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武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1):108-111,116
鞭打是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核心意象。不少评论认为鲁宾逊对麦克德琳娜的鞭打,体现的是一种父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所有权。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小说中黑人学者鲁宾逊的身份具有双重性,鞭打麦克德琳娜的事件实质上是其互不妥协的两种灵魂矛盾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江廪君巴人起源的武落钟离山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以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长阳的"佷山说",二是宫哲兵教授的"长阳柳山说",文章提出了第三种认识,即"巴东三里城说",并就此与宫哲兵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3.
殷夫诗集《孩儿塔》的荒原意识,是建筑于诗人自身生命体验之上的对于生命本质的现代揭示,因而是一种体验型荒原意识,它几乎贯穿了整部诗集。锁定《孩儿塔》的"荒原意识",记录殷夫在与双重荒原"纠缠、排拒、脱离"进程中的复杂表现,动态描绘"阴面的荒原人"殷夫向"阳面的最纯粹革命者"殷夫"突变"时的心灵轨迹,继而廓清鲁迅所留给我们的《孩儿塔》之"别一种意义",乃至进入"别一世界",至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余少虹 《科技资讯》2012,(19):244-244
教育是不能没有感情的",热爱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是多么重要!所以,教师对学生所怀有的一种深厚的热情可称为"师爱",它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会  陈敏  赵娟 《科技资讯》2013,(33):227-227
"瑜伽"来自古老的印度,是梵文"Yoga"的译音,来自词根"尤之(yuj)",意思是"连接、使有密切的关系联系",后引申为统一"、"归一",特别是"拓展灵性的方法"等含义。瑜伽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印度古老的典籍《犁俱吠陀》中,原意是"连接"、"结合",英语中的"Yoke"与瑜伽(yoga)词源相同,含义是"轭",指用农具轭将两头牛连在一起耕地,驾驭牛马之意。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师说》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然而,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道"并非指的是一种具体而微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对孔孟学说及其伦理精神的热爱、认同、实践和无止境的追求。所说的"传道"并非指的是现代教学论意义上的"传递知识",而是指传承一种自尧舜以来生生不息的实践儒家之道(即仁义)的精神、意志和旨趣。所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非是指"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教师所在的地方",而是指"凡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都是值得学习的教师",反之就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潘福昌 《科技资讯》2010,(9):110-110
空气分离设备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常温或者说是非低温的情况下进行的,通常叫做"常温空分",而"常温空分"又分为"变压吸附分离"和"膜分离"两种。另外一种是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进行的,通常叫做"深冷空分",本文首先阐述了空气分离设备的涵义,其次,对深冷技术在空气分离设备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纵观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得失史",也是一部"资政史"。后人编写前人的历史归宿在于"前车之鉴",批判和继承,调整有关政治制度,趋利避害,更好地利于统治。  相似文献   

10.
赵阳 《科技咨询导报》2009,(18):245-246
如何提高期刊质量,首先要提高编辑水平。作为期刊编辑,要从三个方面去提高:一是"思想水平",简称"思想";二是"技能水平",简称"技能";三是"再提高能力",这是造血能力。这是期刊编辑的三把"尚方宝剑"。  相似文献   

11.
刘君莉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58-59,78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 ,“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 ,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它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抨击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流传扩散,毒化了人们的灵魂,浸染了社会风气。作品中的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折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人物最富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刻划了一个自私至极、势利透顶、庸俗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神话王国的缔造者-威廉·福克纳将两个孤寂的灵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异乡异地的一对恋人。这种巧妙的安排并没有使两位主人公得到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自然零落,最终演绎出一段悲剧。文章借用萨特的“爱情观”来审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进而挖掘隐藏于其中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灵幻现实主义"来概括莫言的小说,一方面突出幻觉、幻想、幻象的意蕴,一方面又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区别。从《生死疲劳》的思想内容上看,讲的是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由亡灵一次次投胎成动物和人的故事,"灵"一词令人联想到灵魂、幽灵、鬼魂、生灵、神灵、亡灵、灵灭、显灵等,说"灵幻现实主义",既与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相契合,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二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灵魂的六道轮回这一灵巧的艺术形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五十年时间跨度的中国社会风云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灵幻"让我们想到灵感、精灵、机灵、空灵、灵怪、灵异、灵光、灵活、灵机、灵敏、灵气、灵巧、灵通、通灵、灵犀、灵性等等。而这些词汇、概念的综合恰恰是莫言小说的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作家莫言有着一颗敏感、灵敏、机灵的赤子之心,他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像充满灵性的精灵,灵感泉涌,灵气四溢,灵异万端,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裘山山著《我在天堂等你》一书以五十年前一群进藏女兵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生命历程,展示了她们对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饱经岁月沧桑的情感经历。文章以白雪梅的生命、情感历程剖析为主,分析了小说中新老三代西藏军人在理想、事业、爱情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揭示老一辈西藏军人的美好心灵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充满了激烈的欲理之争。曹七巧心理变态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传统的封建程朱理学思想对女性心灵的残酷摧残,它使这种病态心理的形成具有某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交响乐《冰与火的幻象》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取材、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音响结构。并以与冰和火意象同构的丰富感性样式,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所指着当代艺术家对人生、人类等深层问题的哲理思考。这是一曲灵魂的啸歌。  相似文献   

19.
文山壮族和苗族经历的不同历史进程,以及两个民族所处不同的内外环境,造成了文山壮族和苗族文化的不同,这些不同也映射在两个民族的超度经中。在文山壮族、苗族超度经中所蕴藏的两种民族丧葬文化,显示了壮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折射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历史,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是各自民族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活着”退后并被置于“元存在”这样一个生命个体人性化最本真的存在状态;《活着》中的叙述声音有双重通道:作为聆听者和记录者的“我”和作为文本叙述者的福贵;凭借关键之处的细部描写,文本人物的灵魂渐渐成型而有力,获得空前的自由;而在《活着》中,苦难被上升为一种积极因素;《活着》的致命思想软肋则是否弃救赎精神的自救,灵魂回归不到应抵达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