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是以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异常增殖和扩增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BCR-ABL阴性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以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因为JAK2、CALR及MPL基因突变的发现,MPN的发病机制得以阐释,并为MPN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分子学诊断标准。随后,越来越多预后相关的新突变基因得到认识,同时发现细胞因子参与MPN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为MPN的诊断、预后分层及新的治疗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MPN相关基因突变与细胞因子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特点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1],是MPN中预后最差、总生存期(OS)最短的一种类型[2]。有研究表明,芦可替尼单药治疗MF疗效显著,但不能降低JAKV617F等位基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 BCR/ 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SC)的恶性克隆性髓系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005年MPN患者存在 JAK2V617基因突变被首次报道, JAK2、 M...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同属于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造血祖细胞的获得性突变引起激酶信号途径失调、异常细胞因子表达和克隆性骨髓增殖有关.PMF以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并髓外造血为特点,出现进行性贫血、脾脏肿大、外周血幼稚细胞、泪滴状红细胞和骨髓干抽,伴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PMF在MPN中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期约5年,最终将进展为骨髓衰竭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5.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一组以一系或多系成熟的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或单核细胞扩增为特征的克隆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经典的BCR-ABL1(-)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近年来发现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其活动与MPN是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显示许多与免疫和促炎细胞因子相关的基因在MPN中异常表达。细胞因子在MPN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且与临床症状相联系,这或许是MPN病理生理机制探索中的重大发现。本文将对细胞因子在M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细胞因子与MPN的临床相关性,当前治疗方法与针对细胞因子的新的治疗方法的组合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也称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或结缔组织细胞出现异常克隆性增殖的疾病。1951年DAMESHEK将临床上有关联的4种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统称为MPN,WHO新分类中还包括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7.
正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增殖。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 vera, 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定义为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最常见的MPN。由于正常髓系细胞的多克隆造血被异常的单克隆造血所取代,导致了PV的红细胞过度增殖、ET的血小板过度增殖和PMF的骨髓纤维  相似文献   

8.
经典的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融合基因呈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该类疾病均为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增殖所致,并且都存在Janus激酶(JAK)2 V617F、JAK2基因第12号外显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 W515L/K、钙网蛋白(CALR)等基因突变,这些遗传学改变与MPN发病机制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重新修订了MPN的诊断标准,JAK2等基因突变亦被纳入其中.MPN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α干扰素和/或羟基脲及沙利度胺,而近年来一些新药尤其是靶向制剂的疗效颇具前景,已有部分药物应用于MPN的临床治疗.为了更好地指导MPN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笔者着重介绍MP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郑智康  黄健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500-3503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或结缔组织细胞出现异常克隆性增殖的疾病.临床上将有关联的4种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统称为 MPN;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1年将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和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NOS)划分到 MPN当中;在2016年,又将PMF进一步分为骨髓纤维化(MF)前或早期 PMF(pre PMF)和明显纤维化期PMF(overt PMF);根据Ph染色体或BCR/ABL是否阳性,又将MPN分为Ph染色体或BCR/ABL阳性CML和Ph染色体或BCR/ABL阴性的PV、ET和PMF[1].而伴P230阳性、血小板异常增高、骨髓形态原始细胞增多及病态造血明显的伴P230阳性的CML病例却较为罕见,且与其他类型MPN的骨髓形态较难鉴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单一的JAK2基因V617F突变并不能解释3种疾病临床表现的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JAK2V617F突变负荷、其他MPN相关基因突变,如TET2、ASXL1等,以及遗传易感性可能参与了MPN复杂的发病机制。本文就这3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经典的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融合基因呈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为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近来,多项研究表明,多数Janus激酶(JAK)2 V617F突变呈阴性的MPN患者存在体细胞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笔者就CALR基因突变引发的MPN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BCR-ABL阴性MPN分子发病机制的新发现为这类疾病的遗传学分类及分子诊断带来了希望,在此基础上2008年WHO对PMF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改.PMF的治疗多是姑息性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SCT)为根治骨髓纤维化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针对病因的研究使得分子靶向治疗和其他新药的研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是以"有效"造血导致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的髓系细胞增多以及肝脾肿大为特点的疾病,其骨髓中有核细胞增多,细胞可以分化成熟,是无(或无明显)病态造血的一类克隆性干细胞紊乱的慢性髓细胞肿瘤。1951年,Blood杂志创始人Dameshek提出了一组有共性表现的血液疾病,称之为骨髓增殖性疾病,当时其包括4种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  相似文献   

14.
JAK2 V617F突变的发现不仅改变了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诊断标准,而且随后JAK家族抑制剂的问世也开创了MPN靶向治疗的新里程.Ruxolitinib(INCB018424)是一种强效的JAK1/JAK2选择性抑制剂,是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JAK家族抑制剂,适用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中危及高危组骨髓纤维化,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post-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post-ET)骨髓纤维化的治疗.笔者现就该领域认识现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1]。ET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1]。ET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高度活化[2]。ET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JAK2 V617F、钙网蛋白基因(CALR)及骨髓增殖性白血病蛋白基因(MPL)突变,分别占50%~60%、15%~35%及2%~4%[3-4]。20%~30%的患者存在MPN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包括信号通路、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以及剪接基因等)[5]。  相似文献   

16.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随着Janus激酶(JAK)2 V617F、MPL、钙网蛋白(CALR)等基因突变的发现,MPN进入到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而针对这些突变靶点的新药也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端粒酶抑制剂——伊美司他(imetelstat)被发现在体外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并且抑制肿瘤细胞增殖.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伊美司他可使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患者获得良好的血液学和分子学疗效,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更深人地了解端粒酶抑制剂伊美司他在MPN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笔者拟就伊美司他治疗MPN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殖性肿瘤,既往称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一类以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包括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自JAK2 V617F突变被发现以来,针对其分子致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MPN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多于中年以后发病,起病多隐匿,进展缓慢,30%以上患者在诊断时无症状,常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脾大或血常规结果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和/或血小板增多而被诊断.Sweet综合征(Sweet's syndrome,SS)又称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粒细胞皮病,最早由Douglas Sweet描述,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学表现为真皮乳头高度水肿及致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9.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CMPD)是一组骨髓增殖性的恶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等,其特征是一系或多系造血细胞的异常增生。除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与bcr—abl融合基因有关外,其他CMP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多种CMPD中存在较高的jak2基因突变率。本文就近年来jak2基因突变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临床特征及其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表现为无效造血,正常造血受到抑制,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最终导致骨髓衰竭及向白血病转化。临床研究发现,频繁输血及无效造血引起的铁过载,严重影响MDS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免疫炎症促进MDS进展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铁过载引起的氧化应激及代谢紊乱进一步增强MDS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加快疾病进展。铁过载与免疫炎症可作为MDS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