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污交易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及环境资源所特有的性质,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各个持有排污许可指标的单位在与交易有关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下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排污许可证交易就是环保部门制定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按总量控制指标给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在排污单位之间进行交易.  相似文献   

2.
易武 《经理人》2008,(12):116-117
说起“排污权”,一般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会成为每个企业频繁接触到的一个名词。照字面理解,“排污权”就是“排放污染物的权利”。如何获得这种权利?一般的做法是:环保部门在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排污权”推向市场。企业需要增加排放,就去市场购买;同样,实现了减排,也可以出售多余的排污量,获取现金收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粗糙集理论,建立了排污收费模型。通过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和约简因素,确定了模型中各污染源的排污浓度对各控制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权重;考虑了管理者在征收排污税的同时参与了环境治理工作,使得各个控制点在符合污染物浓度控制要求的条件下,得出了理想的排污税,并达到了全社会总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4.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合理分配是总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企业排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为实现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带来了管理难度和巨大的事务成本。应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了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一种申报协商机制,分析了有关各方的行为和结果,并对结果的经济效率和公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山西苯胺泄漏事故,被瞒报迟报,污染影响三省多水域。在回答环境污染监控系统为何没有发挥作用时,山西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大山说,"此次污染物是生产性事故导致的排放,监测系统没有专门针对苯胺污染的监测。"2008年3月,耗资超过8亿元的全国首个"监控合一"的省级污染源自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比较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两种环境经济制度的利弊,提出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更有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经济政策,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管理水平下应结合排污收费制度结合逐步试点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污染物浓度的控制已难以真正控制水环境污染,于是在水质规划中首先提出了总量控制的方法.本文阐述了我国水环境污染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8.
因为南水北调的特殊要求.山东省早在2006年开始.就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淮河流域)执行了重点区域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执行60mg/L、10mg/L.一般区域分别执行100m/L、15mg/L的标准。省环保厅负责人指出,过去实行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在区域管理中.难以有效约束区域排污总量.从而导致在污染物集中和污染严重的流域,即使所有排污单位都完全达标.水体质量与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15):26-26
日前.环保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违法名单”显示.2009年环保部监测的7043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有2713家企业超标排污,约占监测总数近四成.名单还反映出两个新动向:中西部正成为污染大户集中的地区:污水处理厂也成了污染大户。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海域水环境容量是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控制和减少陆源污染是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的根本之策,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该文选择福建省湄洲湾海域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湄洲湾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估算该海域环境容量,得到该海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文构建减排成本与排污双重信息非对称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机制设计模型,讨论排污权交易机制及最优的环境政策设计。研究结论表明:当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与排污税之和小于等于排污企业谎报惩罚成本时,排污企业自愿守法排污时的机制设计结果是最优的;当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与排污税之和大于排污企业谎报惩罚成本时,政府迫使排污企业守法时的机制设计结果是最优的。为迫使排污企业守法排放,一方面政府可选择一个最优的违法排污惩罚力度与监管相结合,最优违法排污惩罚力度受惩罚成本、监管力度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降低单位监管成本。本研究为双重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排污权交易机制及环境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闫雪凌 《经营管理者》2009,(14):229-229
排放交易是国外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一种,把排污许可证看成固定的"污染权",而把排污收费看成"污染价格",由此建立起可以交易"污染权"的市场。当某排放着排放的污染物量比它的允许排放量为少时,该企业就可以把它实际排放量与允许排放量的差值出售给另一个企业或进行交易,从而使另一个企业获得比原先允许排放量更多的排放权利。本文主要分析先阶段国际排放贸易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设想。  相似文献   

13.
闵红 《经营与管理》2006,(12):24-25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现状1.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我国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在1987年开始试点,1988年3月由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并在该办法中第一次把“排放许可证制度”单独作为一章来规定。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并没有规定排污许可证制度,但在第14条中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住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  相似文献   

14.
于泽庆 《科学咨询》2009,(20):74-75
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目标总量控制与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业园区总量控制的分析,以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可达性的总量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15.
徐尉 《经营管理者》2013,(13):268-268
<正>环境侵权中最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企业排污侵权,而众所周知,企业的设立、生产和排污是"一般禁止原则"适用的范围,因为其本身属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特定活动,换句话说,企业排污面对的是"门禁"制度,只有获得相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该"门禁"才会打开,企业才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目标总量控制与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业园区总量控制的分析,以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可达性的总量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控制、精密仪器仪表等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发布,是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福建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实现监控,实时掌握城市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保部门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考虑多种(非累积性和累积性)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同损害的前提下,首先基于Stackelberg博弈分析占主导的地方政府和跟随的工业企业各自的动态决策过程,确定工业企业的最优污染物排放量;随后运用最优控制理论构建两个相邻地区在非合作和合作博弈下关于跨界污染最优控制的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策略,包括最优的环境保护税、污染治理投资,探讨污染物存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此两种博弈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理论及仿真分析表明:无论地区间是非合作还是合作博弈,工业企业的最优污染物排放量与其污染物减排比例的相关性不确定;每个地区的最优环境保护税与污染物减排比例呈正相关。但合作博弈下,每个地区均会考虑其非累积性污染物排放对其相邻地区造成的损害;每个地区均会增加污染治理投资;所有地区的总收益高于非合作博弈下,且高出部分(合作剩余)受累积性污染物的损害以及非累积性污染物对相邻地区损害的影响,但是与非累积性污染物对本地区的损害无关。  相似文献   

19.
除了国家直接管制外,征收碳税、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是减排的有效政策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那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借鉴这两种模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和实施用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来控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具体就是基于污染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政策,即碳排放交易政策和基于价格的税收手段或排污收费政策,即碳税政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控制、精密仪器仪表等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发布,是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福建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实现监控,实时掌握城市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保部门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