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是湖溪河综合整治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工程特点研究,采用初期雨水就地处理的工程方案。初期雨水截留调蓄标准采用8 mm降雨量,处理设施规模为3×10~4 m~3/d,调蓄处理设施采用全地下式的建设方案。TP、SS指标作为处理设施设计出水水质的控制要求,处理工艺采用"平流沉砂池-加砂高速沉淀池-转鼓过滤-紫外消毒"的组合工艺。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中心城点源污染治理率已达95%,初期雨水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结合环保部门的污染源调查数据,利用河网水质水量模型对全市及中心城区河道的纳污能力进行研究。在对初期雨水放江水质和降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截流雨量与污染物削减效率分析,对水环境允许纳污能力进行复核,制订了初期雨水治理的截流标准,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水体的严重污染和饮用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对邯郸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对城区屋面及地面雨水水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屋面及地面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降雨15 min后的径流中所含污染物浓度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弃去初始的1~3 mm,收集的雨水经过适当处理完全可以满足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分析了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因素对水质的影响,讨论了城区雨水的利用方案,及其在缓解邯郸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丁敏  张欣  陶贤成 《净水技术》2020,39(z1):256-259
随着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大力推进,许多城市旱天已消除河道黑臭。降雨后,引起的河道黑臭时有发生,初期雨水和管道沉积物的贡献最大,因此,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和治理尤为重要。初雨治理是巩固黑臭河道治理成果的重要方法。为解决初雨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常沿河设置初雨截流总管,收集多个系统排口的初期雨水。但由于排口收纳的流量是变化的,无法用传统污水截流方式进行计算,文中拟通过排水水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降雨特征论证截流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管网没有分离,甚至错接和乱接,导致大量的污水管和雨污合流管中的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河道污染的问题,同时,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没有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没有对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进行"渗、滞、蓄",导致携带大量有机污染物、垃圾和灰尘的初雨进入河道,对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冲击。因此,对市面上采用的排口治理技术:加药气浮、磁分离、BAF、MBR、MBBR和SMT进行了对比,得出SMT在雨污排口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对池州市南湖黑臭成因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工程治理的措施,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处理初期雨水污染问题,系统运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增强水动力、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治理南湖黑臭水体,利用模型分析整治后南湖水体有效流动区域可达75%,通过定量计算验证整治后可消除外源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工程实施后南湖水体消除黑臭,水生态恢复,实现南湖长效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工业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区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成分相比城市中心区初期雨水要复杂得多,若没有经过适当地处理将会对后期雨水造成污染,影响回用。通过分析工业区初期雨水的污染来源及污染特征,结合案例对工业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我国工业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连是我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尤为重要。从大连市水资源现状及屋面雨水利用情况入手,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屋面雨水水质差异;初次降雨及初期径流雨水水质情况;大连市与其他地区屋面雨水水质比较。为开发利用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韦东 《净水技术》2020,39(8):160-166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水体的黑臭趋势不断加剧,城市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文中以治理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为例,在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生态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的指导下,通过对南湖水质污染成因的分析,针对性地采用污水截流、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态清淤、生态系统构建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并削减了入湖污染物浓度,恢复了多样性生态系统,南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除此之外,南湖水环境的有效治理为其他城市封闭性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码头流动机械保养场的初期雨水中含有很多油类污染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海将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以广州某大型集装箱码头工程为例,介绍了流动机械保养场初期雨水的收集形式和处理方案,并提出污水输送采用半自动的控制方式,有效减少了污水处理站的设计负荷。初期雨水经处理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1.
贠汶  ;曲鹏飞 《当代化工》2014,(7):1286-1289
掌握城区雨水径流水质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地利用城区雨水资源和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基础。对长沙城区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的变化规律及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径流初期下垫面的雨水污染较严重,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径流时间的持续,各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径流中的COD、TP、TN与S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工》2022,(9):1771-1774
阐述了城市雨水的水量充沛、水质相对稳定和处理成本低廉等特点,强调雨水资源回用的重要性,综述国内外雨水回收利用的不同技术和方法及研究现状,并对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16,(9):1771-1774
阐述了城市雨水的水量充沛、水质相对稳定和处理成本低廉等特点,强调雨水资源回用的重要性,综述国内外雨水回收利用的不同技术和方法及研究现状,并对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城市在收集和利用雨水上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状况,提出了城市在初期收集雨水方面上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在初期收集雨水中设计处理技术、负荷评估等各项参数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雨水处理回收利用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付艳艳 《江西化工》2008,(3):124-126
水作为城市的眼睛,城市水系水质状况好坏关系到城市容貌、关系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关系到市民的身心健康,更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江南水城代表南昌水系水质状况来进行研究,从1、南昌市的水系水质的现状,2、南昌市水系水质存在的问题,3、南昌市水系水质改善对策,三部分来阐述。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校区6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路面为取样监测点,分析了初期雨水的水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雨水防治及回用措施。这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建设生态校园提供了可靠数据,也为城市雨水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曾盛松  郭庆  邓健 《广东化工》2023,(2):144-146+127
某港口现有散货堆场初期雨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至市政管网,为响应环保要求,提高环保设施管理水平,本文对某港口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进行设计,主要含初期雨水的计算、收集及达标处理,计算采用参考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室外排水规范比较采用最大值,初期雨水处置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出水达到地方《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姜慧超 《山东化工》2023,(1):165-168
罐组内雨水一般通过雨污分离系统,将雨水分为初期污染雨水与清净雨水,初期的污染雨水将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外排[1],而后期的清净雨水则进入清净雨水系统,直接外排。随着外排水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雨水分离系统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外排雨水是否达标。本论文根据调研国内大型油库情况,将目前采用较多且分离效果比较好的雨水分离系统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其优缺点以及适应场所,为后期库区排水设计及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质指数法对地表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由来已久。随着2017年6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印发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环办监测[2017]51号),各省、自治区根据地方水系特征及历史监测数据设计具体排名方案的需要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在珠江流域选取5个城市,讨论不同断面组合方案下排名结果及技术规定相关问题,以期为业务部门在断面设置、历史监测数据处理等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污水直排带来的污染,初期雨水排放和合流污水溢流造成的河道污染也比较严重。在心圩江下游污水处理厂设计中,采用半地下建设形式,耦合了1.5万m3初期雨水调蓄池和一级强化处理设施,有效提升了心圩江流域内的污水处理水平,同时考虑了应对近远期合流溢流污染及初期雨水污染的控制措施。污水处理采用“改良厌氧缺氧好氧(AAO)生化池→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加砂高速沉淀池→紫外线/次氯酸钠联合消毒”组合工艺,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并优于国标一级A排放标准。初期雨水处理采用“调蓄池→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加砂高速沉淀池”组合工艺,具有运行灵活、启动速度快的特点,处理后出水可稳定达到设计水质。项目占地指标为0.62 m2/(m3·d-1),运行电耗为0.33 kW·h/m3,为同类项目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