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80例成人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发生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580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脑梗死者32例,发生率5.5%;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成人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发生率高,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STBI)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019年收治的STBI患者325例,依据是否出现脑积水分为非积水组194例和积水组131例,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STBI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中线移位距离、骨窗面积、二次手术、大面积脑梗死、颅内血肿、开放损伤、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STBI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剔除中线移位距离影响后,GCS评分、骨窗面积、二次手术、大面积脑梗死、颅内血肿、开放损伤、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依然是STBI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警惕STBI后脑积水的出现,对具备脑积水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做好防护措施,为患者度过危险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68例;年龄18~74岁,平均51.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0例,高处坠落伤23例,殴打伤8例,硬物砸伤10例,其他伤7例。根据伤后是否并发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50例)和无脑积水组(198例)。对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去骨瓣、硬脑膜有无缝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情况、血肿位置及腰椎穿刺有无引流脑脊液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50例(20.2%)发生脑积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脑积水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OR=1.823,P=0.031)、去骨瓣(OR=1.136,P=0.000)、弥散性SAH(OR=2.288,P=0.018)、硬脑膜缝合(OR=1.711,P=0.037)、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OR=0.449,P=0.002)。结论高龄患者、去骨瓣减压、硬脑膜开放以及弥散性SAH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采取硬脑膜缝合、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伤情.手术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及挫伤失活的脑组织,止血,解除脑疝,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供,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手术是救治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如果延误手术或围术期处理不当,常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各种CT征象与患者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并为其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早期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及预后情况,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GCS运动评分、血肿的位置及侧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的偏移及程度、基底池的受压情况、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各征象与伤情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9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0.2±18.7)岁。GCS的中位数是10,43.2%的严重脑外伤患者在复苏后GCS评分≤9。根据入院患者死亡率,老年人明显高于年轻人,为20%∶2%,年龄在住院后死亡和存活患者的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入院后死亡患者的GCS运动评分为1.4±0.7,入院后存活的患者GCS运动评分为3.9±1.4,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CT直接征象上,入院后死亡患者较存活患者有较高比例的硬膜下血肿、双侧血肿、颞叶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通过Logistic回归得出,颞叶血肿在入院死亡和入院存活患者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在CT间接征象上,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情况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颅脑损伤患者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在预后较差组有较高比例的双侧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和颞叶血肿,颞叶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两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值=0.043,P值=0.027。结论 CT是急性脑外伤后判断颅内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的首选检查方法,双侧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颞叶血肿对患者入院死亡率和预后情况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可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后期恢复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颅脑损伤脑疝持续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总结发生脑疝病人的手术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4例发生颅脑损伤脑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男性56例,女性28例;年龄6~88岁,平均42.7岁。其中<18岁5例,18~60岁57例,>60岁22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1例,摔伤36例,其他暴力伤17例。临床表现:本组病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3~7分,其中GCS 6~7分28例,4~5分37例,3分19例。术前单侧瞳孔散大62例,双侧2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CT扫描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脑疝,分析单双侧脑疝、脑疝持续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制定急救预案,优化流程,行改良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颅内压(ICP)监护、亚低温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标准评做,其疗效为恢复良好28例(33.33%),中残24例(28.57%),重残或植物生存14例(16.67%),死亡18例(21.43%),术后发生大脑后动脉梗塞11例,GCS分值越高、对脑疝行手术减压越好,预后越好。结论对颅脑损伤脑疝病人应争分夺秒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有效的监测指导治疗,才能降低病人的死亡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STBI)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6例重型TBI患者中:65例(19.34%)发生脑积水时间在伤后3周~6个月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TBI患者发生脑积水主要危险因素:年龄(OR=1.070,P=0.020)、去骨瓣(OR=5.530,P=0.032)、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OR=42.512,P=0.001)、硬脑膜缝合(OR=30.276,P=0.035)、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OR=2.993,P=0.000)。结论高龄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硬脑膜敞开和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创伤后脑积水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硬膜缝合、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可以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高压氧治疗中并发癫痫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0岁,因车祸致颅脑损伤,于2005年12月9日入院。颅脑CT示:左侧硬膜下血肿,左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底骨折。GCS评分6分。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于2006年1月8日行高压氧治疗。采用6人空气加压舱,患者平卧位,使用吸氧面罩和2.5 L呼  相似文献   

9.
平时颅脑火器伤108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影响颅脑火器伤预后的因素,确定颅脑火器伤的预后。方法 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等军内5家医院21年收治的108例平时颅脑火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71例头颅CT检查表明,非性颅脑火器伤占11.3%(8/71),其预后良好;穿透性颅脑火器伤占88.7%(63/71),其中脑穿透伤和双侧半球损伤预后较差;颅内血肿的发生率为46.5%(33/71),其中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增加颅脑火器伤的死亡率。结论 非透穿性颅脑火器伤一般预后较好;格拉斯哥错迷评分(GCS)<5分的性脑火器伤、GCS<8的双侧半球损伤和脑室透伤一般预后较差;伴有硬膜下血肿、服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服火器伤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颅内继发性病变,病情发展迅速,可在损伤后短期发生脑疝,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穿刺血肿清除术.各种术式有其适应证,应严格掌握,不能一味追求微创手术,以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89例未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为43.3%,病死率为2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休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损伤程度、入院时间与术后脑梗死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相关因素,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保护性因素,其余7项为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受伤程度、GCS评分等与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相关,正确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创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颅脑创伤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PIH与非PIH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CT检查表现、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的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98例患者,其中139例(27.9%)发生PIH.116例(83.5%)PIH在伤后2 h内行CT扫描.PIH组与非PIH组在年龄、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扫描时间、伤后首次CT表现为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挫裂伤、初发血肿、血浆PT、Fg、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IH组与非PIH组在伤后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以及D-D与PI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对于受伤后早期(2 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首次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合并D-D含量升高,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早期发现PIH.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挫裂伤伴脑疝形成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近6年脑挫裂伤伴脑疝形成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将符合要求的病例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愿意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高压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1个疗程以上的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外伤性癫痫、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特定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C)评分。结果:155份病历资料被纳入统计,其中高压氧组85例,对照组70例。2组各发生外伤性癫痫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45, P=0.70);2组分别发生外伤性脑积水3例、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76, P=0.03);2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分别出现8例、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390, P=0.004)。术后2周高压氧组GCS评分为(7.72±1.51)分,高于对照组的(7.26±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64, P=0.03);术后4周高压氧组GCS评分为(8.94±1.74)分,高于对照组的(8.08±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61, P=0.001)。术后6个月GOS评分高压氧组[(3.75±0.65)分]高于对照组[(3.16±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83, P<0.001)。 结论:脑挫裂伤伴脑疝形成术后高压氧治疗有助于降低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48h凝血功能检查,分为凝血功能障碍组(A组,68例)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B组,52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休克、合并伤情况、颅内出血情况、液体复苏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与休克(OR=3.073,P=0.036)、重型颅脑损伤(OR=1.794,P0.001)、液体复苏(OR=0.312,P=0.035)、多发脑挫裂伤情况(OR=2.911,P=0.040)、合并胸腹部损伤(OR=3.008,P=0.041)及酗酒史(OR=2.664,P=0.047)相关。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A=0.613,R值B=0.464,t=2.107,P=0.046),非凝血功能障碍组优于凝血功能障碍组。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合并休克、胸腹部损伤及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更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动、静脉性脑梗死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防治颅脑创伤后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54例行急性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清除加标准去骨瓣减压的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瞳孔变化、环池状态、中线移位、合并伤、围术期血压、大脑浅静脉损伤、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含量、脱水剂使用情况及围术期出入量13个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术期血压、环池状态、中线移位等7个指标与动脉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合并伤等三个指标与静脉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瞳孔散大和围术期低血压可能为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可能为静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术期血压、环池状态、中线移位是颅脑创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瞳孔散大和围术期低血压是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D-二聚体含量及合并伤是颅脑创伤继发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大脑浅静脉损伤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老年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方法总结2006年6月-2009年8月入院治疗的139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分析GCS、颅脑损伤类型、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及临床治疗方法,探讨各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病死率与GCS、颅脑损伤类型、损伤后并发症密切相关.颅脑损伤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挫裂伤伴脑内多发性血肿、脑干损伤者病死率较高.颅脑损伤后伴有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2~3种并发症同时发生时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颅脑损伤的程度、类型、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老年人反应较为迟钝,主动做早期预见性检查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叶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中青年与老年人群脑叶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62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记录以下指标: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因,发病早期伴随症状,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叶出血组(n=73)与非脑叶出血组(n=547),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在脑叶出血患者中,以60岁为界分为中青年(<60岁)组(n=27)和老年(≥60岁)组(n=46),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脑叶出血组与非脑叶出血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脑叶出血在各年龄段脑出血患者中所占比例呈U形分布,30岁以下及90岁以上比例最高,60至69岁比例最低。出血部位以顶叶最多见。与非脑叶出血组比较,脑叶出血组有高血压病史者较少,癫痫发生率较高,两组病损程度和治疗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在脑叶出血患者中,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的病因均以高血压为最多,但中青年组的病因种类较多,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的脑叶出血只见于老年组。中青年组癫痫发作(18.5%)和意识状态完全正常(GCS=15分)的患者比例(55.6%)高于老年组(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