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提出一种结合预处理和三维谱回归(3DSR)方法进行三维人脸识别的算法框架,提取有效的判别特征来克服3D人脸图像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噪声、表情和姿态等的影响。首先通过预处理步骤,从输入的人脸图像提取面部区域进行三维数据的匹配,克服大姿态变化的影响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整个3D人脸识别性能。为处理大的表情变化和数据噪声,引入谱回归的概念,改进的三维谱回归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局部统计信息的鲁棒性和有效性,并避免通常方法中密集矩阵的特征分解问题,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实验中使用包含大姿态和表情变化的CASIA三维人脸数据库。实验结果显示算法有效、鲁棒、通用性强。  相似文献   

2.
人脸识别技术是身份认证的重要方式。旨在设计算法识别身份证人像与待检人像是否为同一旅客。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使用检测人脸后计算人脸特征间欧式距离的方式进行算法设计,最终达到95%的正确率。结果表明, Faster R-CNN算法能较精准地检测人脸, VGG-Net可以较好地提取人脸特征值。  相似文献   

3.
陈熙  张家树 《铁道学报》2011,33(10):45-50
提出一种基于Gabor相位特征的多通道组合模型人脸识别方法.该算法对各方向上的Gabor相位特征采用双向二维主元分析进行维数约简,然后组合各方向上约简后的特征而构建最终人脸模板.算法主要包括4个步骤:(1)通过Gabor滤波器组与人脸原始灰度图像的卷积来提取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的人脸相位特征;(2)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对人...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人脸识别闸机使用中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的光照和模糊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人脸光照自适应调节算法,以提升非理想光照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设计了模糊识别模块,以挑选清晰的人脸图像,提升旅客移动场景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在自建数据集中进行算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文章设计的算法,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7.21%,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分支,因其非接触性特点,在身份认证方面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百度云AI作为智能云平台已经开放轻量级人脸识别和认证的应用服务。基于该服务不需要重复研发人脸识别算法,短期即可完成“刷脸”乘车环境搭建。分析了基于百度云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建立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人脸身份识别应用场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在高并发、多实例等业务模拟场景下,测试人脸检测与对齐、特征提取、特征匹配检索过程,并进行人脸识别算法效率和精度的优化。利用MTCNN及改进的Insightface算法、Faiss框架,基于LFW数据集,以Face++提供的API做参照。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提取1v1比对精度达99.76%,1vN比对精度达95.23%,特征提取效率每秒事务处理量达7.84,特征匹配效率较传统算法提升2个数量级。该项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为铁路未来实施超大规模人像库的动态安防布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铁路客运站安检区域人脸识别系统的构架及实现,包括人脸识别系统的视频采集、算法处理、人脸比对、输出报警等模块,最后给出该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驾驶疲劳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本文在综述基于面部特征的机车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abor变换的人脸特征融合抽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提出基于人脸图像序列的机车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根据在疲劳和非疲劳状况下人脸模式特征的不同,首先利用Baum-Welch学习方法从疲劳图像序列训练学习得出疲劳模式下的HMM参数;然后,在疲劳模式识别时,把待识别的人脸图像序列表示成Gabor融合特征序列,再利用Viterbi算法计算该特征序列属于疲劳模式的概率值,从而实现对人脸图像序列的疲劳识别;最后,对各种姿态下的不同人脸图像序列数据进行了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基于单幅人脸图像的疲劳识别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疲劳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铁路刷脸检票业务中人脸检测的平均精度,通过研究分析人脸检测算法RetinaFace,针对闸机应用场景制定损失函数,提出了一种基于RetinaFace的人脸多属性检测算法,实现了人脸框位置、人脸是否佩戴墨镜以及人脸遮挡程度等信息的准确输出。算法使用轻量化骨干网络MobileNet-0.25网络结构,移除非必要的分支,减少计算开销,在铁路标准人脸遮挡数据集上检出率达到95.4%,不同遮挡程度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2%。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铁路实名制检票时旅客的人脸图像与其身份证上人脸图像的自动比对,提出1种基于面部不变特征的人脸身份认证算法。以人的面部不变特征为前提,采用改进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提取现场采集的旅客的人脸图像及其身份证上的人脸图像的关键点,将靠近关键点的区域划分为部分重叠的子区域,然后以图像的词包模型差为基元构建人脸差特征空间,对训练图像的类别信息进行建模;对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训练分类的过程进行优化,训练优化的SVM分类器;最后,使用人脸差特征空间和训练好的SVM分类器进行加权投票,确认身份证上的人脸图像与现场采集的人脸图像是否为同一个人,实现旅客身份的认证。实验结果表明,在图像采集的尺度、角度和光照等不可控的情况下,该算法能够达到较高的认证速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人脸识别系统在铁路车站安检区域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人脸识别系统在铁路车站安检区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火车站存在人流密度大、治安难度大、安检时间短和光线环境复杂等较为特殊的行业应用特点,提出一种应用于铁路车站的人脸识别系统解决方案,并在京沪高速铁路试点.该系统具有响应时间短、人脸采集率高和比对识别速度快等特点,在提高人脸识别率的同时降低误识率和漏识率.  相似文献   

12.
黄土滑坡最不利滑面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在滑坡稳定性计算中,滑面位置的选择对计算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黄土滑坡因受含水率影响较大,常常存在多重滑面,本文研究目的就是确定最不利滑面的位置。研究方法:以宝中线某高路堤黄土滑坡为例,探讨了综合考虑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含水率、新老土层接合面和坡面开裂及鼓出控制点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滑动面的方法。根据地质钻探获得的数据,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一系列的折线滑面,依据坡面开裂及鼓出控制点确定各组圆弧滑面,从单因素分析到多因素综合,从而找出最不利滑面。研究结论:根据最不利滑面计算的滑坡推力及据此做出的抗滑桩设计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它适用于已有一定微量蠕动和变形,而又尚未发生明显整体位移,且又无法通过复杂表象确定滑动面位置的均质土体滑坡。  相似文献   

13.
钢轨轮廓数据特征点快速、准确提取是保证钢轨轮廓精确匹配、轨道几何不平顺精确检测的前提。对基于二维激光位移传感器(2D)的钢轨轮廓测量数据特征点提取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采集的钢轨半断面轮廓数据采用基于中值误差与连续度自适应调整权值的平滑滤波方法对实测轮廓数据进行平滑处理,解决存在分段的轮廓数据达到分段平滑的效果。提出钢轨轮廓特征曲线的概念,并给出特征曲线的一种定义方式,利用特征曲线上的特征点去快速定位实测轮廓特征点。最后,采用GJ-2型轨道检测车进行试验,通过对实际轨道进行轮廓测量,采用本文所提出的特征点提取方法对实测轮廓数据进行特征点提取,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定位轮廓特征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铁AFC系统存在诸多问题,架构层次过多、设备冗余、利用率低、功能重复、新技术利用不够等.本研究结合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提出一种新的4层ACE系统架构,建立云清分中心和多站点边缘计算节点模型.结合人脸识别应用,提出人脸数据库动态更新算法.本研究为解决目前地铁AFC系统存在的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地铁3号线某区间双侧壁导坑法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FLAC3D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及隧道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关于隧道中轴线对称分布,影响范围左右各30 m,可见,上导洞的开挖是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土体,有效控制了拱顶下沉;隧道开挖后两帮收敛值迅速增大,开挖面超前监测断面20m时收敛趋于稳定;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能有效预测地层变形。  相似文献   

16.
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接头刚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东洋  何川 《铁道学报》2005,27(4):90-95
在对我国地铁单线区间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及内力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面-面接触单元和衬垫单元,采用三维有限元手段对盾构隧道管片纵向接头在不同轴力、弯矩、偏心矩、螺栓预紧力、管片尺寸、衬垫厚度和螺栓位置下的接缝端面转角和接头抗弯刚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θM关系曲线和三维图形曲线分别揭示和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单独和共同作用下的接缝转角和接头抗弯刚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接溶洞条件下隧道施工掌子面变形破坏特征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工程为背景,以危险地段的岩溶地质条件为基础,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隧道掌子面前方的溶洞规模大于、等于和小于隧道掌子面规模的3种情况下,模拟分析不同岩体厚度、不同岩溶水压力时隧道掌子面的变形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洞直径大于或等于隧道直径时,相同岩溶水压力作用下掌子面变形值相近,当溶洞直径小于隧道直径时,掌子面变形量小;掌子面变形量最大值出现在掌子面中心位置;当掌子面与岩溶洞壁之间的距离大于2.0 m时,掌子面变形量增加并不明显;在溶洞内无水压力条件下,掌子面岩体塑性区范围很小,但随着水压力的增大,塑性区的范围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