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与一般的同种移植反应不同。胎儿不直接与母体接触,母儿之间有胎盘存在。但是胎盘是一个不完全的屏障,母体的免疫细胞能直接作用于胎儿。为阐明母体如何对胎盘即绒毛组织进行免疫调控而使胎儿不被母体排斥的机理已成为热点。现有两种观点:①妊娠时母体免疫机能低下。妊娠中逐渐增加的性甾体激素和hCG抑制免疫,母体NK细胞活性低下。但免疫系统对同种移植物仍有排斥反应。②免疫亲向理论主张母体积极的免疫应答促进绒毛组织  相似文献   

2.
概述机体对遗传不同的移植组织是不相容的。胎儿-胎盘单位含有父母双方的ABO、Rh和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相异部分是受母亲免疫攻击的潜在目标。母体通过多种机制耐受这种同种移植物,其中最重要的是:(1)在母亲胎儿结合处,有功能的滋养层抗原性减少,滋养层本身的抗原性显然被它的带负电的唾液粘蛋白层改变;(2)母亲和胎儿的血管和淋巴输送系统是分开的,这有助于减少接触移植抗原;(3)母亲产生某些针对滋养层抗原的封闭抗体导致免疫促进作用。封闭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覆盖胎盘或胎儿抗原部位,使其不受母体淋  相似文献   

3.
妊娠是一种自然同种半异体移植现象,其成功有赖于母体妊娠免疫耐受,而母胎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涉及到多种机制的参与.比较经典的有母胎界面的机械作用:首先,绒毛中的血管壁、绒毛间隙、基底膜和绒毛上皮细胞共同构成母胎机械性屏障.另外,胎盘滋养细胞表面的唾液黏蛋白能遮盖滋养层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且这层黏多糖和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都带负电荷,互相排斥.还有就是多因素作用的免疫屏障,比如妊娠早期胎儿滋养层细胞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与母体子宫的自然杀伤细胞的相互作用,胎源性凋亡因子Fas通过与滋养层细胞表达的相关配体结合导致母体特异性T细胞大量表达Fas,从而启动凋亡途径,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等.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细胞)由Sakaguchi等[1]在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中首次发现,其免疫学特性主要表现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参与机体免疫耐受,在正常妊娠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按照免疫遗传学的观点,子宫内胎儿是来自父母双方各一半的半异体同种移植物,应能被母体免疫系统所识别和排斥。但实际上并不发生。此提示母体可能存在防止抗胎儿排斥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然而,由于长期未找到母体抗胎儿排斥反应的直接证据,因而不能肯定胎儿在子宫内的存活是否与母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殖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已证实孕妇不仅能产生抗胎儿移植物排斥反应,而且也存在着防止其发生的一系列免疫调节机制。母  相似文献   

5.
对于胎几正常发育必须有明显的水代谢即胎儿、羊水与母体之间的水代谢,而胎尿分泌到羊水内具有很大的作用。这种代谢机制和生理作用虽然已研究得很多,但尚未彻底查明。水通过位于母体和胎儿血液交换途径上的全部半透膜进行交换。半透膜有:胎盘薄膜、绒毛膜、羊膜,覆盖在胎儿内测表面和脐带上的膜以及胎儿皮肤。水交换主要途径是经过母体胎盘至胎儿,胎儿通过排尿至羊水,羊水通过绒毛羊膜至母体。此外,在胎儿与羊水之间还进行被胎儿吸收的液体  相似文献   

6.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母亲免疫系统常对胎儿表达的父亲抗原产生应答,但胎儿不一定被排斥.胎儿的存活取决于胎母交界面组织的特性.例如孕鼠宫内的一个胎儿移植到其股肌中被排斥,而其余胎儿不受伤害.此外,同种基因的胚泡被置在预先免疫过的鼠肾包膜下被排斥,而放在有良好激素环境的子宫内会着床并发育.这些资料表明子宫内的局部因素在防止胚胎损坏方面起关键作用,蜕膜中存在局部非特异性抑制机理可促进胎儿存活而不影响母体全身免疫.近来已在鼠蜕膜中发现有非特异性抑制活性的细  相似文献   

8.
在妊娠期间,胎儿的细胞及组织与母体的免疫系统直接密切接触.为了使自身的免疫系统不对胎儿产生排斥反应,母体会对免疫系统进行特异性调节.  相似文献   

9.
母-胎界面滋养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滋养细胞携带来自胎儿的外胚层抗原 ,是母 胎界面唯一与母体免疫系统直接接触的胎儿细胞 ,在母 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产科疾病 ,如反复自然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及胎儿生长受限 [FGR ,原名宫内生长迟缓 (IUGR) [1] ]等 ,均伴有滋养细胞某些生物学功能的异常。对滋养细胞与母体免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生殖免疫学的热点。以下对滋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调控作一综述。一、滋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一 )分化能力胚胎植入母体蜕膜后 ,滋养细胞即向绒毛和绒毛外两个方向分化。绒毛滋养细胞具有绒毛的表型 ,覆盖于绒毛…  相似文献   

10.
细胞凋亡是一种级联事件,在妊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胎盘形成过程中滋养细胞层分化为合体细胞滋养层,滋养层入侵确保了胎盘锚固于母体血管系统以保证胎儿氧气及营养的供应。滋养层细胞的凋亡限制了子宫壁侵入,维持母体完整性,凋亡产生的多肽是胎儿特异性耐受建立的诱导物。整个级联过程受母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妊娠妇女的免疫应答并没有显著降低,母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胎儿移植物这个外源性抗原并作出应答。母胎界面特定的免疫耐受诱导机制使绒毛外滋养细胞(EVT)限制和容忍相互联系。细胞因子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分泌,白细胞通过细胞因子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凋亡过程受到基因调控、激素及氧化应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母体之所以不排斥胎儿,以往认为由于子宫无免疫排斥能力、存在机械屏障或胎儿缺乏移植抗原。但近来研究表明:子宫内膜中可发生对移植物的排斥、蜕膜与滋养层之间并不存在机械屏障,甚至在胚泡种植前已具有移植抗原。母体对胎儿相关抗原虽能发生免疫反应,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排斥胚胎;看来控制母体免疫反应的主要机制是一种通过可溶性血清因子、局部释放激素、各种胎盘抗原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妊娠是越过主要组织相容屏障而移植成功的天然例证。尽管发育中的胎儿能表达组织相容抗原和胚胎抗原,但母亲免疫系统并未对胎儿进行排斥,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围绕胎儿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局部免疫抑制机理,对比已有很多报道。有些学者证实妊娠鼠子宫中存在免疫调节细胞,抑制母体抗胎儿的免疫应答。另发现同种异体妊娠时,子宫周围淋巴结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如果母体在交配前已对胎盘移植抗原耐受,上述改变消失。对此现象有些学者认为引流淋巴结中的细胞反应即代表抑制机理的激活,进而阻止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早产的免疫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胎儿作为一种半同种异体移植物植入母体内并且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其中免疫耐受起着重要作用。早产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各种内分泌与物理,生物因素外,免疫系统激活与功能紊乱占有重要地位。现从细胞因子平衡,补体系统激活,固有免疫激活以及胎儿组织相容性抗原成熟与母体致敏4方面对自发性早产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11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的胎盘组织作绒毛蜕膜组织化学观察。蜕膜细胞,富于糖元,碱性磷酸酶多呈阳性或弱阳性,酸性磷酸酶多数阴性或弱阳性,少数阳性。3β-HSD弱阳性,蜕膜腺体弯曲呈锯齿状,腺体壁呈扇形,有时细胞向内突出如鞋钉状,腔内充满分泌物,糖元强阳性,对维持早期妊娠是一个重要营养条件。早期妊娠绒毛具有完整两层滋养层,即合体滋养层及细胞滋养层,60天后则细胞滋养层逐步消失,绒毛大小不等,胎儿血管扩大并移向绒毛表面,从而使胎儿-母体胎盘屏障变薄,有利于胎儿-母体的物质交换,是适应胚胎发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早孕期绒毛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绒毛两层细胞糖元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很强,反映代谢机能活跃,细胞滋养层胞浆酸性磷酸酶活性60—90天逐渐加强,这应与此时期细胞滋养层退化有关。3β-HSD 在甾体生物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绒毛滋养层细胞3β-HSD皆为阳性,表明具有甾体生物合成机能。着床、早孕过程中,绒毛、蜕膜是母体-胚胎直接接触和相互联系的两种组织,从计划生育角度,在发展抗着床、抗早孕药物研究工作中,对于蜕膜、绒毛形态和机能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仍有一些自然流产的原因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解释。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认识妊娠时胎儿胎盘单位是与器官移植不同的异体移植物,胎儿胎盘的发育是渐进的。在接受刺激和使母体产生对胎儿耐受过程中胎盘起重要作用。现发现在孕妇血中和胎盘接触面有抑制异体排斥反应物质,如胎盘中一些非特异性蛋白和激素,尤其是HCG和孕酮;以及特异性的胎儿父系抗原的封闭抗体和抑制细胞,特别是孕卵种植区的蜕膜颗粒细胞,均为母体免疫耐受反应,若父系抗原未引起充分的免疫耐受则可致流产。  相似文献   

16.
母儿血型不合母儿血型不合的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是一种与血型有关的同种免疫性疾病,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重要的病因,围生儿溶血性贫血、心衰、水肿是其主要的症状.由于胎儿红细胞携带来自父体的抗原,表现为胎儿的血型不同于母体.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后,诱导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系统,结合胎儿红细胞,使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往往需要二次以上抗原的接触.第一次机体接触抗原,发生原发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历时2~6个月;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多为IgM,不通过胎盘,此时发生的新生儿溶血较轻,或不发生溶血.当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所产生的抗体较强,均为IgG抗体,滴度很高,且能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人类红细胞血型有26种,但能引起母儿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的血型以Rh血型和ABO血型为最常见,其他血型抗体有抗M、抗Lew、抗Kell和抗Fya等抗体.  相似文献   

17.
母儿血型不合的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是一种与血型有关的同种免疫性疾病 ,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 ,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重要的病因 ,围生儿溶血性贫血、心衰、水肿是其主要的症状。由于胎儿红细胞携带来自父体的抗原 ,表现为胎儿的血型不同于母体。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后 ,诱导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系统 ,结合胎儿红细胞 ,使胎儿红细胞被破坏 ,导致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往往需要二次以上抗原的接触。第一次机体接触抗原 ,发生原发免疫反应 ,发展缓慢 ,历时 2~ 6个月 ;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  相似文献   

18.
自噬在人类胎盘的生成及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人类胎盘中的生物学意义仍不十分明确,可能的作用之一是防止因低氧或营养不足导致的滋养层细胞凋亡。人类胎盘是血窦绒毛型,即母体血液直接接触绒毛。因此,绒毛滋养细胞很容易暴露于因母体血液变化而导致的应激状态下。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自噬通路被激活以维持细胞内稳态,从而允许滋养细胞在氧气和葡萄糖不足的情况下继续生存。因而,自噬参与人类胎盘及相关疾病的发展,细胞滋养细胞氧气和葡萄糖水平变化参与调节自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妊娠时,在抗原不同的组织间存在着自然免疫监视。虽然对这种与免疫规律不完全符合的机制还不清楚,但有一概念似乎已被肯定,即在绒毛和蜕膜界面的局部免疫调节因素对胎儿的存活是必需的。机体单核细胞对外来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重要的免疫防御手段,但胎儿滋养层细胞对细胞溶解作用有抵抗力,这是由于在绒毛-蜕膜界面间存在的胎盘甾类化合物对单核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已证实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遗传病分子基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检测特异基因突变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为以DNA检测为基础的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对胎儿DNA进行遗传分析已成为常规检测手段。传统的产前诊断中获取胎儿组织样本的方法包括羊膜腔穿刺、绒毛膜取样、脐带取血等,这些方法均有创伤性,对胎儿和孕妇都有一定的危险性。近年孕妇外周血中胎儿DNA的发现开创了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同时母体血浆中相对高纯度和相对浓缩胎儿DNA技术发展促进了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但是,区分孕妇血浆中的母体DNA和胎儿DNA是关键,目前已发现有印迹基因、胎盘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和病理情况下胚胎组织基因组特异性甲基化基因,这3类基因位点均可用于区分检测孕妇血浆中的母体DNA和胎儿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