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荨麻疹大鼠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过程中酪氨酸激酶Lyn、脾酪氨酸激酶(Syk)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荨麻疹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阳性药物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曲池""血海""足三里",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7 d;阳性药物组给予氯雷他定(1 mg×kg~(-1)×d~(-1))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各组大鼠完成PCA抗原攻击30min后取材进行指标检测。比色法检测大鼠致敏部位皮肤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HE染色法观察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形态改变;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致敏部位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Lyn、Syk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致敏部位表皮层增厚,细胞排列层次紊乱,真皮层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阳性药物组、电针组致敏部位表皮层薄,细胞排列层次较清晰,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皮肤染料渗出量吸光度(OD)值、肥大细胞脱颗粒率、Lyn与Syk阳性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皮肤染料渗出量吸光度(OD)值、肥大细胞脱颗粒率、Lyn与Syk阳性表达均降低(P0.01);与阳性药物组比较,电针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曲池""血海""足三里"可通过调控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血管渗透性,发挥抗过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Lyn、Syk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麻杏石甘汤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用比色测定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在体内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体外实验先制备麻杏石甘汤的含药血清,然后将其加入致敏的RBL-2H3细胞中,观察麻杏石甘汤对RBL-2H3细胞脱颗粒及其他炎性物质的影响。结果:麻杏石甘汤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抑制RBL-2H3细胞释放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因子4。结论:麻杏石甘汤的抗过敏作用与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炎性物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哮喘宁颗粒药物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以探讨哮喘宁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SD大鼠,均分5组,分别按哮喘宁颗粒0.4,0.2,0.1 g.kg-1、地塞米松(阳性对照)8.33×10-5g.kg-1、同体积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均ig,连续5 d,制备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以5%,10%含药血清干预RBL-2H3细胞脱颗粒进程,用钙离子成像法观察细胞脱颗粒早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脱颗粒后β-己糖苷酶的释放量。结果: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抑制Compound 48/80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在脱颗粒早期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并抑制β-己糖苷酶的释放。结论: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这可能是哮喘宁颗粒剂抑制哮喘I型变态反应,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预处理对荨麻疹大鼠血清IgE水平及背部待测区域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和5-羟色胺含量,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Lyn、Syk(p-Lyn、p-Syk)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预防和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抗卵蛋白血清致敏建立大鼠荨麻疹模型。造模前14 d,阳性药物组大鼠予以氯雷他定灌胃(0.1 mg/100 g),针刺组给予针刺双侧"曲池""血海",留针30 min,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干预14 d。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皮肤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水平;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组胺和5-羟色胺表达及p-Lyn和p-Sy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表皮明显增厚,真皮肿胀,小血管炎性浸润严重,肥大细胞肿胀变形,边缘轮廓模糊,有颗粒脱出,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P0.05),皮肤组织组胺、5-羟色胺表达及p-Lyn、p-Syk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大鼠的表皮略有增厚,真皮轻度水肿,偶有炎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减少,血清IgE水平明显降低(P0.05),皮肤组织组胺、5-羟色胺及p-Lyn和p-Syk表达明显降低(P0.05)。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曲池""血海"穴可以防治荨麻疹,抑制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对皮肤组织p-Lyn、p-Syk表达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芥平喘巴布剂在细胞水平对Ⅰ型变态反应所引起的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麻芥平喘提取物对RBL-2H3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根据MTT比色法结果选择麻芥平喘提取物5个不同的实验浓度,阳性对照组选用色甘酸钠。以C48/80刺激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通过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致敏的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TNF-α及组胺的影响。结果:高浓度麻芥平喘提取物对RBL-2H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7.5 mg/m L。较高浓度麻芥平喘提取物可抑制激活的RBL-2H3细胞释放TNF-α和组胺,且其抑制作用强于色甘酸钠0.1 mg/m L组。RBL-2H3细胞激活后释放TNF-α抑制率与麻芥平喘提取物浓度的对数呈正相关(P=0.0020.01)。结论:麻芥平喘巴布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经C48/80激活的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TNF-α及组胺,这可能是麻芥平喘巴布剂抑制哮喘I型变态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苍耳子含药血清对免疫球蛋白E(IgE)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调控途径。方法:小鼠喂服苍耳子水溶液,制备含药血清;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苍耳子含药血清对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IgE致敏肥大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0%苍耳子含药血清组和富马酸酮替芬组。药物干预后,乳酸脱氢酶(LDH)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炎症活性介质β氨基己糖苷酶A (β-hexosaminidase A)、白三烯C4(LTC4)和组胺(histamine)的释放情况;F-actin微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苍耳子含药血清对正常肥大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模型对照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增加,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增加,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0%苍耳子含药血清和富马酸酮替芬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显著降低,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下降,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苍耳子含药血清可抑制肥大细胞变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活细胞15-60min,比色法检测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及类胰蛋白酶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率。结果:C48/80刺激P815、RBL-2H3细胞15-60min后组胺释放率均明显增加,并且相同刺激条件下,两种细胞模型的组胺释放率基本相当。C48/80刺激P815细胞15min以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类胰蛋白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但相同浓度的C48/80需刺激RBL-2H3细胞30-45min以上,上述指标才出现显著增加。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过敏介质释放率、AnnexinV阳性率和脱颗粒率均高于RBL-2H3细胞。结论:同RBL-2H3相比,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活化后脱颗粒时间出现更早、程度更高。提示除RBL-2H3细胞,P815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对出生后8~21d的大鼠连续性给予结肠内炎症刺激,建立腹泻型IBS的动物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以光镜和电镜观察肥大细胞数量及其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肠激安方能提高抬腹和拱背的压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肠激安方中、高剂量组肥大细胞计数及脱颗粒百分比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激安方能降低IBS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紫癜肾Ⅰ号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GMC)增殖及活性氧产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剂量的紫癜肾Ⅰ号方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羟胺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色法检测培养上清液清除活性氧(ROS)能力。结果:紫癜肾Ⅰ号方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rGMC的增殖,提高培养上清液SOD值水平及清除活性氧单位值,且作用与药物浓度正相关。结论:紫癜肾Ⅰ号方可通过抑制GMC的过度增殖活化、下调ROS生成而减轻紫癜性肾炎(HSPN)的肾小球系膜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椒方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2)、川椒方治疗高、中、低剂量组共7组,观察川椒方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at basophilic leukemia,RBL-2H3)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川椒方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组按筛选所得浓度和作用时间每孔分别给予含药血清40μL;PP2组于加抗原前30 min给予终浓度为1μM的PP2 40μL;阴性对照组于加抗原前2h给予10%空白血清40μL,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4、TNF-α的分泌量,Real-Time PCR检测IL-4、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P0.01);RBL-2H3细胞分泌IL-4和TNF-α增多(P0.01);IL-4和TNF-α mRNA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川椒方各浓度组和PP2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抑制(P0.01);RBL-2H3细胞分泌IL-4和TNF-α减少(P0.01);IL-4和TNF-α mRNA表达下降(P0.01),且川椒方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可能是川椒方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SC5 b-9含量的影响.将不同批号、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与RBL-2 H3细胞共孵育,作用45min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脱颗粒,显色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和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结果 清开灵注射液能使人血清中SC5 b-9含量降低,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刺激RBL-2 H3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不能引起补体系统激活,可以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其在临床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为非补体激活相关的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184-18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参芪鼻炎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经腹腔注射基础上,致敏加滴鼻强化致敏的方法诱发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复方参芪鼻炎颗粒0.9、2.7、8.1 g/kg组,灌胃给药一周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评价鼻黏膜通透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T辅助细胞-1(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选用RBL-2H3细胞评价复方参芪鼻炎颗粒对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结果:行为学评价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挠鼻、喷嚏的次数显著升高,鼻粘膜通透性增加,血清中IL-4、IgE含量显著升高,IFN-γ含量显著降低,RBL-2H3细胞中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参芪鼻炎颗粒各剂量组大鼠挠鼻、喷嚏的次数显著降低(P<0.01),同时降低了AR模型大鼠的鼻黏膜通透性。复方参芪鼻炎颗粒各剂量可以降低AR大鼠血清中IgE和IL-4的水平,0.9、8.1 g/kg组提高了IFN-γ的水平(P<0.05或P<0.01);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复方参芪鼻炎颗粒50、100、200μg/mL可以抑制RBL-2H3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P<0.05或P<0.01),从而抑制了脱颗粒反应。结论:复方参芪鼻炎颗粒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逆转了AR中IL-4/IFN-γ的比例失衡,以及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从而发挥抗A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2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模型+大黄素60 mg.kg-1组(D1组)及模型+大黄素120 mg.kg-1组(D2组)。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肠黏膜病理结构变化、肠黏膜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类胰蛋白酶表达、比较计算肥大细胞数量,测定小肠组织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hiu’s评分、肥大细胞数量、组胺及TNF-α浓度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60,120 mg.kg-1组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黄素120 mg.kg-1组的小肠组织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模型组肥大细胞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细胞内空泡等脱颗粒现象,大黄素60,120 mg.kg-1组肥大细胞形成空泡较少。结论:大黄素能减少小鼠小肠黏膜结构破坏,抑制小肠肥大细胞活化及脱颗粒,从而起到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抗癌Ⅰ号方含药血清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抗癌Ⅰ号方含药血清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浓度组48h PI3K/Akt信号通路重要蛋白Akt及其磷酸化形式p-Akt的蛋白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抗癌Ⅰ号方含药血清对HepG2肝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随着浓度升高,p-Akt/Akt值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癌Ⅰ号方含药血清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同时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依赖性,其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激活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探讨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清开灵注射液孵育RBL-2H3细胞30 min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阿利新蓝染色试验、Annexin V结合试验、β-氨基己糖苷酶测定试验检测细胞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不同浓度清开灵注射液可诱导细胞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脱颗粒率及组胺释放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单次给药即可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诱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其临床首次用药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痛泻要方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化合物48/80(C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痛泻要方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及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和组胺释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痛泻要方组)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为13%,对照组为41%,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分别为(436.16±12.30)nmol/L和(78.31±3.28)nmol/L,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上清液组胺浓度分别为(98.41±7.23)nmol/L和(33.23±21.50)nmol/L,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C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痛泻要方是通过抑制肠道肥大细胞活化,从而减少其释放组胺等递质实现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加味宫外孕Ⅰ号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根据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用SD大鼠制备中药组(加味宫外孕Ⅰ号方含药血清),西药组(甲氨蝶呤含药血清)和对照组(正常血清),分别加入体外培养的滋养细胞培养体系中。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法测定3组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滋养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1),细胞周期发生阻滞,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多(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宫外孕Ⅰ号方诱导滋养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其发挥杀胚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绿原酸对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未致敏和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绿原酸的致敏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正确评价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地位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未致敏RBL-2H3细胞和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比色法检测过敏介质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 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结果: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直接刺激RBL-2H3细胞并未引起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将RBL-2H3细胞与绿原酸或双黄连致敏血清共孵育致敏后,绿原酸完全抗原再次作用于细胞,可引起细胞组胺释放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结论:绿原酸作为小分子物质,以半抗原形式存在,本身不具有致敏性,但它能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绿原酸作为双黄连注射剂的一种有效成分,同时也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致敏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为实验材料,考察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早期的生物学效应,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方法肥大细胞为RBL-2H3细胞株(ATCC-6562),注射用双黄连购自哈药集团中药二厂(Z20043425);细胞活力检测采用MTT法,β-氨基己糖苷酶检测采用ELISA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形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注射用双黄连细胞毒性剂量及致类过敏剂量为≥0.08 mg/m L;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出现在药物作用早期(≤1分钟);较低浓度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峰值出现在4分钟左右。结论注射用双黄连作用肥大细胞早期,可激活Ca~(2+)相关信号通路、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大量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该结果提示:基于RBL-2H3细胞的Ca~(2+)浓度及致敏介质检测平台有望成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炒紫苏子醇提物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是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其的作用,为研制和开发新的抗过敏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悬液,体外和不同浓度药物作用,观察脱颗粒百分率和组胺释放水平,判断药物的抗过敏作用。除正常组(非致敏组)外,设空白对照组、炒紫苏子醇提取物320、640、1280μg/mL各剂量组、色甘酸钠阳性对照组、木犀草素组共7组。并对实验各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经过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选择药物与肥大细胞作用时间为20min,OVA的触发浓度为20μg/mL。炒紫苏子醇提取物320、640、1280μg/mL各剂量组和木犀草素组均能明显降低IgE所致的I型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P<0.01),也明显降低其组胺释放(分别为P>0.05,P<0.01,P<0.01,P<0.01),并表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