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吸心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方面的经验,我国孤残儿童养育实现了从单纯院舍养育到收养、家庭寄养、小家庭养育等多种模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以"帮助幼小孤儿回归家庭,重温母爱;辅助大龄儿童成人成才,立足社会"为工作目标,将儿童养育分为院合养育、家庭寄养和类家庭照料三种形式。福利院未来发展定位是在5至10年内基本建成集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心理疏导、交流培训和社区支持等多功能综合示范型儿童福利机构,建立面向全省儿童,并不断完善功能模块和服务供给的儿童福利体系,逐步实现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型。  相似文献   

3.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现实状况亟需引起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院舍养护的专业化水准和对儿童心理、情感需求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寄养的财政、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支持,都有待进一步改进.纵观国际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并且这些举措正发挥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孤残儿童的身心状况决定其不可能完全回归家庭,发挥着集中养育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仍将长期存在.在梳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机构方面,国家关于儿童福利政策,尤其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二,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第三,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突出打造庭养育、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三大特色、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更多病残儿童。首先,建好模拟家庭,打造特色养育模式。家庭是儿童最好的福利场所。近年来,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不断探索尝试,打造特色养育模式,让孤残儿童既能够享受到机构内优越的医疗、康复及教育资源,又能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家庭亲情和温暧。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院内家庭养护模式以心理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学的儿童依赖理论、社会学的首属群体理论和重要他人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同时兼顾儿童福利机构的两种需要:搭建孤残儿童领养家庭与机构之间的桥梁,满足孤残儿童机构康复治疗与家庭生活体验需求为基本动机和出发点,构建了养护家庭三层整合的支持系统。形成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家庭化、亲情化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8.
寻找最佳养育环境 探索家庭寄养新路 探索中循序渐进 建国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儿童多以集中照料为主。尽管机构集中养育有很大的优势,在特定的时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从儿童自身的成长考虑,机构集中养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不全面,难以建立正常的心理依恋,强化了儿童作为孤儿、弃婴的“个人”属性,弱化了其作为“人”的社会属性,难以融入社会。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上没有进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儿童,绝大多数患有各种疾病或残疾,院舍集中养育的模式决定了机构为孤残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养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等服务。在儿童福利机构实行标准化的服务,以标准化的技术要求规范机构长效性的工作内容,是提升机构养育和管理水平,促进儿童福利事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北京市自2011年起,相继出台儿童福利相关技术标准,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康复、教育等进行规范。结合标准,分期介绍儿童福利机构常见传染性疾病(麻疹、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结膜炎)患儿的养护。  相似文献   

10.
调整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发挥资源中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晨光 《社会福利》2003,(10):52-53
目前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已经形成了多种养育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格局。新《收养法》实施后,大部分正常儿童将被家庭领养,这是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儿童福利院内大多数残疾儿童还不能被家庭领养,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家庭寄养,使之成为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能使孤残儿童尽早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重新定位,走出  相似文献   

11.
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儿童优先"理念,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明确政府责任,发挥家庭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儿童发展需要相匹配、与社会福利体系相衔接的中国特色儿童福利体系,是未来中国儿童福利体系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广大儿童福利院院长,要高度关注我国未来儿童福利体系的建设,识极研究和探索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好儿童福利机构在儿童福利体系中的专业服务、示范引领、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中,结合国情,对孤儿、弃婴的养育模式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作为一种崭新的养育模式,家庭寄养能够有效地促进孤儿、弃婴的身心健康成长,体现了儿童福利"以人为本"的宗旨,有利于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陈静 《社会福利》2008,(2):43-43
孤残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成长,保障和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德智体等方面需求,使他们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讨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方向,提升儿童福利院的“文化”素养,把传统的养育看护发展成为集养护、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民政部启动了“蓝天计划”,为全国的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加强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拓展儿童福利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金洁 《社会福利》2016,(4):46-47
据《世界儿童白书2015》的人口统计,2013年日本的人口约127144万,未满18岁的人口2019.5万。接受社会养育的儿童约有46000人,其中83.5%的儿童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16.5%的儿童生活在寄养家庭(截至2015年3月末)。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需要社会养育的儿童偏重于福利机构养育。大部分受虐待的儿童没有进入家庭寄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或不  相似文献   

16.
周心忠 《社会福利》2003,(10):60-60
所谓资助收养,是指因特殊原因,由收养家庭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但该孤残儿童的户口关系仍留在儿童福利机构,并约定由儿童福利机构定期资助被送养儿童的一种养育模式。在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实践中,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对三名儿童实行了“资助收养”。 一、资助收养的缘起 1996年以前,宜昌市社会福利院为推动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17.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福利机构儿童残疾比例高、残疾种类多、营养需求大、医疗康复依赖程度高的特点,民政部制定了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民政部关于制定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77号),对于推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12,(4):25-26
近年来,浙江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民政部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确立了以家庭养育为基础、机构服务为骨干、社区照顾为依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保障制度化的适度普惠的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框架,有效地保障了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权益,使儿童福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福利范式,儿童"家庭支持福利"体现了理念上的革新,注重以上游干预为主的预防性政策与支持性服务的提供,并涵盖了更广范围的儿童照料.以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框架为分析基础,西方困境儿童家庭支持福利制度划分成"广泛支持型""辅助支持型"和"隐性支持型"三种模式.比较研究发现:尽管不同模式的福利理念、政府与家庭责任划分以及对家庭支持的力度与范围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制度内容安排及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趋同效应.该制度对中国在适度普惠福利背景下,强化儿童福利政策,建立与完善困境儿童救助制度给予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