速为3000r/min时,制备的微胶囊呈现呈粒径均一、表面光滑、密封良好的球状,相变温度为303.10K,潜热最高达63.85J/g,平均粒径为9.32μm;在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中,适宜的酸化时间为90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可用于自修复涂料中的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合成方法,分析微胶囊的形貌、热稳定性、化学结构,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方法采用两步法制备了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表面形貌;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分析脲醛树脂壁材是否形成;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确定微胶囊的热稳定性.结果应用两步法制备出的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形状基本呈球形,表面粗糙,有利于增加微胶囊与基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与基体的粘结程度.微胶囊在225℃以下比较稳定,当温度高于225℃微胶囊发生分解.结论微胶囊的表面形貌与球形结构有助于与基体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性能,同时,稳定的物化性能利于保存与使用.  相似文献   

6.
微胶囊化的高分子吸水膨胀树脂合成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丙烯酸钠,壳聚糖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通过溶液聚合合成了一种丙烯酸钠_壳聚糖高分子吸水膨胀树脂,记为CS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对CS用石蜡进行包覆,形成了一种微胶囊。结果表明,实验产物即为目标产物。对树脂CS和微胶囊CS进行了性能评价,表明包覆确实能起到抑制高分子吸水膨胀树脂吸水速度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采用原位聚合法,结合超声乳化工艺,制备以薄荷脑为囊芯的微胶囊,并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微胶囊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光学显微镜(O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激光粒度测试等手段对薄荷脑微胶囊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薄荷脑微胶囊包覆良好,能够有效延缓薄荷脑的挥发和逸散;通过调节缩聚反应时间、薄荷脑添加量、反应温度可以得到粒径较为均一、分散性良好的微胶囊;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提高乳化剂质量浓度和超声功率来减小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8.
保护胶体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仪、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保护胶体不同质量分数下制备的微胶囊的结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玻璃化温度和热敏释放性能等.实验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4.5%时,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为189.7 nm,粒径分布最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包覆率为95.0%,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热敏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脲醛树脂(UF)/壳聚糖(CS)复合材料为壳材,以溶解了阿维菌素的二甲苯为芯材,研究脲醛树脂(UF)/壳聚糖(CS)缓控释农药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改变壳层聚合过程中作为交联剂的甲醛的引入方式,制备得到一系列微胶囊。通过红外光谱仪、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等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发现在缩聚阶段引入甲醛可以提高微胶囊壳层中壳聚糖的含量,进而提高微胶囊的包覆率和缓释效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粒径7.14μm,包覆率大于70%。  相似文献   

10.
相变物质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苯乙烯一二乙烯基苯为高分子囊壳的微胶囊.讨论了共单体丙烯酸的加入量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和扫描电镜(SEM)分别表征了微胶囊的粒径及形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微胶囊的热物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包裹完全,粒度均一,平均粒径约6μm共单体丙烯酸的加入是得到形貌规整、表面光滑微胶囊的有效手段.同时正十八烷微胶囊具有很好的相转变热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能量储存和温度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P(MMA-CO-BA))为壁材,通过调整BA在共聚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制备了具有不同玻璃化温度的交联P(MMA-CO-BA)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仪、差示扫描量热(DSC)仪表征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和玻璃转化温度.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粒子分布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共聚单体中BA质量分数增加,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减小;BA在共聚单体中质量分数为5.0%,10.0%和15.0%时,所得微胶囊的玻璃化温度分别为115.0,110.3和94.3 ℃.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导出了测定微型胶囊渗透性常数的公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根据所导出的公式,研究了复凝聚法中,芯料用量及芯料分子结构与微型胶囊渗透性常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微型胶囊的渗透性常数随着芯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分子结构的芯料的渗透性常数的大小,由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中所含基团的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壳聚糖(CS)为壁材,杀菌农药戊唑醇(TBA)为芯材,采用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出载戊唑醇/壳聚糖(TBA/CS)微胶囊制剂。【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探讨了乳液组成(水油比)和喷雾干燥条件对TBA/CS微胶囊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通过模拟释放实验研究了TBA/CS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结果】当CS溶液质量分数为1.2%,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1.1%,喷雾气体压力为4 bar(400 kPa),进料速度10.5 m3/h时,制得的TBA/CS微胶囊有规整的球形结构,且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结论】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载戊唑醇/壳聚糖(TBA/CS)微胶囊的方法简单,CS溶液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喷雾气体压力、进料速度等实验条件对制备的TBA/CS微胶囊形貌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维生素AD微囊,运用正交设计实验优选其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复凝聚法制备微囊制备工艺中加酸速度是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方差分析P<0.05。利用优选的工艺制备的微囊质量稳定,能达到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除草剂稀禾定微胶囊.考察了预聚反应介质pH值、预聚反应温度、缩聚反应催化剂及缩聚反应终点pH值对微胶囊的结构、包覆效果和包埋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反应pH值为8.0,预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60 min,可得到以二羟甲脲为主的水溶性透明黏稠预聚物,用此预聚物进行缩聚反应,以NH4Cl做缩聚催化剂,芯皮比为1∶1.5(质量比),控制缩聚反应终点pH值为3.0,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30.6%的流动性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6.
以润滑剂(亚麻籽油、聚α烯烃或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修复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双芯材微胶囊,将微胶囊填充在环氧树脂中得到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三维白光干涉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和修复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在整体上呈球形,结构完整,两种芯材均成功包覆;当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微胶囊(芯材为亚麻籽油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时,与环氧树脂相比,在摩擦试验测试1 200 s后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了约90%,在磨损试验测试2 h后其磨损体积减小约3个数量级(由1010 μm3减小到107 μm3);被划伤的复合材料经50℃加热1 h后,与加热前相比划痕变窄、变浅。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双功能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摩擦磨损性能相对环氧树脂有所提高,同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一种重要的益生菌,具有许多生理和保健功能。实验使用厌氧培养箱培养筛选获得双歧杆菌;经鉴定为革兰氏阳性菌(G+)。选用海藻酸钠作为成膜材料、羧甲基甲壳素作为保护剂、Ca Cl_2作为固化液,通过挤压法将双歧杆菌包埋在了微胶囊里;将得到的微胶囊分别置于胃液、肠液中并测定其溶解情况,得到了制备微胶囊的配比和最适浓度。使用2.14%海藻酸钠、1.79%羧甲基甲壳素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能够得到最好的包埋效果,菌体包埋率可达66.81%;此结果可为双歧杆菌微胶囊的高效生产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分子材料的自修复,选取双环戊二烯(DCPD)作为芯材,采用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为壁材,对其进行微胶囊化包裹。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光学一摄影显微镜、微机差热天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热性能和化学结构等进行了表征。讨论了芯材投料量、乳化剂用量以及乳化速率对微胶囊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和囊芯含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工艺参数得到控制,其囊芯含量最高约90wt.%,体积平均粒径为50~70μm。  相似文献   

19.
W/O/W法制备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溶性有机膦甲基膦酸二甲酯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与戊二醛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相中相乳化法合成DMMP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合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DSC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囊芯物磷的定性检测等测试方法表征了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的壁材与囊芯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相变材料。采用SEM,DSC,光学显微镜等测试仪器考察了乳化剂种类、用量及乳化转速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助剂NaCl和分散剂NNO的用量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相变潜热和平均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乳化转速为3000rpm下,使用用量占芯材质量5%的复合乳化剂合成的微胶囊热性能良好,球体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加入NaCl溶液后,微胶囊的相变潜热增加;当NaCl浓度为10%时,相变潜热达到最大,包覆率达到92.04%。同时加入占芯材质量2%的NNO,微胶囊的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