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的掌握和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8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指标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引起药肝脏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类药物占28.21%,抗生素类药物占23.08%,解热镇痛类药物占15.38%,中草药类占12.82%,肿瘤化疗类药物占10.25%,抗甲状腺类药物占3.85%,神经精神类药物占3.85%,其它药物占2.56%。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70例,慢性药物性肝病8例。不同药物的临床表现,因作用机制不同而表现各异,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异常升高和黄疸。所有患者立即停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类药物,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损害型。作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13例住院治疗的低钾血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低钾血症病因、临床特点。结果低钾血症病因前3位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1例(29.3%)、甲状腺毒症99例(24.0%)、库欣综合征59例(14.3%)。Gitelman综合征重度低钾血症比例最高,平均血钾水平最低,差异有显著性(χ2=68.345,F=7.194,P<0.05)。不同病因低钾血症病人就诊主诉不同,以骨骼肌功能障碍最为常见。结论低钾血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中最常见病因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Gitelman综合征亦是低钾血症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158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诊的临床特点及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对158例药疹的致敏药物、药疹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常见的致敏药物依次为主要是抗生素类(55.7%)、解热镇痛类(14.5%)、中药制剂(11.4%)及生物制品(8.2%)等,引起重症药疹者,主要以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及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为最常见.结论提示近年来引起药疹高发的药物种类有了新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在诊治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致敏药物,以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方法:收集228例ADR病例资料,分别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ADR中,女性较多(64.47%);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65.79%);ADR发生率居前3位的是喹诺酮类药物(43.42%)、头孢菌素类药物(18.42%)、大环内酯类药物(14.47%);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神经系统。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48例药物性肝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9类,最常见的是中药类(31.3%),其次是抗结核类(25%)、抗生素类(12.5%)、解热镇痛类(8.3%)以及抗肿瘤类药物(6.3%)等,绝大多数药物性肝病出现于服药后2~12周。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其次为胆汁淤滞型及混合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郸城县虎岗乡卫生院发生的122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患者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抗生素类药物发生率最高(62.50%),其次为中药类制剂(16.07%);静脉滴注用药最为常见(88.39%);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51.7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合并低钾血症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老年低钾血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9-06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肺部感染合并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主要诱因是摄入不足(36.67%),其次为药物影响(20.00%)、胃肠道丢失(16.67%)等,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积极给予补钾等对症治疗,1-2 d症状明显减轻。结论老年肺部感染并发低钾血症较常见,且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作血钾检测,对低血钾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更有利于老年肺部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采用他汀类与其他药物联用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常见种类、临床表现及引发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等情况。结果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肌肉毒性,有20例(33.33%);其次为肝毒性,有14例(23.33%)。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为辛伐他汀,有27例(45.0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有17例(28.33%);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联用药物种类为降压药或抗心肌药,有20例(33.33%);其次为降脂药,有12例(20.00%)。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不当可引发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类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特点及致病药物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 162例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病的相关药物中 ,抗结核类药物占 3 2 .10 % ,解热镇痛消炎类药占 2 0 .10 % ,抗生素类药占 13 .5 8% ,抗甲状腺类药占 10 .49% ,其它占 2 2 .83 %。经停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类药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提高临床医师防治药物性肝炎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时间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引起219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35.61%)、中草药(23.29%)、抗感染药(19.18%)、抗肿瘤药(16.44%)及其他药物(5.48%).大多数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后1~16周.结论 药物性肝炎与患者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因素;由中草药所导致的药物性肝炎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所引起的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防治措施.方法:对31例糖尿病并发低钾血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糖尿病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病机理复杂,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3~2006年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中有48.4%为抗生素引起,28.8%为解热镇痛药引起,16.8%为中成药物引起.结论 抗生素类药物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为引起药疹最常见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到的12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为ADR的高发人群(46.03%);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50.7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而以静脉给药方式最易引起ADR(占81.75%).结论:临床应注意女性、肥胖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ADR,合理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开展全方面的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易发生骨转移,其发生率为22%~81.8%[1].骨转移可引起进行性剧烈骨痛,临床治疗极为棘手.常规放、化疗和一般止痛药物作用均有限,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近年来,有报道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总有效率81.1%~90%[2~4].但尚未见到双膦酸盐类药物联合化疗对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研究.作者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68例,采用深圳海王药业公司生产的帕米膦酸二钠(博宁)单独应用与联合化疗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主要为左氧氟沙星44例(44.9%),其次为环丙沙星15例(15.3);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占比达到80例(81.7%);主要累及全身占比达到27例(27.5),临床表现为出汗、面色苍白以及胸闷等。其次累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皮肤损害和肾脏系统等。结论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我院1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冬红  方琦  臧旭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802-180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5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57;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为ADR的高发人群;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而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引发ADR的概率最高(占71.71%).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毒症引起不安腿综合征(RL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已明确诊断的14例RLS患者观察临床表现、进行药物治疗。结果:尿毒症引起的RLS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由于尿毒症继发而来,经综合治疗,治愈9例(64.28%),好转4例(28.57%),无效1例(7.14%)。结论:尿毒症患者需要早期进行透析治疗,减少体内代谢产物积聚。症状出现后尽早用多巴胺类药物可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输液后并发急性低钾血症的原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358例上呼吸道感染输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急性低钾血症分为低钾血症组和正常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低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输液前钾流失、合并基础疾病、抗菌素种类、输注葡萄糖、应用激素类药物和地塞米松等药物、补钾均为输液后发生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抗菌药物种类、输注葡萄糖、钾摄入量不足均为输液后发生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输液患者易发生低钾血症,输液前全面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加强输液期间的观察,早期发现和治疗低钾血症,可有效降低后低钾血症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