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通过随访达良好控制哮喘患儿停用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后哮喘急性发作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哮喘患儿的长期控制最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家长意愿,将63例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患儿分为ICS治疗组(n=35)和停药组(n=28),进行18个月随访,每3个月进行评估,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情况,并动态监测两组患儿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以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第3、6、9、12个月时,FeNO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随访第15、18个月时,停药组FeNO显著高于治疗组(P < 0.05)。6次随访时点内C-ACT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第3、6、9、12个月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最大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MEF50%)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随访第15、18个月时,治疗组MMEF%、MEF50%显著高于停药组(P < 0.05)。治疗组随访期间有3例(9%)患儿哮喘发作,停药组有8例(29%)患儿哮喘发作,停药组哮喘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495)。结论 持续吸入低剂量ICS可维持哮喘患儿肺功能稳定,减少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在不同水平下与外周血中白介素(IL)-9、IL-17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哮喘患儿及20例体检中心来源的正常对照组儿童,以FeNO值25×10-9为界限值将哮喘患儿分为FeNO≥25×10-9组(FeNO high组)和FeNO<25×10-9组(FeNO low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中IL-4、IL-5、IL-9、IL-17的水平,同时每组均行肺功能指标检测,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用力呼气25%容量(MEF25)、MEF50、MEF75。分析哮喘儿童FeNO水平与外周血中IL-4、IL-5、IL-9、IL-17及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FeNO high组外周血中IL-4、IL-5、IL-9、IL-17水平均高于FeNO low组和对照组,而FeNO low组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eNO high组和FeNO low组肺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FeNO high组与FeNO low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eNO水平与外周血中IL-4、IL-5、IL-9、IL-17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MEF25、MEF50、MEF75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在哮喘的非急性发作期FeNO水平与外周血中IL-9、IL-17呈正相关,IL-9、IL-17等中性粒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也共同反映气道炎症,并较肺功能更能敏感地反映哮喘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三者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哮喘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哮喘门诊就诊的136例5~15岁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FeNO水平、肺功能和ACT评分,分析三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FeNO水平与ACT评分水平呈负相关(r=-0.251,P<0.005)。FeNO水平与肺功能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呈负相关(r=-0.206,P<0.05),与FEV1及PEF不相关。ACT评分与肺功能FEV1/FVC呈正相关(r=0.242,P<0.01),与FEV1及PEF不相关。结论 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哮喘儿童FeNO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与FEV1/FVC呈负相关, ACT与肺功能FEV1/FVC呈正相关,然而分组研究后,三者不具备稳定的相关性。FeNO评估哮喘儿童气道炎症,ACT评估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水平,肺功能评价哮喘患儿气道阻塞情况,三者是从儿童哮喘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估,互为补充,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共同应用可提高儿童哮喘控制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及其与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的关系,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选取门诊6~14岁初诊哮喘患儿11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6~14岁健康儿童78例为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25( OH)D3的含量,检测哮喘患儿呼气峰流速( 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 PEF% pred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pred),对观察组患儿进行FeNO检测。对25( OH)D3与PEF% pred、FEV1% pred、FeNO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维生素 D 缺乏、不足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7.78,P ﹤0.01);PEF% pred、FEV1% pred的值随血清25(OH)D3水平的下降而降低(F=28.12、29.56,P均﹤0.05), FeNO值随血清25(OH)D3水平的下降反而升高(F=15.65,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儿童哮喘相关,与哮喘患儿肺功能下降有关,且可增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气道可逆性的相关性及其在哮喘患儿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5~14岁哮喘患儿161例,根据病情分为过敏组与非过敏组,2组均进行FeNO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分析2组患儿FeNO水平与支气管舒张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1)过敏组的哮喘患儿FeNO水平明显高于非过敏组(P=0.002)。(2)过敏组的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支气管舒张的改善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基础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50%用力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25%用力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25%)、中段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75/25%)呈负相关(P<0.05),与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用力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75%用力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75%)无明显相关性(P>0.05);(3)非过敏组的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支气管舒张改善率及基础肺功能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对于存在过敏体质的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气道可逆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该类哮喘患儿预测气道可逆性及评估哮喘病情的一个良好的无创性指标。而对于无过敏体质的哮喘患儿,FeNO水平则不能有效反映其气道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与每日吸入布地奈德对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的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6~14岁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共120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间歇吸入组60例(出现哮喘征兆时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持续6周)和每日吸入组60例(持续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于治疗第3、6、9、12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儿基线资料、FeNO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激素用量、哮喘发作次数及哮喘病情控制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起始时,基线资料及FeNO、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儿FeNO逐渐降低,肺功能指标逐渐改善(P < 0.001)。与间歇吸入组比较,每日吸入组在降低FeNO和提高1秒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上具有优势(P < 0.001)。吸入方式和治疗时间对FeNO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 < 0.001),每日吸入组在治疗3个月后FeNO及肺功能指标迅速改善并趋于平稳,而间歇吸入组6个月后趋于平稳。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儿身高、体重增长及病情控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间歇吸入组患儿布地奈德吸入量要明显少于每日吸入组(P < 0.05),但哮喘发作次数要多于每日吸入组(P < 0.05)。结论 间歇和每日吸入布地奈德对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能够达到相同的哮喘控制水平,且对患儿身高、体重增长均无影响;每日吸入布地奈德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降低FeNO和提高FEV1% pred;虽然间歇吸入能够减少激素用量,但有更高的哮喘发作风险。  相似文献   

7.
槐杞黄颗粒对婴幼儿哮喘的早期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婴幼儿哮喘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将60例婴幼儿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急性期予以常规抗炎、止喘、支持和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疗程为3个月.结果 干预组3个月后痰中炎症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血IL-12、IFN-γ水平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4水平较对照组减少,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长期使用可逆转过敏性炎症,对婴幼儿哮喘有一定的早期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发病机制与T细胞亚群失调的关系,评价免疫调节治疗对PBB的预后和预防反复发作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包头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27例PBB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及CD4/CD8细胞水平。所有PBB患儿(PBB组)均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4周, 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6例PBB患儿为槐杞黄组,未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1例PBB患儿为非槐杞黄组,选取39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T细胞亚群水平。分析PBB患儿治疗后2周、4周、12周咳嗽症状积分,评价治愈、好转情况及1年后复发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PBB组CD4/CD8异常48例(37.80%),对照组CD4/CD8异常4例(10.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BB组CD4/CD8异常例数降至18例(14.1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33例(50.00%),治疗后12周CD4/CD8异常降为8例(12.1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15例(24.59%),治疗12周后CD4/CD8异常10例(16.39%),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开始减少,其中非槐杞黄组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4周、1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虽继续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B组患儿治疗结束后1年,槐杞黄组的复发率低于非槐杞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B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失调,抗感染治疗联合槐杞黄治疗至少4周对PBB预后及预防反复发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gE介导的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气道可逆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初诊为哮喘急性发作的6~14岁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特异性IgE结果分为IgE介导组(n=61)及非IgE介导组(n=25),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将IgE介导组进一步分为1、2、3种和4种及以上过敏原阳性组。检测FeNO水平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常规通气肺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FeNO与肺功能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gE介导组的FeNO水平明显高于非IgE介导组(P < 0.05);FeNO水平随着血清特异性过敏原阳性种类的增加而增加(P < 0.05);IgE介导组FeNO与支气管舒张试验用药前后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的改变量(△FEV1)和改善率(△FEV1% pred)呈正相关(分别r=0.655、0.473,P < 0.05),而与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呼气峰流速(PEF)、用药前后PEF的改变量(△PEF)和改善率(△PEF% pred)、P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 pred)无相关性(P > 0.05);非IgE介导组FeNO与上述指标均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FeNO水平与过敏程度有关;对于IgE介导的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气道可逆性存在正相关,对哮喘的诊断、评估病情及了解气道可逆性有一定价值;对于非IgE介导的哮喘患儿,FeNO则不适用于间接了解其气道可逆性,两者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功能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54例初诊、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合并鼻炎组与未合并鼻炎组,并以6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哮喘患儿均给予规范化治疗,于治疗初始以及治疗3、6、9、12个月复查肺功能及FeNO水平;对照组测定一次肺功能和FeNO。结果规范治疗1年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以及最大呼气25%、50%及7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MEF25、MEF50、MEF75)均逐渐升高,FeNO水平逐渐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PEF、FEV1等大气道功能指标基本恢复;9个月后MMEF、MEF25、MEF50、MEF75等小气道功能指标基本恢复;1年后大小气道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eNO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初始及3个月时,合并鼻炎组的哮喘患儿FeNO均高于未合并鼻炎组(P0.05)。治疗初始FeNO水平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哮喘儿童的规范化治疗过程中,肺功能参数逐渐升高,FeNO水平逐渐下降,大气道功能的恢复早于小气道功能,另外也要注意鼻炎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体重指数(BMI)的哮喘患儿经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157例哮喘患儿根据BMI分为肥胖组(46例)、超重组(50例)和体重正常组(61例),检测所有患儿治疗前及规范化ICS治疗1年后,大气道通气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用力呼气25%流量(MEF25)、用力呼气50%流量(MEF50)。结果:治疗前各组患儿行肺功能激发试验,雾化吸入乙酰甲胆碱后肥胖组FVC%、FEV1%、MEF25%及MEF50%下降率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均P<0.01);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后肥胖组FEV1%、MEF25%和MEF50%以及超重组MEF25%和MEF50%改善率均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组(均P<0.05)。ICS治疗1年后,与治疗前相比,体重正常组FVC%、FEV1%均明显升高,而肥胖组和超重组仅FVC%升高。结论:肥胖能够增加哮喘患儿对乙酰甲胆碱敏感性,而抑制对沙丁胺醇反应性;规律ICS治疗能改善正常体重哮喘患儿大气道通气功能,对小气道通气功能影响较小;肥胖能够抑制ICS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HQH)辅助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对血清BAFF、IL-10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LE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槐杞黄组(16例),给予槐杞黄颗粒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B组为常规组(1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C组)为同一时期健康体检儿童(10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留取血清检测BAFF、IL-10水平,记录SLEDAI评分及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结果 (1)A、B组治疗前,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LEDAI评分、ANA、抗-dsDNA、24h尿蛋白均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2)治疗前血清IgG、B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A、B组血清IgG、B淋巴细胞明显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3)初发SLE患儿血清BAFF、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BAFF与血清IL-10、SLEDAI评分正相关;治疗3个月后BAFF、IL-10均明显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后血清IL-10与治疗后SLEDAI评分正相关。结论 BAFF、IL-10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槐杞黄颗粒可辅助降低SLE患儿B细胞数目,降低血清BAFF、IL-10水平,更好地缓解SLE的免疫紊乱。槐杞黄颗粒可能通过减少BAFF进而使B淋巴细胞活化减少,自身抗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内服防治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哮喘缓解期儿童随机分为联合组与西药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健康宣传教育,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联合组同时加服补肾纳气散,疗程1年。测定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际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呼气峰流速百分比(PEF%)。结果治疗后两组FEV1、FEV1%pred、FEV1/FVC和PE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FEV1、FEV1%pred、PEF%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西药组急性发作分别是0.97人次和1.65人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哮喘的效果优于单纯布地奈德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用于评估缓解期哮喘合并缓解期过敏性鼻炎患儿病情的价值。方法 选取214 例处于临床缓解期哮喘儿童,按照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及有无进行规范化治疗分为哮喘治疗组、哮喘合并鼻炎治疗组、哮喘未治疗组及哮喘合并鼻炎未治疗组。同时记录FeNO 及引起FEV1 下降20%时的激发剂累计浓度(PC20FEV1)数值。结果 哮喘未治疗组PC20FEV1 数值高于哮喘合并鼻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FeNO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哮喘治疗组与哮喘合并鼻炎治疗组FeNO 及PC20FEV1 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哮喘合并鼻炎治疗组PC20FEV1 数值明显高于未治疗组,FeNO 数值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哮喘治疗组仅FeNO 数值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二者PC20FEV1 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怀疑合并有临床缓解期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儿进行病情评估时,FeNO 检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方法 采取多中心、前瞻性、登记注册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于全国21家医院门诊依序纳入已明确诊断支气管哮喘、年龄2~5岁、采用以下两种治疗方案之一的患儿:使用哮喘长期控制药物,即吸入激素和/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但未使用槐杞黄颗粒(控制治疗组,n=390);使用哮喘长期控制药物,同时加用槐杞黄颗粒(联合治疗组,n=1 014)。收集所有患儿的个人及临床资料,于治疗后第4、8、12、20、28、36周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哮喘发作情况、鼻炎症状等,并对随访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入组前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天数及鼻炎发作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每月哮喘发作天数、重度哮喘发作次数及鼻炎发作天数均显著少于控制治疗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 结论 在使用哮喘长期控制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伴发的鼻炎症状,提高哮喘控制水平,且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在哮喘专科就诊的的轻-中度哮喘患儿,分別在治疗后8周、16周、24周、32周、40周进行随访。随访时记录哮喘症状,检测肺功能及FeNO。结果:治疗8周后FeNO均值迅速下降,后逐渐缓慢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16周、24周、32周及40周后的FeNO均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时FeNO水平较发作前明显增高,待病情缓解后FeNO水平随之快速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FeNO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呈负相关(r=-0.193,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提示当FeNO为35.5 ppb时,FeNO预测哮喘未控制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是80%;FeNO为20.5 ppb时,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27.1%。结论:动态监测FeNO可以用于判断哮喘儿童气道炎症的控制水平;当FeNO值小于20.5 ppb时气道炎症可能控制良好,而当大于35.5 ppb时气道炎症很有可能处于未控制状态;FeNO的急性增高提示患儿有急性发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初始治疗前气道炎症类型与病情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以87例轻-中度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ICS)前进行痰液诱导及诱导痰细胞学分析,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痰液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ELISA法检测痰液IL-8、TGF-β1,儿童肺功能仪检测基础肺功能和小气道通气指标、乙酰甲胆碱(Mch)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气道高反应性(AHR)。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轻-中度哮喘患儿根据诱导痰液EOS%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组(EA)64例,非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组(NEA)23例,EA与NEA组ICS治疗前痰液细胞学构成比、诱导痰上清液ECP、IL-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EV1%预测值(FEV1%pred)、PEF%pred、中-重度AHR%、小气道阻塞(%)、痰液TGF-β1水平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S治疗4周后EA组基础肺功能指标、气道高反应性、小气道通气功能明显改善,而NEA组改善不明显。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治痰液EOS%、FEV1%预测值、痰液T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监测在哮喘控制治疗中的评估指导作用。方法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哮喘专科门诊的41例患儿,根据抽签分组,20例进入FeNO组,21例进入对照组。控制治疗中,对照组根据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进行调整;FeNO组在此基础上结合FeNO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在10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之间哮喘症状、短效β受体激动剂使用情况、肺功能结果,吸入激素使用量,从而判断FeNO检测在哮喘控制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FeNO组使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平均天数为(4.3±3)d,对照组为(3.7±2.8)d;FeNO组总发作次数9次,对照组为11次;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在FeNO组为100.96±7.69,对照组为90.37±12.95;达50%用力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速(MEF50)占预计值%在FeNO组为95.77±9.32,对照组为87.01±13.84。以上指标比较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NO组平均吸入糖皮质激素量为(290±75)μg,对照组为(225±50)μg(P<0.01)。结论在哮喘控制治疗评估中,加入FeNO浓度检测,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有指导作用,但未能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和Treg细胞的水平,探讨槐杞黄在调节HSPN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HSP)组10例,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11例.健康对照组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CD4+ CD25+ Treg细胞数.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发作时、治疗前抽血检测IL-17水平、Th17和CD4+ CD25+ Treg细胞数,HSPN组留尿检测24h尿蛋白和尿沉渣.HSPN组病理检查为Ⅱ级的患儿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槐杞黄治疗组;将病理检查为Ⅲa级的患儿1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泼尼松治疗组和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予口服福辛普利和双嘧达莫治疗.槐杞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口服槐杞黄颗粒.泼尼松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口服泼尼松.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泼尼松和槐杞黄颗粒口服治疗.2个月后抽血检测外周血IL-17水平、Th17和CD4+ CD25+ Treg细胞数,留尿检测24 h尿蛋白和尿沉渣.结果 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Treg细胞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HSPN组患儿Th17、Treg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HSP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有所下降,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槐杞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均<0.05),而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P均<0.05).泼尼松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而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泼尼松治疗组与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治疗后Th17、Treg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SPN患儿体内存在明显的Th17细胞及IL-17水平增高和Treg细胞表达降低.槐杞黄能在一定程度上下调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上调Treg细胞表达,减轻HSPN患儿的血尿和蛋白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6/2009-06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共计2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2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配合槐杞黄颗粒口服,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急性期发作程度、中医证候变化、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发作程度、咳嗽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中手足心热、盗汗、低热、便干、自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观察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G、抑制性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可以减轻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哮喘发作程度,改善患儿中医证候,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