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系统论述了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在巴塞罗那扩展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巴塞罗那当代城市建设中的继承和发扬,指出多层高密度城市和建筑形态对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塞尔迭街区模式是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仍在当代巴塞罗那城市建设中不断扬弃和更新.该文回顾了塞尔达规划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其以方格网为特征的街区模式经过15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街道、多层高密度街区与内院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扩展区城市形态的历史进程,指出方格网街区模式在现代、当代城市建设中所具有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并简述其空间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3.
“塞尔达规划”的街区模式及其空间发育进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林琳  盖世杰 《华中建筑》2008,26(8):208-212
塞尔迭街区模式是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友辰的基础,并仍在当代巴塞罗那城市建设中不断扬弃和更新。该文回顾了塞尔达规划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其以方格网为特征的街区模式经过1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街道、多层高密度街区与内院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扩辰区域市形态的历史进程,指出方格网街区模式在现代、当代城市建设中所具有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并简述其空间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张杰  吕杰 《城市规划》2003,27(9):40-45
反思了我国当前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及其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纳出存在着技术的纯粹性、形式的均衡性、思维的静态性等现象 ,并分析了其理论渊源 ,论述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哲学启示 ,提出了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 ,同时指出营造这种设计的几个方面 :(1)紧凑的城市形态 ;(2 )发展宁静交通、鼓励和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 ;(3)适当密度的混合功能街区 ;(4 )低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与街道体系的建立 ;(5 )城市场所与环境特色的营造 ;(6 )发展市民日常休闲为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7)以政府、社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城市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要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要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目前,我国的住宅,或者叫居住区,其容积率过高.以北京为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住房形式主要是以平房四合院为主,七八十年代,北京的住房形式是以五六层高的公寓楼为主,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现在,北京的住房形式以高层的公寓住宅为主,这种容积率过高的住房形式至少带来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UED:作为巴塞罗那的首席建筑师,对巴塞罗那建筑的理解是什么?瓜里亚尔特:以我自身的经验来举例,巴塞罗那城市中的建筑被倾注了极大热情。我认为建筑是一种造福社会的途径,在历史上塞尔达的总体规划为我们定义了何为"卓越"。所以我想让项目向文化历史致敬,让这种对"卓越"的追求在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是可见的。另一方面,巴塞罗那的建筑总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对策。世界上一些其他城市的建设总是围绕着几座标志性建筑,但当经济陷入僵局,造价高昂的项目便难以为继,城市就再无出色建筑可言。  相似文献   

7.
西  胡安·布斯盖茨    吴焕    李婧   《建筑师》2019,(3):6-14
本文论述了当前巴塞罗那不同尺度都市区发展的城市项目,以此总结巴塞罗那都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大事件作用下巴塞罗那滨海区、历史街区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实践的总结与分析,阐释了巴塞罗那将奥运会这一城市大事件作为实现整个城市复兴的重要机遇,在推动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上所运用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筑韵律与城市天际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建新 《建筑》1996,(11):40-41
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与城市空间衬托出的剪影,形成一种建筑天际线景观,它是建筑文化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反映,是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因素。代表着一种传统、智慧、风格和理性,制约着城市建设的美学品格和文化风范。城市建设的密度愈来愈大,建筑容积率愈来愈高,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土地的过量开发,“见缝插针”的平面布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盲目追求,冲击着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建筑文化,导致许多城市建设虽投入很多,却总也美不起来,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世纪最重要的现代建筑师…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根植文明的土壤.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口号,它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规划、建筑的角度研究巴塞罗那城市建设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旨在探寻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还研究城市形态的各类组成要素及其特征,指出其当前面临的问题与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郭京平  王利辉  王丽静 《山西建筑》2010,36(24):248-249
结合工作实践,针对目前多层、小高层建筑多采用瓷砖镶贴饰面层的特点,介绍了改进后的挤塑板外墙外保温层施工工艺原理,具体阐述了工艺流程,安全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等内容,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效益分析,指出该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研究——以南京老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规划和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对南京老城内的点状绿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以期获得典型的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对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罗丹青  赵辰 《新建筑》2010,(3):25-29
在传统城市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中,低层住宅的高密度是实现传统城市肌理保护的基本要素。但现行的低层住宅形式、住宅及住宅区规划设计规范已不能满足传统城市肌理保护对建筑密度的要求。以安品街的保护与更新为例,以平衡土地资源、保证居住质量为原则,研究居住空间环境物理性能指标,探讨比现行低层住宅更高密度的方法,从而适应传统城市肌理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高密度区人口膨胀、交通 拥挤和环境恶化等不可回避的紧迫现实问题 及既有绿道理论难以支撑该类区域内绿道建 设的窘境,本文以居民近地健身为切入点, 适应生态、健康、智慧等城市发展趋势,创新 地提出微型绿道的概念与模式,从切入点的 不同、组成与分类的差异、侧重点的不同探讨 微型绿道对绿道的创新与发展,并探讨其几 何、拓扑、层级网络形态结构,重构快时代高 密度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绿道在城市 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紧缩城市及城市高密度环境为预设,通过分析一些基于高密度条件的建筑实践,以建筑学的视角尝试从建筑空间、实体、功能,以及因建筑而留下的城市空间、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等方面探讨应对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和发展模式的建筑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云才  杨眉 《住宅科技》2013,(11):37-39
高密度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等几个最重要的城镇群地区,正面临进一步巨型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这种高密度特征带来了各个层面的空间问题,环境与生态已严重透支,必须通过提高综合承载力以适应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需求.空间效能优化是促进高密度地区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绿地生态效能优化是空间效能优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分析绿地生态效能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总结高密度语境下绿地生态效能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在高强度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中,高层聚集往往是共同的形态结果。本文以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的投标方案为例,从宏观生态格局、空间形态秩序、公共空间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在大尺度、高强度的城市中心区中实现传承地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法,力求对岭南地区的城市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沈一鹤  刘煜  李瀛 《华中建筑》2011,29(8):46-49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住宅建筑的高密度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和今后建设的趋势.当前的高密度住宅,主要分为低层高密度住宅和高层高密度住宅两类.相比高层高密度住宅,低层高密度住宅面向的使用者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为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可发挥的空间.该文通过调研西安地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在了解其现实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探讨...  相似文献   

19.
西南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建 设用地紧张、旧城人口密集。由于自然地理 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密度的城市 发展模式。从高密度城市的概念出发,分析 了西南山地城市的高密度发展特征及原因, 研究了西南山地城市在高密度发展影响下, 城市规模、密度、功能布局等因素对交通系 统的影响,以及交通方式、交通可达性和交 通设施等因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此基 础上提出西南山地高密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 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试图揭示高 密度城市的一些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密度分区:方法体系与控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进程使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造成了城市密度格局的混乱.“量超质低”的现实使城市密度管控迫在眉睫.尝试从总体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将其控制性成果的实施与城市密度分区管控相结合,使总量分配和形态分配融合为一张蓝图.认为中国城市应当倡导集约紧凑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审慎对待高层建筑开发,将“控量提质”作为下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一方面构建高效而紧凑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城市背景地区,平衡形式与功能、供给与需求这两组关系,从而形成有效、有序的城市密度结构.在方法层面,提出了由现状要素综合分析、基础模型构建和多重技术校正三个环节组成的密度分区方法体系.同时,应将总体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刚性和弹性的区分,并将刚性控制成果进一步划分为五大类型,参与到密度分区中.在制度实施层面,密度分区的宏观成果应当纳入总体规划体系,形成对总规的补充,并以法定形式确定权威性.密度分区还应以指标的形式,在中观层面对接控规体系,成为控规的编制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