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陆韵佳  周辉 《四川医学》2013,(11):1661-1663
目的 探讨影响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期待治疗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36例PPROM(孕周28~33+6)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期待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A组:期待治疗时间〈72h(56例);B组:期待时间≥72h(80例).结果 两组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破膜时孕周宫颈长度及扩张程度、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ROM 破膜时孕周、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入院宫颈长度和扩张程度对期待治疗时间的长短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间妊娠结局的差别。②方法 对390例胎膜早破病例,分为未试产组(A),试产成功组(B),试产失败组(C),并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试产成功组与失败组的产妇年龄、产次及孕周均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处理方式下、手术产的产褥病率高于试产组(P〈0.001),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试产组(P〈0.001);新生儿感染的发生与出生时评分、破膜时间密切相关。④结论 年龄偏低、有足月产史、分娩时孕周较小的胎膜早破产妇更易试产成功;手术产可减少胎膜早破后新生儿窒息与感染的发病率,但可能增加产褥病率的发生,破膜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新生儿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破膜后至正式临产开始时间长短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待产的足月、头位、单胎的胎膜早破孕产妇共计259例。按破膜时间至开始临产的时间长短分为两组。A组为破膜后至出现规律官缩临产开始时间〈12h(共165例),B组为破膜至出现规律宫缩临产开始时间〉12h(共94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新生儿评分以及出生3d内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结果:B组的剖宫产率(42.6N),显著高于A组(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13,P=0.021)。B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26.6%)显著高于A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9,P=0.008)。两组间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出生3d内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破膜后至正式临产开始时间长(超过12h),剖宫产的发生率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明显增加。临床上对此类孕产妇应予高度重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积极处理产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8—36^+6周胎膜早破孕妇9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分娩方式与分娩孕周有明显关系(P〈0.05),产后出血率与分娩方式无关(P〉0.05),两组〈32^+6孕周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2^+6孕周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正确选择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式与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35—36“周的胎膜早破单胎妊娠孕妇共422例,根据治疗方案及分娩过程分为四组:1组为自然临产组,破膜至分娩〈24h孕妇65例;2组为破膜后24h无宫缩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孕妇174例;3组为破膜后48h无宫缩并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孕妇87例;4组为期待组(给予利托君或硫酸镁静脉滴注抑制宫缩保胎治疗,直至分娩)96例,记录四组孕妇年龄、产次、破膜孕周、分娩前羊水指数(AFI)、入院时孕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终止妊娠方式、产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Apgar评分、是否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否合并肺炎,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终止妊娠时机与母婴并发症的关系。结果①四组的剖宫产率分别为6.1%、9.8%、13.8%、4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间产褥感染率、新生儿阿普加评分、肺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间比较NRDS发生率增高、AF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四组孕妇年龄、产次、破膜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期待治疗组CRP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对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干预可以降低剖宫产率;阴道分娩可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对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及时干预对新生儿阿普加评分、肺炎患病率无影响;随着破膜时间延长,可增加胎膜早破患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不同孕周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2月因PPROM而早产的558例不同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28—31+6孕周PPROM保胎组的宫内感染率高于非保胎组,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非保胎组(P〈0.05)。32~33+6孕周PPROM保胎组的宫内感染率、剖宫产率高于非保胎组(P〈0.05),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发生率低于非保胎组(P〈0.05)。34—36+6孕周PPROM患者保胎治疗可导致宫内感染率增加(P〈0.05)。与非保胎组相比,剖宫产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NRDS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生儿的预后与胎膜早破的孕周密切相关。针对不同孕周的PPROM患者应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策略,34~36+6孕周PPROM患者建议在积极期待治疗期间及时分娩,以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对分娩方式及早产儿的影响及合理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对97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8~33^+6周,34~36^+6用两组做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分娩方式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周越小,新生儿死亡率越高;对于孕28~33^+6周胎膜早破宜采取期待疗法,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4周以上,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产合并胎膜早破(Premature Ia-bov complicated with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的诊治情况。方法:对432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7%的PPROM有易发因素存在。孕周<34周围生儿病死率高于≥34周,有极显性差异(P<0.01),<34周新生儿窒息率高于≥34周,有显性差异(P<0.01)。<34周呼吸窒迫综合征(ROS)明显增加,超过34周围生儿存活率明显增高。结论:对于孕28-34周PPROM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对孕周小,尽量延长孕周至30周以上,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林梅  林红 《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08-308,314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PROM)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94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PPROM的易发因素中,宫颈炎、阴道炎占35.11%,而流产引产史占23.40%。孕28-35周与孕35,37周问,PPROM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孕28~35周PPROM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比明显高于孕35-37周者(P〈0.01)。PPROM母亲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孕28-35周PPROM宜采取期待疗法,包括正确使用宫缩抑制剂,合理应用抗生素,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后残余羊水指数(AF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1例妊娠PPRO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FI值将其分为I组196例(AFI≤40 mm)和II组365例(AFI〉40 mm)。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结果 I组破膜至分娩时间短于II组(P〈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均低于II组(P〈0.01);新生儿病死率高于I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FI≤40 mm及破膜时孕周为新生儿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AFI≤40 mm为新生儿窒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PROM后AFI与多项母婴不良结局相关,可将AFI≤40 mm作为终止妊娠的指标,以减少不良妊娠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对早产高危妇女单独测定孕中期血浆CRH水平作为早产预测指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对来自多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17-α羟孕酮己酸酯(17P)在预防早产复发中的作用。孕〈37周有明确早产史的妇女,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每周(孕16~20周)注射17P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对来自11个中心(共19个中心)的170例患者(113例注射17P组,57例安慰剂对照组),在治疗前抽取血样,比较早产妇女和正常分娩妇女血浆CRH水平。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70例患者发生在孕〈37周的总早产率为35.9%(注射17P组为31.9%,安慰剂对照组为43.9%),发生在孕〈35周者为19.4%(分别为18.6%,21.1%)。中位CRH水平在孕〈37周分娩的妇女和孕≥37周分娩的妇女中接近(分别为0.39μg/L,0.37μg/L,P=0.08)。另外,CRH水平在孕〈35周分娩的妇女和孕≥35周分娩的妇女中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36,0.38,P=0.90)。而且在安慰剂组,CRH水平在孕〈37周及孕≥37周分娩的妇女(分别为0.40,0.41,P=0.72)和孕〈35周及孕≥35周分娩的妇女(P=0.64)中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顶山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早产发生的现状、病因构成及妊娠结局。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152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3117例,以其中发生早产的产妇276例及早产儿31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早产发生率为8.85%,年龄、孕期是否正规产检是其高危因素。(2)在早产发生的病因构成中,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占首位(41.67%);其次为医源性早产,占36.23%,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儿窘迫及胎盘早破;再次为自发性早产,占22.10%。足月产与早产分娩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早产分娩方式上,高龄(≥35岁)、中晚期早产剖宫产率较高。(4)<34孕周早产儿窒息率明显高于34及以上孕周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中剖宫产与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孕周孕妇使用地塞米松足疗程后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使用地塞米松不足疗程分娩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中剖宫产率增高并不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与孕周、糖皮质激素应用有关,而与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研究我院22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胎膜早破(PPROM)的相关因素、分娩结局及对母儿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方法将120例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按孕周分为两组,28周~34+6组及35周~36+6周组。统计胎膜早破相关因素,统计对比不同孕周分娩方式、不同孕周产妇情况、不同孕周新生儿围生期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的原因很多,生殖道感染是引起PPROM的主要原因;28周~34+6周组85例,自然分娩60例、臀位助产14例、剖宫产11例;而35周~36+6周组135例,自然分娩72例、臀位助产7例、剖宫产56例,两组存在较大差异(p〈0.05);35周~36+6周PPROM患者的宫内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围生儿死亡情况明显低于28周~34+6周PPROM患者(p〈0.05),产褥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应尽量预防PPROM,对于已发生PPROM的患者,选择何种分娩方式对母婴有利,应结合临床实际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处理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胎膜早破而早产的210例孕妇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组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且随孕周增加,早产儿窒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亦明显降低。孕28~34+6周患者中破膜48小时后分娩者,早产儿死亡率(11.58%)、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8.42%)均明显低于48小时内分娩者,破膜48小时内分娩者分别为29.17%、27.08%(P<0.05)。孕35周后患者中破膜48小时后与破膜48小时内分娩者中早产儿的死亡率、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对于孕35周前孕妇,应在促胎肺成熟治疗同时设法延长孕周,待糖皮质激素生效。而对于孕35周后孕妇则应争取在破膜48小时内分娩,以避免增加母亲感染的机会,保障母子平安。  相似文献   

15.
过期妊娠新生儿预后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过期妊娠新生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例过期妊娠新生儿预后与孕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间的关系。结果 孕周越长。新生儿预后越差(P〈0.10),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新生儿预后好(P〈0.01)。剖宫产比阴道分娩预后好(P〈0.05)。结论 为改善新生儿预后、过期妊娠产妇的临床处理应—经诊断及时终止,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出现PPROM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合适的方式分娩.方法回顾分析62例PPROM的临床资料.结果 66.1%有易发因素存在,比较孕28~34+6周与孕35~36+6周的PPROM,其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孕28~34+6周出生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及死亡明显高于孕35~36+6周出生的新生儿.结论积极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适当延长孕周,以减少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及死亡,根据胎儿情况来决定分娩方式,不应强调阴道分娩或过早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甄劲仪  陆耀宁 《广东医学》2003,24(3):283-284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PROM)新生儿近期结局。方法:对64例PPROM新生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9%的PPROM存在有易发因素。孕28-34周PPROM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比明显高于孕35-37周者(P<0.01)。4例新生儿死亡均发生在孕30周前。结论:对孕28-34周PPROM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对于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0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Spong  C.  Y.  Meis  P.  J.  Thorn  E.  A.  高雪莲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21-22
目的:每8例妊娠中有1例早产,可能导致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前次自然早产(sPTB)的妇女,17-α-己酸羟孕酮(17-α-己酸OHP)可降低其复发早产风险。本研究旨在确定17-α-己酸OHP的治疗效果是否取决于前次sPTB的孕周。根据前次早产最早孕周(孕20~27.9周、孕28~33.9周与孕34—36.9周),评价17-α-己酸OHP能否更有效的延长孕周。研究设计:选取以前一项关于17-α-己酸OHP和安慰剂治疗sPTB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的459例孕妇,进行再次分析。根据临床意义,将前次早产的最小孕周按时间序顺分组(孕20~27.9周、孕28—33.9周与孕34~36.9周),评价17-α-己酸OHP延长孕周的有效性。统计学分析包括: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logistic回归和比例风险模型的生存分析。结果:17-α-己酸OHP和安慰剂治疗组前次早产的最小孕周接近(P=0.1)。前次早产孕周在孕20~27.9周和孕28~33.9周的孕妇,应用17-α-己酸OHP治疗后,分娩孕周较安慰剂组晚(中位孕周,37.3周vs 35.4周,P=0.046;38.0周vs36.7周,P=0.004),孕〈37周分娩的可能性更小(42%vs63%,P=0.026;34%US56%,P=0.005)。  相似文献   

19.
李婉澄 《广西医学》2005,27(9):1383-1384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发生于不同孕周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发病率情况。方法 对96例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28周~37周与孕37周~42周之间,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28周。37周胎膜早破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7周~42周者(P〈0.01),6例新生儿死亡发生在37周前。结论 对孕周不同的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减少母儿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孕28~37周产妇胎膜早破与新生儿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对基层102例胎膜早破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胎膜早破产妇从破膜到临产历时1~56.5h,平均18.01h。7.9%的胎膜早破有多发因素存在,61.8%的胎膜早破产妇原因不明。孕满28周而小于35周与孕满35周而小于37周间的胎膜早破产妇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满28周而小于35周胎膜早破出生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孕满35周而小于37周出生的新生儿(P〈0.01)。结论对于孕满28周而小于35周胎膜早破的产妇宜采用有效的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满35周以上,可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