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卜辞通纂》一书,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甲骨文的(囗米)字就是周字,并说,周字“象田中有种植之形。”郭老对周字字形的证明和阐释,解决了文字学和训诂学上的一个重大疑问,其功不在小。然郭老该书是以甲文证史的专著,不是一本文字学专著,故没有对周字的意义详加说明。我不度德量力,试为疏证之。《说文》:“周,密也。从用口。”历来的文字学家对周字从用口之说多表示怀疑。用  相似文献   

3.
郭在贻在《释“勿勿”、“无赖”》(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一文中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云:‘按六朝法帖,有煞费解处。此等太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当时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见该书第3册,1108页。中华书局1979年)按钱氏此论,可谓知言之选。即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杂帖中屡见之‘勿勿’一词而言,连北齐的颜之推即己不甚了然。《颜氏家训·勉学》:‘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游之形,所以趣民事。”故匆遽者称为勿勿。’此说一出,后世竟相承无异辞,查新、旧《辞海》及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均袭用颜氏之  相似文献   

4.
许君述贾侍中说字疑义举例朱季海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声,贾侍中说。一读若,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为之隶变则是也...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说文.牛部》字的字形,字义,推求先民与作为宗教之牲、畎亩之勤的“牛”相关的社会生活、民族风俗、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同时探求语言自身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哀āi(1)怜悯、哀怜“谁为哀者?”(谁是怜悯周的人)《五人墓碑记》(2)悲哀“空谷传响,~转久绝”(在空旷的山谷里响着呼声,悲哀的声音回荡很久才能消失)《三峡》(3)哀叹“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秦国人来不及为他们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人为他们哀叹)《阿旁宫赋》(4)惋惜“~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惋惜这墓只有一块无字石碑,特地替它作了这篇记)《五人墓碑记》爱ài(1)爱“国事至此,余不得~身”(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爱惜自己)《指南录后叙》  相似文献   

7.
“义(羲)”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义(羲)”的基本内涵是“善或美”.《说文》:“羲,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上给它下的定义.段玉裁注:“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晋代王弼注《老子》中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时说:“仁义,人之善也.”由此可见,“义”和“仁”是不能分割的,是“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仁德的一种表现.由于人具有仁德和善行,这个人就具有内在的美.“义”的其他一些含义均是从“善”这个内涵中引伸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2300年前,在三峡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巴国.它大约始建于殷代中叶,都邑故陵即今云阳县故陵镇,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历时1000年左右.巴国的史实在古籍里见得很少,只有《左传》里有一点,到晋代“标准的四川史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才多一些.现据有关资料,对古代的巴国作简略介绍.一、巴族的族源和巴国的建立关于巴族的起源,传说不一.最早讲到此问题的是《山海经·海内经》,说巴人的远祖是“太嗥”,始祖是“后照”:“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威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嗥”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氏,“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咸鸟”可能与盐有关.川东地区的巫溪、巫山、云阳、开县、忠县、万县等地自古出产食盐.有学者认为,从“咸鸟”起,才是巴族祖先可知者的开始,可能是古代巫山一带的巫(?)国运盐行销的盐商,故称“咸鸟”.“咸鸟”苦心经营盐业不变,经“乘禧”到了第三代“后照”,便兴盛为巴人氏族了,即“后照是始为巴人”.这须说明,巫(?)是从陇西羌族分支东迁,经大巴山来长江三峡的.而巴族不是羌支民族.按《说文》讲,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讲:“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由此看来,巴蛇非一般小蛇,而是能吞大象的巨莽,实属  相似文献   

9.
郑珍《说文逸字》不取浩博,功在创辟补缀,洵是专精之学。其书发明《说文》及诸书引《说文》体例,藉以内外求证,考辨精审;于二徐、段氏所增本书之字,率有补证,并于旧说多所驳正。而辨形似讹误,明于字体衍变,固称考辨精良。  相似文献   

10.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一部,它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文章主要是利用古文字资料,从《说文解字注.木部》校订《说文.木部》字形的角度来管窥《说文解字注》在字形校勘方面的成绩和缺失;而段玉裁对木部字的校勘方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增补字形、删除字形、更改字形和互换字形。  相似文献   

12.
一、“杀”的假借义“杀”的本义是杀戮。《说文·殳部》:“杀,戮也。”甲文字作■,象牵“讯”(俘虏)、“奚”(奴隶)以受戮,又示斧过后身首分离之状。“杀”又为  相似文献   

13.
合体象形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体象形”产生根源在许慎《说文》。象形字是不可分割的独体之文。传统所谓“合体象形”字,或为指事字,或为象意字,或为形声或转注字。据此,笔者认为“合体象形”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15.
词义探微·特①黄瑞云特,本义是公牛(雄性的牛)。《说文》:“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夺声。”《玉篇》:“特,牡牛。”牛父、牡牛,都是公牛。《广韵》徒德切(te),入声。《诗·鲁颂·宫》“白牡刚”孔颖达疏:“白牡谓白特,刚谓赤特也。”刚是的借字。《说文...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说:《水浒》“一部书中写一百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当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伴,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全劣无好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异的现象呢? 他说:“则是褒贬固在笔墨之外也。”又说皆出于“深文曲笔”。  相似文献   

17.
<正>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本于“阴阳之道”。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化气,阴成形”。《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万物之上下左右,阴阳之道路也”。这些文献试图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莫不具有上下、内外、左右、升降、出入的相互运动相互作  相似文献   

18.
读《说文解字》第一部叶斌东汉许叔重所作之《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千百年来被文字、训诂学者视为经典。由于此书没有详细交代编写体例,加之流传中产生的讹误、改易,使得此书有许多的“奥秘”。要充分利用此书,就必须揭开它的奥秘,这就形成了对《说文...  相似文献   

19.
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继《尔雅》之后最能从“小学”(文字、音韵、训估)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不朽之作。在《说又》中,“许慎采史籍李斯、杨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逵,吸收了前人如贾逵、杨雄、杜林等人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在这当中,杜林的思想对许慎的影响是颇深的。据《汉书·杜螂传》载:哪子林,亦有雅材,建武中历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过于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由社公。”盛赞杜林文字学造诣超群出众。西汉宣帝时,“《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  相似文献   

20.
《李秀成自述》说:攻占南京后,太平天国曾计及“结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说: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仍“思迁河南都”。对此,我们过去仅从太平天国本身,或系从太清关系着眼去进行探讨,所以总也抓不住其中之要领;实际上,他们“迁都”之想法,乃是与太外关系紧相联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