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向伊朗施压,如果说先前主要是以伊朗的核计划为缘由,那么,现在更多是以伊朗对伊拉克局势的影响为缘由。美国方面就伊拉克局势施压,迫使伊朗方面就伊拉克局势作出回应,公开表示将更多地参与伊拉克事务,尤其是伊拉克战后重建。  相似文献   

2.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恶化。大规模抢劫和骚乱使伊拉克蒙受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损失,战后重建困难重重,并成为未来伊拉克乱局的源头之一。战前,美国占领当局未能对伊拉克稳定问题作出正确预测。占领伊拉克初期,其又未给予伊拉克安全问题足够的重视,加之受到兵力短缺的困扰,美国占领当局无法有效维护伊拉克社会安全。美国占领当局也因此受到来自美国国内公众舆论、伊拉克人和其他国家的广泛批评。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目前的现实状况与其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伊拉克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强权依赖性"构成了伊拉克战后动荡的根源。在这一特性的影响下,战后的伊拉克迅速蜕变为一个"弱国家"。美国重建政策与伊拉克"弱国家"形态间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伊拉克持续性的动荡并对其未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月19日动身前往巴格达,2月22日,安南同伊拉克领导人就和平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问题达成协议。 图为安南在巴格达会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相似文献   

5.
敏敬 《国际论坛》2011,(1):73-78,81
伊战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政治上高度自主,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受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影响,土耳其反分离主义的困难加大,伊朗库尔德反对派以建立联邦制作为新的政治目标和动员口号,标志中东库尔德问题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库尔德自治也导致伊拉克民族矛盾从国家政治层面蔓延至民间层面,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地区影响力扩大,从而形成两伊、土耳其和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三国四方"的地区关系格局,进一步影响未来伊拉克和中东库尔德问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宣布向伊拉克增兵,并且对指挥伊拉克战争的军方领导人进行了“大换血”,希望能够通过人事和战略调整稳定伊拉克局势。但是负责执行伊战新政的美军高官却对目前局势感到十分担忧,他们认为美军在伊拉克的新战略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与美国之间围绕制裁与反制裁、"颠覆"与"反颠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9·11事件后,美国怀疑和指控伊拉克参与和支持恐怖主义活动、拥有和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欲对伊动武。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其短期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其中、长期目的是独霸中东,制约欧、亚大国,主导世界事务。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伊拉克变得面目全非,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欧洲出现裂痕,亚洲一些国家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民族构建问题,即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之间的民族冲突以及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冲突;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与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石油对伊拉克社会的影响;战争对伊拉克现代化的破坏作用;伊拉克政局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库尔德问题是中东地区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问题。伊拉克库族经历族群民族主义孕育和长期发展,率先实现了自治目标。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中央政权约束力下降,库尔德族群民族主义开始向民族主义转型。中东剧变后,随着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库族面临独立建国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军占领当局主导下,伊拉克在分权制原则基础上建立联邦政府。但联邦制的架构存在结构性问题,伊拉克实际上仅建立了准联邦国家。库族独立运动对伊拉克联邦的存在构成严重威胁。但由于库尔德独立的内外条件尚不成熟,这使它留在联邦与什叶派一起主导伊拉克政治发展,联邦内暂时以教派分权的固定框架维系脆弱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库尔德问题是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自1921年伊拉克王国建立之后,库尔德人就在为争取自治而斗争,其民族认同也经历了民族意识觉醒、民族主义高涨到民族分离主义滋生等发展阶段。库尔德人"民族认同"的变迁与伊拉克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库尔德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了1921年以来伊拉克的政治生态。2017年9月25日,库尔德自治区举行了独立公投,严重冲击着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文章通过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民族认同"的根源、发展路径及原因的探析,试图厘清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发展的脉络,以期为解决多民族国家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至今,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伊拉克的战后经济重建。2003—2012年,中国侧重于帮助伊拉克恢复其经济的“造血”功能;2013年至今,中国侧重于将伊拉克经济重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帮助其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在参与特点上,中国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具有以能源合作为主轴、多种参与方式并存,并大致形成了较完整的经济重建参与模式。中国实施的“援助+贸易”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也符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国情。综合来看,中国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在改善伊拉克经济和民生的同时,也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湾地区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民心支持和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美国授意的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使伊拉克人居承受不必要的苦难。美国应该从9·11恐怖主义袭击中吸取的教训是,无论是通过制裁还是通过轰炸,摧毁伊拉克不大可能给美国带来安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偃旗息鼓,伊拉克是否应该成为反对全球恐怖主义战争的“第二阶段”?主张对伊拉克采取强硬路线的鹰派人士警告说,萨达姆·侯赛因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库以及他对美国的狂热仇恨使他成为首要威胁。其他人建议继续采取外交手段,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他们认为,进攻伊拉克将使阿拉伯世界发生动荡。  相似文献   

14.
回顾伊拉克战争,美国的战争动机并未完全取得其预期效果,尤其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威胁愈演愈烈。美国在伊拉克所推进的民主化进程也充满利弊,伊拉克在"阿拉伯之春"中显得较为特殊,事实上开始了教派主义主导下的民主化进程。美军撤军后,各种矛盾逐渐凸现:一方面,伊拉克内部教派分歧愈演愈烈,经济和社会问题突显;另一方面,叙利亚问题的僵持、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频频活动、地区大国间的角力等,使得伊政府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分析"阿拉伯之春"时代伊拉克内部形势及其对中东地区稳定与安全所产生的影响,将更有助于认清伊拉克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布什突访伊拉克,就是为大选铺路和震慑伊朗布什带着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对伊拉克进行了6个小时的闪电访问,会见了美军战地指挥官、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和安巴尔部落首领。在布什抵达伊拉克前,美国一直在保守秘密。而且布什一路的警戒也异常严密,所到之处,手机皆无法正常接收信号拨打通话,随行美国几大主流媒体记者也被要求宣誓保密。  相似文献   

16.
“新战略”的出台并不是偶然的因素,而是美国国内“退出伊拉克战略”之争、伊拉克教派结构恶化的情势、伊朗核问题恶性发展等多维力量在伊拉克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新战略”历史性地继承了布什主义的战略认知和基本理念,其基本要旨在于将伊拉克纳入美国中东战略轴心的地缘政治范畴。由于“新战略”实施的政治文化缺失,美军陷入“驻留”、“退出”和“增兵”伊拉克的多重困境。“新战略”言词空洞,缺乏硬性操作指标,是布什在国内关于撤军问题争论日趋激烈、伊拉克教派仇杀日益严重之时做出的“减压”之举。其成功前景黯淡,并成为布什政府遥遥无期的迷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博弈论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头号超级大国,其战略目的是维护其世界霸权,因此在伊拉克的问题上美国新保守主义一直坚持这一强硬的战争立场,力图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而法国在伊拉克的问题上则反对美国做法.试图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伊拉克战争中的法美外交上的分歧,以期有一个不同的视觉来看待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不存在是否与伊拉克开战的问题,问题只在于何时开战。与伊拉克的战争将深刻地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9.
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以能源供应短缺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动摇欧元的基础,促使欧元解体,从而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伊拉克战争是美元与欧元之间的第二次较量。欧元虽然在短时期内难以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但在伊拉克战争后,欧元与美元的较量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使其走上了民主化和经济繁荣的道路,反观美军在战争结束后对伊拉克的占领却使其陷入困境。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把伊拉克改造为阿拉伯世界中"民主的样板"。通过两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对比可以看出,"日本模式"并不能在伊拉克适用,伊拉克的重建和民主化只能另觅他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