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泰州淮南大盐场地处江海流域,两淮中部,滨江临海,这里曾有广袤数百里的滩涂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大海馈赠,又有得天独厚的舟楫之利。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立国广陵。吴王濞在其封地内,“东煮海水为盐”,由扬州茱萸湾开运盐河东通海陵仓专事运盐。晋、唐、宋、明、清年间史籍、文学著作中有很多古泰州无比辉煌的煮海为盐记载。2000余年的盐文化积淀,至今在泰州市区留下了数十处盐文化遗址、遗迹,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苏沿海滩地淤涨明显,对两淮盐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滩地面积增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淮盐发展。宋元至清末,淮南盐场长期沿用摊灰淋卤煎盐法,是两淮盐产的重心,并于清中叶达到历史高峰。清末淮北盐场大规模采用泥池结晶法,发展迅速,淮南盐业逐渐衰落,在废灶兴垦浪潮中为淮北盐场陕速取代,长期以来两淮盐场南重北轻的格局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3.
古代淮南盐区的盐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之中,淮南通,泰两属盐区又占三分之二。由此历代中央政府甚为注重两淮特别是淮南盐法的制订与运作。有“两淮盐法定而天下盐法可次第而理”之说。本依据详实史料,从场务管理,运销管理,税务管理,缉务管理等四个方面,对曾被视为天下盐法样板的历代淮南通泰盐区的盐务管理制度作了全面论列。  相似文献   

4.
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旅游开发整合研究——以扬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自西汉吴王刘濞“诱天下亡人煮海水为盐”起,两淮地区一直为古代中国的盐业中心之一。“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因盐而兴。本文以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最为集中的扬州为案例地展开论述,分析两淮盐商文化遗迹的开发整合现状以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盐在烹坛中实在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花块把钱买包盐,起码可吃上一年半载,其身价之微贱,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盐的一生,也有一段令人折服的辉煌。古文献《世本》记载:“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人们的饮食终于从“烹而不调”进化为用盐调味。五千年前山东半岛滨海的夙姓氏族,就这样为饮食文化的大转折,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盐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还大大地充实了国库收入。于是有夏禹教民晒田制盐。《魏志》有“汉令哀牢民家出盐一斛以为赋”和“夫盐,国之大宝也”。《北齐书》有北齐御史中尉崔暹奏请朝廷在海涂煮盐,“有利军国”的记载。王莽有“盐,食肴之将”的诏书,《汉书》更直截了当地说煮海为盐,“国用饶足”。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龙  蔡建 《盐业史研究》2005,(2):42-48,F003
清代两淮盐业是清政府三大财政支柱之一。两淮是当时清代最大的盐产区,下辖三十个盐场,所产之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尤其在康乾盛世之时,两淮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既支撑着国家财政,也为学术文化作出  相似文献   

7.
黄骅市的海丰镇遗址,其兴衰与盐业密不可分。从春秋时期"煮海为盐"始,历经两千多年,海丰镇盐业由兴盛到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复苏。海丰镇因盐业的兴盛而发展,因盐业的枯竭而衰落。  相似文献   

8.
云南盐税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传,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懂得煮盐了。《食贷志》:“古者宿沙氏煮海为盐,是为煮盐之鼻祖。”起初,盐是无税的,自夏禹治定水土之后才规定上缴贡盐。《食货志》:“夏禹贡法,山东青州纳贡盐絺。”青州即今山东省青岛附近盐区,贡也就是税,这当是后世盐税的起始。 春秋时,齐相管子开创官海政策,设官征榷盐税,当时叫“盐课”。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立《榷盐法》,实行盐专卖制度,垄断盐税,盐税收入占国库总  相似文献   

9.
两淮盐场的私盐问题从明初开始便一直存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三十八年,大股倭寇骚扰两淮盐场,原在盐场附近兴贩私盐的部分盐徒加入倭寇,成为“奸细”;另一部分盐徒则响应官府的招募,成为灶勇,获得王朝的身份认可。倭寇平定之后,王朝国家通过旌表有功之人,在两淮恢复其统治,重建社会秩序。但是由于私盐的巨大利润,许多盐徒重操旧业,恢复兴贩私盐。他们贿赂官员,私相授受,而通过抗倭所获得的正统身份则成为了最好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0.
淮南煮盐的历史,可上溯至汉唐,从它开始的那一天起,盐业生 产资料的所有权就已纳入了封建国家法制的轨道,两晋、五代、隋、 唐、宋、元、明(包括清)历代封建王朝盐法在承继前代的基础上续 有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盐法体系。沿海亭荡的产权,为封建 国家所有,煎盐的灶丁是国家征募并且在户籍上登记了的灶户,在接 受封建国家统治、奴役的同时,有领受封建国家发放的煎盐生产资料 的权利,对丈派的荡产有领升权,并负有煎煮完课的义务。所有亭 场,均属灶亭,(亦称民亭),至于非灶籍的人,不得私煎,盐商主 要是赴场买运。本文主要阐述明末清初以后的商灶的荡权之争涉及到 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盐业历史文献分析并根据各海盐区在制卤与制盐方法上的异同,笔者将中国古代海盐生产技术的演变过程划为淋卤煎盐、淋卤晒盐与晒卤晒盐三个阶段,并比较各海盐产区生产技术的发展差异与关键控制因素。整体上看,12—13世纪以前各海盐区主要采用淋卤煎盐法生产。北方长芦、山东、淮北盐区完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16世纪渤海西岸与南岸最早出现晒卤晒盐法,进入第三阶段;东部淮南与两浙盐区长期处于第一阶段(淋卤煎盐),直到20世纪中叶废弃或转晒。约13世纪福建南部盐场最早出现淋卤晒盐,南部的福建、两广盐区尽管较早开启第二阶段(淋卤晒盐),但又长期停滞在该阶段。20世纪中叶全国各海盐区基本都进入晒卤晒盐阶段。受沿海地区净蒸发量的制约,演化进程表现出显著的地方差异是中国古代海盐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尽管无法确知古代海盐生产技术演变是否存在直接煎煮海水成盐的早期阶段,但直接煮海水成盐或可理解为直接煎煮滨海天然的地下或地表卤水。历史上直接煮海为盐的传说,可能源自早期山东北部沿海煎煮天然卤成盐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江苏原盐生产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古称“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又曾有“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之说(江苏原盐又称“淮盐”)。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淮盐生产更是焕发了勃勃生机。45年来,省盐业公司累计生产原盐4704万吨,上缴国家利税49.61亿元,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自八十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  相似文献   

13.
《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刊载任乃强同志《说盐》一文所述:“《世本》传‘夙沙氏煮海为盐。’《齐世家》亦谓太公及管子‘煮盐’。未曾云晒盐也。唯渤海北岸有升降迭互之海滩,每有凹地受潮被留,天然成盐,应是人类发明晒盐最早之处;中华文化领域之能远达辽河松江地区者,此或为其主要原因之一。然利用芦台海盐之时间,最早不能过周之燕国。” 历史悠久的长芦海盐在中国古代经济史  相似文献   

14.
发达的古代制盐业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梁代名医陶弘景说:“五味之本,为此不可缺。”制盐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世本》和《事物纪原》记载:“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古者夙沙初煮海盐。”夙沙氏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海滨,他们世代接触海水在沙滩上留下的盐层,首先知其味而食之,并慢慢学会了晒海水为盐。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海水煮盐的文物,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周礼·天官·盐人》载:“盐有数种,处置不同。”(?)(音古)盐“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散盐煮水为之,出于东海。”“形盐,盐之似虎  相似文献   

15.
盐为百味之王,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最重要的调味品。夙沙氏是古史中比较认可的最早发明"煮海为盐"的人,因而后人将其与鱼盐之业相联系,被尊奉为"盐宗"。对传说中的夙沙氏到盐宗崇拜的成因及其特征,进行历史和民俗文化学的解读,将有助于理解夙沙氏在中国古代盐业神祇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江苏连云港地区淮盐生产活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本地区,经历了煮海为盐、晒海为盐和现在的塑苫晒盐等历代各种海盐制作工艺。淮盐文化生态产业园区旨在打造成为连云港市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江苏省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总宗旨的项目主题公园、中国淮盐文化生态保护基地、海盐文化创意产业园、海盐文化生态休闲游览地、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连云港市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带动商贸服务业同步发展。本项目分淮盐遗产保护区、淮盐文化体验区、创意产业园区三大板块,总占地1150亩。其中淮盐遗产保护区占地50%,贯彻了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即原生态地保护展陈淮盐遗产。盐场、盐工,日常制盐、运盐活动,盐工生活等相关遗产。整个园区策划体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封建社会,盐赋一直为国课收入的大宗。而占国家财赋一半的盐课中,又以"两淮为最"。为促进两淮盐业的发展,达到保证朝廷财赋收入之目的,清代统治者对两淮海盐产、供、销等环节中的各个方面,都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政策保护。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曾称:“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盬(gǔ·古),即古之河东盐池,亦指河东盐池生产之苦盐。河东盐池之盐从其肇始就不须煎煮,依靠风日天然晒成,与滨海的海盐产区从煮海为盐开发盐业相比较,是它的一大优势。 司马迁说猗顿由于经营河东盐池的盐而发财,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 猗顿是战国时期人,过去的史籍对他的记载甚为简略。  相似文献   

19.
长芦盐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芦盐区古为幽燕之地,西周初期海盐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长芦盐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方式不同。从早期的"煮海为盐"到滩晒、民国的晒盐制直至解放后的集中式盐田生产,彻底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取得了高产、稳产、高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云南盐业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盐业考察报告执笔:黄健据史书记载:“盐之所产不同,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①这段文字较全面的概括了各地产盐的方式,这其中把川、滇两地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