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金华  周国柱  江萍 《光明中医》2016,(12):1744-1747
目的探讨中药益气养阴通脉汤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 DVT)形成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1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术后给予益气养阴通脉汤治疗,对照组57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的患肢肿胀、D-二聚体、引流量及术后14d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肢周径差(患肢与健肢于膝上及膝下10cm测量周径的差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及第10天的D-二聚体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天治疗组中有2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6%;对照组中有3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养阴通脉汤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与低分子肝素钙比较,其疗效相当,但相对不良作用更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栓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术后单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消栓饮治疗。连续用药1周,观察术后第1、7天各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第7天2组D-二聚体、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DVT总发生率治疗组为8. 70%,对照组为17. 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消栓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能明显改善血液黏稠度,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可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补阳还五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2组术前、术后7 d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凝血指标及患肢肿胀周径的变化,并记录2组DVT发生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7 d,观察组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均0.05),患肢髌骨上缘10 cm、内踝上缘15 cm的周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DVT形成,且有助于减轻患肢肿胀,并可有效避免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元活血汤加减辅助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患者82例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12小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针5000IU抗凝,连续半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进行治疗,1剂/日,2次/日,100ml/次,两组患者均治疗半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测量患肢小腿周径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观察组患肢消肿情况较对照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患肢消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d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PT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DVT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PLT和APTT值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PLT和APT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减辅助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的积极功效,可缓解患者患肢术后疼痛肿胀情况,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于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D-二聚体、Fbg、48h伤口引流量、髌下10cm周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桃红四物汤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肢术后疼痛、肿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髋部骨折术后应用活血消栓汤联合氨甲环酸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用氨甲环酸片,观察组加用活血消栓汤。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D-Dimer、FIB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腿周径差值和小腿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消栓汤联合氨甲环酸能够改善髋部骨折术后血浆PT、APTT和D-Dimer、FIB指标及肢体肿胀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及桃红四物汤。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第11天患肢肿胀程度及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inner)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肢肿胀程度、PLT、D-dinner等指标均相近,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第11天,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显著减轻,PLT、D-dinner指标均显著降低,尤以观察组变化显著,与术后第1天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程度,降低PLT、D-dinner等指标水平及DVT发生率,对预防下肢DVT发生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胡桂霞  尼春雨  张圆圆 《新中医》2021,53(7):209-212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结合快速康复理念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05例髋部骨折且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治疗。比较2组术后当天及术后1个月患肢周径、DVT评分和DVT发生率,检测并记录2组术后当天及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肢周径小于对照组(P0.05)。经秩和检验,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DVT发生率为7.55%,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研究组DVT评分为(5.37±1.63)分,低于对照组的(8.48±1.51)分(P0.05);研究组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结合快速康复理念可改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七味三芎汤应用于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1例髋部骨折术后DVT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七味三芎汤治疗,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以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和血浆黏度(P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味三芎汤应用于髋部骨折术后DVT患者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西医结合辅助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患者82例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12 h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000IU抗凝,连续半个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半个月。疗程结束后,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测量患肢小腿周径情况。结果:术后第3d,治疗组患肢消肿情况较对照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治疗组患者患肢消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第7d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PT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DVT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PLT和APTT值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治疗组患者PLT和APT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对减少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对比术后患肢端疼痛、下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下肢DVT形成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 d下肢肿胀程度、患肢端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5 d、术后7 d患肢端疼痛VAS评分、下肢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下肢DVT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患肢端疼痛,预防和减少术后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辅助治疗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2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静脉血流速度及患肢周径变化情况,统计2组术后第1,2,3天伤口引流量和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PT、APTT、FIB及患肢周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2,3天伤口引流量观察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凝血功能,加快血流速度,减少伤口分泌物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在术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两组均于术后10~14天内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下肢DVT形成情况,并监测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对照组16.25%、观察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脉活血方预防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7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活血方14 d。在术后第1、7、14日分别检测患肢深静脉彩超,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患肢VAS评分,患肢周径。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疑似诊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D-dimer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肢VAS评分无疼痛者占86.67%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大腿周径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脉活血方可以降低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延长其APTT及PT;减轻患肢水肿、改善下肢疼痛症状;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疑似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刘玲 《新中医》2021,53(1):158-161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采用前列地尔结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护理效果。方法: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4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实施手术后,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对比2组DVT发生率和48 h伤口引流量、治疗前后髌下10 cm周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的差异。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较对照组低,48 h伤口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髌下10 cm周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髌下10 cm周径、VAS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治疗后髌下10 cm周径较对照组短,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小板、APTT、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小板、APTT、D-D较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少,APTT较对照组短,D-D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下肢DVT采用前列地尔和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明显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消栓汤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活血消栓汤治疗。结果: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4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消栓汤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联合补阳还五汤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就诊收治的80例行手术治疗的髋部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天、术后15天血流动力学指标、D-D水平变化及术后2天、术后15天患肢周径及肿胀率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第15天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后各时段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利伐沙班联合补阳还五汤可有效的改善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术前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D-D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段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补阳还五汤可有效降低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血液高凝、高粘水平,改善其患肢肿胀程度,进而可起到预防DVD的发生作用,是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DVD发生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祛瘀汤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只实施关节置换术,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活血祛瘀汤干预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周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静脉血流速度,术后21 d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DVT可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1 d治疗组患肢周径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祛瘀汤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临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