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李浩 《城市规划》2016,(4):20-26
历史分期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由于城市规划发展的独特性,其历史分期工作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诸多困难。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分期指导思想、历史分期依据(标准)、分期标志的选择、历史分期(阶段)的划分数量、"过渡"阶段的归属等若干问题,深入讨论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分期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进而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事件的详实史料,提出"二、六、十一"的历史分期方案,即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别划分为2个历史时期、6个发展阶段及11个再细分的亚阶段。在具体表述上,主张以中观层次的6个发展阶段作为历史分期的主体形式,即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动荡期(1958-1965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期(1966-197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恢复期(1978-1989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建构期(1990-200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转型期(2008年至今)。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5,(10)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是认识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城镇化阶段划分为基础,以城乡人口的异速生长过程分析作为依据,对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中国城镇化的5个发展阶段—短暂发展阶段(1949~1957年)、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3年)、停滞阶段(1964~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5年)和极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在对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对中国城镇化的政策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整体结构性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及工业建筑建设基本历程的需要,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尤为重要。以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从历史分期的标准和依据、分期的方法、分期的时间跨度、分期的节点坐标等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以资料史实分析为主、并借助GIS工具建立数据库验证分期方案,即针对不同研究可作"略分"和"细分",同时概述各历史分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1.前期城市与环境。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1750年为前期城市发展时期,长达五千二百五十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前期城市是当时社会宗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建筑遗产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始于清末,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经历了开端、初兴、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本文对三个历史时期中建筑遗产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并着重对建国后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步由大规模建设为主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发展阶段,从简单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阶段,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并重推进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常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既有建筑改造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定于4月20-21日在湖南长沙主办第九届既有建筑  相似文献   

7.
许建和  陈功  王艳安 《住区》2022,(1):90-99
本文运用大数据分析软件,从建筑历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村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将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前的萌芽阶段、1951~1980年的兴起阶段、1981~2000年的拓展阶段、2001~2011年的提升阶段和2012年至今的深化阶段.本文从建筑历史视角系统归纳了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8.
刘晋华  段进 《城市规划》2022,(12):87-98+109
历史分期既是开展中国城市设计史研究的基础,又是认识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逻辑命题为主线,通过梳理百年来的相关历史事件,分维建立一个事件矩阵,在分析不同事件对主线的影响基础上,选取分期标志性节点,划分出七个历史阶段。发现中国城市设计的源起是舶来与自生的比较型学习过程,诸多争议则是在该过程中对欧美和苏联两类外源经验的吸收所致,整体历程呈现出一个由现实问题和理想目标交织塑造的演进框架。据此提出要形成城市设计的“中国模式”,应“以我为主”,从更广泛的城市现实再出发;应推行建制革新,消解异质经验中的矛盾;应强化理论引领先于技术创新,提供长远保障。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和乡村的划分以及城乡人口的统计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对于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预测、空间布局安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一直以来统计部门都是以"城乡行政地域"和(或)"城乡实体地域"为基础来划分城乡(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划分标准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实际上城镇化本身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空间上的城镇化转变,还包括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这在城乡(人口)划分上应该给予重视,以顺应转型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诉求。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双重性特点,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在人口构成、职能、土地权属、行政关系和人口职业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特征,建议固化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以"居委会和村委会所辖地域(常住人口)"作为划分依据,这样今后不需要频繁改动城乡划分口径,需要做的只是改进居委会的设置程序和标准,完善"村改居"相关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处置、农村优惠政策延续和村(居)民社会福利以及土地权属转变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新的简易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也有利于真实反映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化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叶明 《时代建筑》2012,(1):23-25
纵观青浦的发展历程,青浦与水结缘,新城建设离不开其地域文化根基的影响,水文化与古文化孕育了青浦历史。文章把青浦新城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城镇化阶段,21世纪初的"新江南水乡"阶段与如今的"湖滨新城阶段"。青浦各个时期的建设都把尊重地方特色作为发展的原则,通过十多年的运作和精心打造,出现了一批新建筑和一批年青的建筑师,青浦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和凝练,青浦新城的建设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