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临床问题之一,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涉及的脏器不仅仅心脏,还包括其他脏器,中医能更好地协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其次,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注重个人差异,采用不同的治法,对于减轻症状,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体质发挥巨大作用。另外,中医治疗不良反应少,能够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着重从慢性心衰的病机,尤其是阳气不足导致慢性心衰的病机,现代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西医与阳气不足慢性心衰的关系、治疗方法以及医案举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07-2509
桔梗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临床应用广泛。郭志华教授是湖湘名医,文章介绍郭志华教授临床运用桔梗治疗心衰的经验。目前尚缺乏桔梗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报道和研究,郭志华教授从病机的角度对桔梗作用于心衰的机理进行阐释,思路独特,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养阴生津中药缓解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利尿剂后口干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2组均给予标准心衰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养阴生津中药口服,对照组口干时含服冰块,疗程均3周。结果:治疗组口干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养阴生津中药可很好地缓解慢性心衰应用利尿剂后口干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因,中医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大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活性,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和主要死因,曹洪欣教授通过多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指出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为本,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为标。治疗上以温阳强心、活血利水、痰瘀同治为大法,同时还要兼顾养阴、调气、安神、清热等因素。本文通过2个典型验案说明其对慢性心衰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郭维琴教授为著名中医心血管专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已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辨证治疗体系,尤其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方面疗效显著,在心衰病机诊断、治疗中重视"气"、"血"与"水"关系,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气、血、水相关同病等病理变化在心衰病证中具有重要地位。郭维琴教授在心衰药物治疗方面重视"气"、"血"、"水"的关系,首先重用益气药,同时应用理气药,注重应用活血化瘀药,利水药改善症状,并分析验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而难治性的心血管疾病,是各种疾病累及心脏,导致心功能衰竭的慢性病,病程长,病势缠绵,死亡率较高。作者总结了8位近代、当代名老中医论治心衰的经验,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阐述了各医家的治疗特色,发现诸医家对心衰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临床体会各有千秋,虽都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治疗大法,但具体应用着眼点各有侧重,遣方用药又各具特色。这些经验对心衰的中医药研究、治疗及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琛  肖科金  金梦祝 《河南中医》2016,(7):1155-1156
目的:观察补气养阴汤对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养阴汤。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4%,治疗组有效率为91.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BNP下降、LVEF上升、LVED下降(P0.05),且治疗组BNP下降、LVEF上升、LVED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养阴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逐步完善,气阳亏虚、血瘀水停为基本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叽20世纪末,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和心室重构理论提出,现代中医尝试通过这一理论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冯春林 《中医研究》2007,20(10):43-44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死亡原因。近年来,关于慢性心力衰竭从发病机理及治疗思路较以往有了根本的改变,心衰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关于中药治疗心衰的报道相对较少。2004—2006年,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治疗该病30例,疗效频佳,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补心益脉汤治疗慢性心衰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泳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311-311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致死原因。近5年来,笔以补心益脉汤治疗慢性心衰33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郭维琴教授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诊治心血管疾病,现将郭维琴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及有关认识总结如下。1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证 ,为多种心血管疾病末期表现 ,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咳喘”、“痰饮”、“水肿”等病的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黄中毒病例 ,更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我们根据临床实践 ,就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归纳如下 :1 以病为纲 ,以证为目 ,纲目结合 ,不失时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病名 ,中医虽无相对应的名称 ,但早在《内经》就已有关于心衰的描述 ,历代医家对心衰的认识内容散见于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等…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是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邪毒侵心、气血亏虚、瘀血内阻为本病主要病机 ,邪盛毒重、热盛阴伤 ,临床上会出现各种较难控制的心律失常。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咽、益气活血养血为根本大法 ,配合泻火养阴之品 ,疗效极佳。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称为心衰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难治病,王道成教授从阴阳学说论治心衰病,认为其病位主要在心,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气虚为其本,瘀水为其标,阳虚为病进之要,阴虚可为其伴随症状,后期阴阳两虚.治疗特点主要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以平为期;因时制宜,天人相应;心神同治,阴阳相交;善用药对,阴阳相伍;...  相似文献   

16.
柯雪帆教授辨治心血管疾病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特色是温通心阳君用桂枝、附子,补气行血善任黄芪、炙甘草、养阴宁心重用地黄、麦冬、宣痹宽胸多遗瓜萎、薤白,活血通络喜投地鳖虫、穿山甲。  相似文献   

17.
田芬兰教授认为,心衰病多因痰饮、瘀血、水湿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但尤其以脾脏关系更为重要,治疗常常从脾论证,并且兼顾从心治疗,用一些温补心脾之阳的药物来达到温阳利水的效果,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酌加养阴之品。  相似文献   

18.
石洁  商秀洋 《世界中医药》2008,3(2):101-103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近10年来随着对心衰病理机制的不断探讨,中医对该病治法也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也是心血管事件链中的最终环节。中医古籍并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喘证、水饮、痰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是心脏自病或它脏病引起,病位在于心,主要涉及肺、脾、肾诸脏。中药抗心衰疗效确切,且"药对"具有紧扣病机、功效专一、药简力宏、疗效显著等特点。王保和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擅用药对治疗心衰,如杏仁与薏苡仁、黄芪与葛根、葶苈子与桑白皮、麦冬与五味子等,临床验证疗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8):52-54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指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引起心脏收缩射血和或充盈能力受损,心脏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严重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期阶段,此类患者生存质量差,预后不良~([1-2])。中医药对心衰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明显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胸闷、憋气、水肿的症状~([3])。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心衰病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郭维琴教授认为当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者工作压力大、情志焦虑抑郁致情志郁结,二者共同致病,导致心衰病,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症。此类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郭维琴教授针对该病复杂病因病机,主张在治疗心力衰竭应当在益气活血利水的基础上,从肝脾论治,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疗大法,临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