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服制刍议     
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制度,是指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由于封建法律以伦常关系为重要依据,因此它又成为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刑事法律中判罪定刑的一个标准,在晋代就已经按服制定罪,明、清时将其置于法典的篇首,足见其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朝服制是封建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阻碍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因素之一。早在清王朝灭亡前,剪发易服之说就已流行。辛亥革命后,主张剪发易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之一,人们纷纷对剪发易服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先驱者们忧国忧民的一腔情怀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服制的发展,经历过形成、完善和变易三大阶段,由于各阶段的具体规定有些不同,加之有些规定只是大致性的,所以各书对其记载不一.还原太平天国服制的全貌必须理顺太平天国服制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众说纷纭中寻出其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唐代道教科仪经典《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五、十六中《道士吉凶仪》道教丧制与服制的初步整理及研究。从道教丧仪产生背景入手,通过对《道士吉凶仪》中有关丧制、服制的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出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唐代道教丧葬仪式,从而揭示出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朝简约化方向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前国家形态。服制是中国先秦时期前国家形态划分权力和地位的标准,是前国家形态的实质和核心。服制把部落诸侯由内到外划分为三个大圈,调整前国家形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并形成相应内容。先秦时代的前国家形态具有三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各诸侯邦国地位的独立性和等次性;内部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的动荡;边疆的松散和国界不确定性。前国家形态在各个文明的初期阶段广泛出现,其客观条件的不同造成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分立。  相似文献   

7.
特权性是封建法律的共有特征,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的产物.我国古代法律的特权性肇始于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汉"春秋决狱"得以丰富和发展,至曹魏形成"八议"入律后,其特权性框架业已建立.封建时期各朝代所确立的制度不过是对此的继承和损益.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儒家浓厚亲情化下的特权性色彩.  相似文献   

8.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初丧服制度传达的是人们对死去的亲人的哀痛与敬畏,后由于国家权力的干预,丧服制度获得了国家强制力推行的效果并被极力法律化。可以说丧服制度与古代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等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服制原则对法律的影响在《唐律》中达到最高水平。可以说对服制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与把握是研究中国法制史尤其是研究《唐律》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要求寡妇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在本质上是违反人性的。因此,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关汉卿并没有把窦娥塑造成一个维护"寡妇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之节妇形象,而是把窦娥塑造成一个受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熏陶的孝顺、善良的妇女形象。在封建社会专制、独裁、司法行政合一的司法体制下,刑讯逼供的封建证据制度是造成窦娥冤狱的重要原因,清官意识是窦娥申冤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1.
丧服制度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做了严格的角色定位、关系定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仪礼.丧服》经中所记载的丧服制度构建了一整套父权制宗法伦理观念下的家庭亲属等级身份制度,成为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载体。汉晋以来,儒家学者对丧服制度进行大量研究,试图利它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建稳定可控的家庭和家族秩序,以达到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唐代,随着家庭的规模和结构的基本定型,以父权制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家庭和家族制度逐渐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2.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于清末修律时从西方引入中国的。虽然中国古代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原则,但其萌芽却古以有之,并相沿数千年之久。明清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此时罪刑法定原则的萌芽又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制度上和思想上。  相似文献   

13.
丁忧制度是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去官守孝的一种礼法制度。在极度提倡"孝"的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有极大的影响。宋朝政府为确保丁忧制度的执行,在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相关的严格规定。在宋代,大多数官员能主动执行丁忧制度并完成3年守丧的期限,但政府在遇"金革之事"时对具有"捍卫封疆之能"的武官进行起复,对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加以夺情、起复。对个别官员为了权位、利禄而"匿丧"或营求起复等有违孝道的行为,不仅社会舆论会进行谴责,而且朝廷也会给予处罚;而对于"孝感于天"的人朝廷则会授予官职或加官进爵。此外,在宋朝的党派政争中,丁忧制度还会成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历史,从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至清朝共二千余年。其政治体制,“天子独尊,宰相统摄百僚”的制度开创于秦朝。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隋朝创立的天子之下“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这种政治体制;创立的科举制度,空前扩大了社会基础。隋朝短暂38年,为隋唐统一天下的草创、为封建社会后期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划历史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推动法律儒家化进程,对儒家伦理进行推广和贯彻便成为封建统治集团法制建设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以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为核心的婚姻礼法率先承担起传承儒家伦理的重任,从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到实质要件都严格贯彻儒家伦理道德,最终为儒家化的封建法律秩序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对儒家伦理进行宣传和推广、对违反儒家伦理的行为进行惩治的伦理教化功能可以说是汉代婚姻礼法的主要功能追求。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随着私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产流转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宋代法律的复杂化、理性化与形式化与汉唐相较则大为增加。因应民众对法律的广泛需求,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与此同时,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指点诉讼、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讼学与讼师既是宋代民众对法律知识的客观需求与法律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宋代法律制度近世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整顿吏治、惩恶扬善,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确立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春秋时期为萌芽阶段;战国到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时期为其形成阶段;西汉、东汉王朝为其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中学出现之后,中国才真正拥有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三段制学制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封建旧教育体制的瓦解。文章主要考察了晚清中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清末尤其是民国前期,传统司法以欧日体制为蓝本,开始近代转型。在刑事诉讼法制领域,确立起检察公诉、四级三审、言词辩护等新式制度。此一时期刑诉法制建设,涤荡封建法制残余,用心采纳欧日各国先进诉讼原则,其所定刑事诉讼程序,已大异于封建时代的旧法,彰显出融入世界先进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