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填料等因素对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的配方组成,以及把新型助剂加入配方中对配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该产品悬浮率超过90%,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新型助剂性能还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晚疫病感病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每667m2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75mL+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50g组合、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g+18.7%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5g组合、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g+18.7%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5g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75mL+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50g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防治地黄疫病的有效药剂,试验选取丙森锌、吡唑醚菌酯、霜霉威、烯酰吗啉4种药剂,设置高、中、低3个不同浓度,对地黄疫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霜霉威、烯酰吗啉、丙森锌等药剂对地黄疫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控制作用,建议生产上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表明50%烯酰吗啉等九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均有好的防效,药后7d防效均在81.5%以上。在马铃薯晚疫病初期施药,各药剂防效差异明显。第2次用药后7d,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在83%以上,且最后增产效果均在40%以上。而70%甲基硫茵灵可湿性粉剂等其它5种药剂的防病效果只在70%左右,增产幅度也低。各药剂对马铃薯安全,无药害表现。建议向农民首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其次是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和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有效防控葡萄霜霉病的杀菌剂,选择了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20%松脂酸铜水乳剂等13种杀菌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通过比较各处理防效,发现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0%烯酰·甲霜灵水分散粒剂、70%烯酰吗啉·霜脲氰水分散粒剂、47%烯酰吗啉·唑嘧菌胺悬浮剂、60%代森联·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较高,相对病指防效在86.98%~93.01%之间,可用于生产中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用混配剂51%烯酰吗啉.嘧菌酯水分散粒剂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嘧菌酯乳油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控试验。结果表明,第二次药后10 d,混配剂51%烯酰吗啉.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每667 m2剂量25 g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2.5%,而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每667 m2剂量25 g和25%嘧菌酯乳油每667 m2剂量15 g两种单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4%和67.7%。说明混配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甜椒根腐病防治药剂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甜椒根腐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危害。甜椒根腐病发生迅速,发病前的药剂预防和发病后的及时补救都离不开高效低毒的杀菌剂。本试验利用我国现有的防治蔬菜病害的新杀菌剂对甜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壬菌铜水乳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对菌丝生长表现出很好的抑制作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8.
选用25%吡唑醚菌酯EC、250 g/L嘧菌酯SC、52.5 g/L噁酮·霜脲氰WG、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66.8%丙森·缬霉威WP、50%烯酰吗啉WP和50%醚菌酯WG等7种杀菌剂,进行了"紫秋"刺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防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紫秋"刺葡萄霜霉病都有稳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液、250g/L嘧菌酯SC 1 000倍液、52.5 g/L噁酮·霜脲氰WG 2 000倍液、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 800倍液、66.8%丙森·缬霉威WP 500倍液、50%烯酰吗啉WP 3 000倍液,平均防效都在80%以上。建议生产上应用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液、250 g/L嘧菌酯SC 1 000倍液、52.5 g/L噁酮·霜脲氰WG 2 000倍液、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 800倍液、66.8%丙森·缬霉威WP 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WP 3 000倍液等6种药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10 d喷施1次,连喷3~4次,即可控制葡萄霜霉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C18柱和紫外检测器同柱分离测定混剂中的甲霜灵和烯酰吗啉。结果表明,甲霜灵、烯酰吗啉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363、0.0789;变异系数分别为0.4526%、0.358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0%、99.70%,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甲霜灵=0.9997、r烯酰吗啉=0.9994。  相似文献   

10.
使用4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莴苣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4种杀菌剂对莴苣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每种杀菌剂的防效随用药量增大而提高。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 18 g/ha、80%代森锰锌WP 3 000 g/ha防效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 300 g/ha防效相当;试验药剂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的防效略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但无显著差异;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 3个处理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WP的防效。根据试验结果,试验药剂20%霜脲氰SC在试验中防效偏低,不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推荐药剂,另外3种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SC、80%代森锰锌WP、30%吡唑醚菌酯EW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药剂轮换使用。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1%申嗪霉素SC 15~18 g/ha、80%代森锰锌WP 2 400~3 000 g/ha、30%吡唑醚菌酯EW 99 g/ha。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雾,7~10 d后进行下一次施药,连续防治2~3次。用药液量750 L/ha,均匀喷雾于莴苣叶片正反面。  相似文献   

11.
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病菌生物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了分析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病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敏感性,分别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方法比较了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以及游动孢子释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68、0.21和4.92μg/mL,其活性分别是嘧菌酯的34.7、30.4和4.6倍。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在浓度为12.5μg/mL时对菌丝体细胞膜的电导率无影响,但当烯酰吗啉和嘧菌酯的浓度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时其电导率值明显上升。采用液相氧电极法,测定了三种典型抑制剂与供试药剂对菌丝体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嘧菌酯作用于三羧酸循环(TCA)途径,而烯酰吗啉对三羧酸循环(TCA)途径和磷酸戊糖(HMP)途径有一定的影响。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烯酰吗啉与嘧菌酯对辣椒疫病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两者无显著差异;在辣椒植株接菌后24h采用800μg/mL的药液喷雾处理时,烯酰吗啉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66%,优于嘧菌酯。  相似文献   

12.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菌丝毒力都很高,EC_(50)值分别为0. 296 8μg/m L、0. 252 3μg/m L;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在试验配比范围内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供试比例中,3∶5、4∶5时,增效系数SR值较高,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比例为15∶2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氟醚·烯酰悬浮剂30mL/667m2对芋疫病的预防及治疗田间防效均达到85%以上,高于对照药剂防效。  相似文献   

13.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4种羧酸酰胺类(CAAs)杀菌剂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和氟吗啉对辣椒疫霉3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1.95×10-2、1.41、1.85、2.31 μ g/mL;对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值分别为2.00×10-4、1.50×10-3、2.60×10-3、4.30×10-3 μ g/mL;抑制游动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60×10-3、0.373、0.494、0.635 μ g/mL。4种CAAs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对照药剂甲霜灵、吡唑醚菌酯及嘧菌酯。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吡唑醚菌酯和噁唑菌酮含量的方法。采用ODS 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离,以甲醇+水(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在254nm波长下,经保留时间定性确证,峰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噁唑菌酮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和0.999 6;变异系数分别为0.68%和0.45%;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28%和100.32%。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种同时分析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使用ODS-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46nm波长下对试样中的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液相分离和定量分析。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和0.999 4;标准偏差为0.07%和0.04%;变异系数为0.35%和0.40%;回收率为99.4%和99.4%。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高,可以满足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溶液作为流动相,用HyPersil BDS C18250mm×4.6mm.10μm柱和紫外检测器,分析乙嘧酚磺酸酯.吡唑醚菌酯30%微乳剂。结果表明:乙嘧酚磺酸酯,吡唑醚菌酯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13和0.16;变异系数分别为:0.36%和0.3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和99.2%。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 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变化动态及对这两种QoI类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再评价,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系统检测了2011—2019年自河北、内蒙古和吉林三省(自治区)采集的866个菌株对嘧菌酯及2014—2019年采集的620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于2018年和2019年采用茎叶喷雾法,评估了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7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下降,年份之间的波动幅度大于省份之间的波动幅度;不同年份检测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抗性频率分别为18.18%~64.22%和60.28%~100%,抗性指数分别为0.30~0.41和0.40~0.50;三省(自治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抗性频率分别为41.85%~46.08%和75.00%~86.36%,抗性指数分别为0.35~0.37和0.44~0.47。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和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  相似文献   

19.
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武夷菌素水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枯草芽孢杆菌S44菌株悬浮液等6种药剂对新疆焉耆垦区加工辣椒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65%、89.54%和88.23%。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可作为焉耆垦区辣椒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和酸水为流动相,使用ZORBAX80? ExtendC_(18)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54nm波长下对混剂中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 999 9、0. 999 8、1. 000 0;标准偏差分别为0. 04、0. 04、0. 08;变异系数分别为0. 67%、 0. 58%、 0. 3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 95%、100. 17%、99. 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