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波海  王翔  张慧敏 《中外医疗》2013,32(11):8-9,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房颤的临床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该院神经内科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4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房颤发生率及发生相关因素。结果 436例患者共发生房颤61例,总发生率14%;32例患者在卒中后24h内出现房颤,占52.5%,18例患者在卒中后24~48h内出现房颤,占29.5%。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NIHSS评分评估)者,房颤发生率越高。结论急性脑卒中后48小时内房颤发生率最高;年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评估)是急性脑卒中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问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是什么?大部分房颤是有病因的,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包炎、甲亢等,多表现为持续性房颤,也可先为阵发性,也有少部分找不到原因者,称为孤立性房颤。2 房颤的发生率是多少?房颤发生率在自然人群中约为04%,心脏病病人中约为4%,有心脏扩大并且伴有心衰的病人中约为40%。房颤的发生明显和年龄相关,40岁以后房颤发生开始增加,65岁以后开始显著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约7%~14%。Framingham研究发现,年龄在50~59岁者房颤发生率为15%,而80~89岁发生率达到235%。3 房颤对血流动力学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不同临床病因、性别、族别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因、性别、族别构成以及不同病因房颤患者的性别、族别构成.结果:1 032例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分别占21.03%,8.82%,5.62%;男性、女性分别占57.85%,42.1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民族分别占65.31%、25.68%、4.26%、3.49%、1.26%.从房颤的病因看,瓣膜病、心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发生率依次为: 23.58%(58/246)、8.22%(6/73)、4.11%(40/974)、2.57%(217/8 442)、2.37%(26/1 095)、2.08%(92/4 374).结论:房颤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族等民族;瓣膜病房颤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病房颤;高血压病房颤发生率较冠心病高.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有效的治疗心房颤动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本文重点讨论房颤药物治疗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50~59岁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后发生率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军离休干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病因和治疗等相关情况。方法选择68例70岁以上海军离休干部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的分别为14.7%、13.2%、72.1%;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房颤的主要原因(67.6%、50.0%、52.9%);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海军离休干部房颤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重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率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韦晓 《微创医学》2004,23(4):465-466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为0.4%~2.0%[1].临床上将房颇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可用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笔者试用维持量胺碘酮治疗持久性房颤亦获得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有意义的心律失常.资料显示,美国每年50万病人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中,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0%~50%[1-6],中国目前尚没有大规模试验的资料,但是根据临床观察心脏术后的房颤发生频繁.尽管近些年来,麻醉药物、手术操作水平以及心肌保护水平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心脏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仍然没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永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212-121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导致患者心绞痛、低血压、休克或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导致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临床后果,其发生率在近几十年内持续增加[1],因此,现在认为房颤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1房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根据我国资料,中国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67%,估计我国目前约有800万以上[2]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在所有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为40.3%,冠心病为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3],房颤对患者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也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非瓣膜病性房颤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倍~7倍,而瓣膜病性房颤的脑卒中比例比窦性心律者高17倍。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高,使心功能恶化,其死亡率显著高于不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长期快速房颤还可致房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1.
覃绍明 《微创医学》2011,6(6):551-554
心房颤动(房颤)是房性心律失常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诱发心衰及引起脑栓塞,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成人房颤发生率为0.3%~0.5%[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临床观察发现房颤有渐进性规律,其过程是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其发生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适应证当前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a C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081-108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为3%~5%,房颤合并的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因此房颤的预后不良.华法林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手段,但临床应用率低,在欧美发达国家约40%~50%,而在我国即使是大城市仅有约10%的房颤患者接受规范华法林治疗.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导管消融由于其治愈房颤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手段并被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房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焱  魏永利 《华夏医学》2005,18(4):550-551
目的:评价^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应用^131碘治疗的甲亢并发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总有效率96%,其中治愈率66%,有效率30%,房颤转复为窦性者67%,无效4%.结论:^131碘治疗甲亢并发房颤,具有治愈率高、简单、安全等特点,能克服抗甲状腺药物或手术治疗的不足,治疗后有一定的甲低发生率,在^131碘治疗时,应尽可能多考虑可能影响^131碘治疗剂量制定的因素,减少甲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卫文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22-3123
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老年房颤和脑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老年房颤患者房颤的原因 ,探讨房颤和脑梗塞发生的关系 ,以及抗凝治疗在预防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生的作用。方法 :记录房颤患者的病因、超声心动图心脏附壁血栓发现率、LVEF、抗凝治疗及脑梗塞发生情况 ,同时记录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及非心脏病无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生情况。结果 :10 2例房颤患者中 ,病因以冠心病 (5 9 8% )、高心病 (10 8% )、心肌病 (包括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 6 9% )为常见 ;超声心动图检查 ,于左心房发现附壁血栓 3例 ;房颤组脑梗塞发生率为 33 3% ,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塞发生率为 14 6 % ,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塞发生率为 4 0 % ,P <0 0 1;房颤与心脏病无房颤患者LVEF值分别为 48 9%± 5 8和 49 3 %± 4 7,P >0 0 5 ;阵发房颤与持续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 2 2 4%和 43 4% ,P <0 0 1;持续房颤发生时间 1年以内者脑梗塞发生率为 2 5 0 % ,13年者为 45 8% ,3年以上者为 5 2 9% ,P <0 0 5 ;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未用或偶尔使用抗凝剂者和长期使用者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 5 2 4%和 37 5 % ,P <0 0 5。结论 :房颤是老年人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这种危险  相似文献   

17.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于心房电生理紊乱、心房空间电生理不均一造成[1]。胸部肿瘤术后房颤的发生率10%~20%,多发生在术后2~3天,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本文介绍2胸科手术引起房颤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1临床资料1.1病例一患者,男性,64岁,以胸中段食道癌入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Af)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地增加,25~35岁发生率<0.05%,而69岁以上人群发生率>5%。本文对100例房颤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房颤的病因诊断及其与房颤f波振幅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随机抽取,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24~86岁(平均55.0岁)。全部入选房颤病例均经住院心电图证实,并以此作为房颤波(f波)分析依据。1.2房颤分型根据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参考既往病史,将房颤分为阵发型与慢性持续型两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0例。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观察心梗后房颤的发生率及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结果:他汀组的房颤发生率10.0%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22.5%,且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33.3%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MI后房颤的发生率,且有利于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生,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张维龙 《中外医疗》2011,30(22):38-3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现状。方法对167例房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次之,非瓣膜性房颤129例(77.2%),房颤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75例,占44.9%)。发生血栓栓塞在抗凝与非抗凝治疗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医师要关注房颤的病因,重视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