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核仁组成区染色技术研究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同核仁组成区(AgNOR)数量和形态变化,发现正常胃粘膜AgNOR计数最低、形态无畸形,随胃粘膜病变的进展,AgNOR计数逐渐升高,且形态上的畸形程度也随之增加。AgNOR计数与胃癌的浸润呈正相关,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AgNOR计数高的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果提示,用AgNOR计数,同时结合AgNOR畸形程度有助于  相似文献   

2.
孙幼芳  余景瑞 《癌症》1991,10(1):72-73
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简称NORs)是存在子细胞核仁中的DNA环,含有rRNA基因,其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硝酸银染色可使NORs分化着色,因而为探索细胞增生和分化的基因调控,为研究肿瘤细胞核仁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最近受到肿瘤病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用AgNORs染色方法,对胃癌和癌前病变进行研究,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卵巢癌组织中AgNOR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忻  陈惠祯 《癌症》1999,18(2):222-223
准确的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和病人的预后,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对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AgNOR含量的测定,探讨其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l标本与仪器标本取自1988年至1992年在湖北医科大学附二院手术并存档的石蜡标本,包括上皮性...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形态计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嗜银染色,用VDP-1750型自动图像分析仪,对100例胃癌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组织结构、细胞的核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进行10项几何学参数、构造参数的形态计量。结果表明异型增生、腺癌的参数值随异型程度加重而递增,按SNK法作两两比较后,86.67%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我们认为图像分析能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癌变作出客观正确的诊断、分级。  相似文献   

5.
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阶段渐进的结果,其中肿瘤细胞增殖过度,凋亡通路失活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Survivin是近年来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成员之一,现就Survivi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作者应用AgNOR技术对38例胆管疾病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胆管癌中的NORs均数(5.50±1.12)明显高于胆管乳头状腺瘤组(3.53±0.03)及炎症组(2.58±0.11)和正常组(2.51±0.09)。除正常组与炎症组间无差异外(P>0.05),两者与良、恶性肿瘤组,及后二者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除数目的变化外,还有大小、形状及分布的不同。作者认为;综合分析这几种变化,对胆管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积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核仁组成区测定对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景瑞  孙幼芳 《癌症》1993,12(1):30-32,T000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法(AgNoRs),对130例胃粘膜病变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单纯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分化型腺癌的每核平均AgNoRs颗粒量,随病变程度加重而递增。除重度异型增生与腺癌明显交叉重叠外,各组之间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我们认为AgNoRs测定,可作为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分级上较客观的辅助性定量指标。高活性rRNA的出现可能是重要癌变标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细胞核仁形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Barrett食管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对50例患者的食管标本进行了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恶性组AgNOR和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和良性组,其表达依次呈递减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AgNOR和PCNA的表达异常可做为临床判别良恶性Barrett食管的指标之一,有助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并早期发现Barrett食管恶性变。  相似文献   

9.
女性激素和AgNOR在胆囊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在 40例胆囊癌中表达和AgNOR在胆囊癌中含量及形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ABC法和AgNOR技术对胆囊正常上皮和癌上皮进行实验测定。结果 :胆囊正常上皮ER、PR为阴性 ,癌上皮ER2 6例 (6 5 %)阳性 ,PR2 0例 (5 0 %)阳性 ,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 (AgNOR)表示颗粒类型 ,正常上皮为单一型 ,癌上皮主要表现为弥散型 ,其次为混合型。结论 :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对女性激素有一定的依赖性 ,AgNOR计数及形态分类对胆囊癌的生物学行为、预后、病理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Endoglin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和56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中Endoglin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Endoglin标记的MVD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增加显著,其表达强度与胃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Endoglin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ndoglin标记的MVD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谢尧,屈汉廷CORRELATIONSHIPBETWEENCELLULARDNAANDAgNORPROTEINCONTENTINTHEDEVELOPINGCOURSEOFCOLORECTALADENOCARCINOMA¥XieYao;QuHanting...  相似文献   

12.
胃癌切除残端遗留癌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报道我院外科近20年来可行根据性胃癌切除,而切端有遗留癌细胞40例。其中腺癌32例,粘液腺癌5例,实性癌3例;上切缘遗瘤癌32例,下切缘遗留癌8例。五年生存率22.5%。本组胃癌切除残端遗留癌原因:1.术前未作胃镜检查,仅据X线钡餐检查。2.术中未仔细检查,按胃良性病变手术。3.未按规范化行胃癌根治术。4.麻醉及切口选择不当。我们主张胃体癌、贲门癌根治术,应选择全麻较安全;选择上腹正中线脐左切口,必要时胸腹联合切口,可预防胃癌切除时癌细胞遗留于上下切缘。  相似文献   

13.
Bmi-1 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Bmi-1 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分析探讨Bmi-1 与核增殖抗原ki-67和凋亡抑制基因Bcl- 2 之间的关系,以及Bmi-1+细胞与Bcl- 2+/ki- 67-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62 例胃癌及配对正常胃粘膜中Bmi-1 和ki-67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观察Bcl- 2+/ki- 67-细胞的分布。结果:胃癌组织中Bmi-1 表达(52.5%)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21.6%),P<0.05;胃癌中Bmi-1 表达与Lauren 分型、Borrmann 分型和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 胃癌中ki-67表达与Borrmann 分型有关(P<0.05)。 Bcl- 2 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Lauren 分型有关(P<0.05)。 在胃癌组织和肠化生粘膜中,Bmi-1 与Bcl- 2 呈正相关(P<0.05)。 结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Bmi-1 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变有关。在胃癌和肠化生粘膜中Bmi-1 和Bcl- 2 表达的相关性以及Bmi-1+细胞和Bcl- 2+/ki- 67-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提示Bmi-1 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s)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制作银染T淋巴细胞涂片 ,显微镜下选取转化良好的T淋巴细胞 ,利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Ag NORs含量 (Ag NORs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 ,即I /S % )。结果 检测 6 6例正常人、117例恶性肿瘤患者和 2 5例良性肿瘤患者 ,发现 :(1)正常人的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与良性肿瘤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均值分别为 :7.0 9± 0 .79、6 .31± 0 .75、5 .4 4± 1.13。 (2 )正常人和良性肿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与鼻咽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鼻咽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 6 2 .86 %、71.4 3%、6 6 .6 7%、70 %。 (3)观察 6 7例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的不同阶段 ,发现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患者的T淋巴细胞Ag NORs均值分别为 4 .38± 1.16和 4 .16± 1.2 7,较放疗前 (均值 5 .5 5± 1.2 0 )低 ,但放疗一年后有所上升 (均值 5 .75± 0 .4 8)。 (4)观察 2 8例食管癌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 (术前、术后七天和术后一月 ) ,发现其T淋巴细胞AgNORs值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分别为 :5 .2 3± 1.16、5 .11±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转移规律。方法:对本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实施的26例胃癌No.16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6例均行胃癌No.16(16a2区及16b1区)淋巴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乳糜腹1例,术中大出血1例。共切除No.16淋巴结79枚,平均3枚/例,发现肿瘤转移12枚,转移度为15.19%;4例患者发现No.16转移,转移率为15%。结论:No.16淋巴结作为胃癌区域淋巴液引流的终末汇聚地,有较高的转移率。不论是为了手术后正确分期还是提高治疗效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都是必要的,而且手术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组织蛋白酶D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史成章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6):591-592,619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D)在胃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浅表性胃炎、14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16例不典型增生及54例胃癌组织中CD的表达。结果:除不典型增生外,随着胃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CD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CD阳性表达率在进展期胃癌显著高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P<0.05);CD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C  相似文献   

17.
夏全福 《肿瘤》1993,13(2):98-100
本市10家工厂保健站在肿瘤专科医院的指导和帮助下,为早期发现胃癌做了防治工作,并有效果。通过建立肿瘤防治协作网,认真落实计划防治和分级监护等各项措施,加强厂医的“肿瘤意识”,传播关于肿瘤“三早”的专业知识,专科医院派出高年资医师下厂巡回,以及采用各种有利于直接转诊的办法等,在1979~1987年的八年中,从10家工厂的20,088名职工中,发现胃癌32例;其中,经过计划防治发现的20例中,Ⅰ期胃癌14例(70%);未经计划防治的12例中,Ⅰ期胃癌仅1例(8.3%)。所有15例Ⅰ期胃癌全部存活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全文简称VEGF)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胃癌手术标本 5 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14例、不典型增生 18例、胃腺瘤 12例组织中的VEGF蛋白表达和胃癌标本的微血管计数 (MVD)。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VEGF表达为 35 71% ,不典型增生为 38 89% ,胃腺瘤为 4 1 6 7% ,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胃癌的表达为 6 3 4 6 % ,与癌前病变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其MVD明显高于阴性者 (P <0 0 5 )。VEGF的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与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结论 :VEGF在癌前病变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 ,但在胃癌中有高水平表达 ,与肿瘤的恶性进程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IL-8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状态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IL-8基因与癌前状态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25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粘膜中IL-8基因mRNA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3例不同胃粘膜标本IL-8蛋白表达,其中包括29例正常胃粘膜、54例浅表性胃炎、33例胃溃疡、57例萎缩性胃炎、40例异型增生、70例胃癌。结果:1)胃癌组织中IL-8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2)正常胃粘膜、癌前状态与胃癌组织IL-8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IL-8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癌前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3)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及胃癌IL-8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29.6%、45.5%、57.5%、71.9%、88.6%),胃癌与萎缩性胃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异型增生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萎缩性胃炎与异型增生中IL-8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浅表性胃炎(P<0.01或P<0.05);萎缩性胃炎中IL-8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异型增生。结论:IL-8基因在癌前状态及胃癌中高表达,IL-8基因表达增强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与癌前状态的进展有关。IL-8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癌及癌前病变与女性年龄的关系。方法:2013年45 430例已婚妇女在天津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进行了宫颈浸润癌筛查。首先进行TCT检测,然后对TCT检测结果阳性病例行HC2HPV-DNA检测,两项结果为阳性者,行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对检测结果按照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 430例中,ASCUS及以上者共2 234例(4.92%),而30~39岁组、40~49岁组及50~59岁组的发病率较高。2 234例中HC2HPV-DNA阳性者1 572例(70.37%)。20~29岁组HPV感染率最高,占该年龄段ASCUS及以上者总人数的83.52%。宫颈浸润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率分别为0.16%及1.55%,其中40~49岁组及50~59岁组宫颈浸润癌发病率最高,均为0.28%,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9岁组及40~49岁组的癌前病变发病率分别是1.86%和1.82%,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宫颈浸润癌高发年龄相比,癌前病变高发年龄明显提前。结论:天津市已婚妇女的癌前病变的高发年龄为30~49岁,而宫颈浸润癌的高发年龄为40~59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