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永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期间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1例与阴道顺产组89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阴道顺产组肌力≤3分者占阴道顺产组的79.77%(71/89),肌力≥4分者占20.23%(18/89),平均肌力评分(3.42±1.29)分,剖宫产组肌力≤3分者占剖宫产组的48.39%(15/31),肌力≥4分者占51.61%(16/31),平均肌力评分(4.21±1.3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所影响,产妇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阴道分娩较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因此建议分娩后产妇在早期即应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为产妇产后快速恢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7月期间在柳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分娩并行盆底功能检查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式顺产分娩的对照组和剖宫产的实验组,各45例。对比两组肌纤维肌力值与产科因素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产妇Ⅰ、Ⅱ类肌纤维受分娩方式影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和产妇年龄对实验组肌纤维肌力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肉Ⅱ类肌纤维收缩能力因分娩而受到的影响,但无法确认是保护盆底结构不受分娩所致的损伤,因而单纯为保护产妇盆底功能而通过剖宫产结束妊娠在临床看来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 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 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 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 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例患者治疗后, 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效果,探索其变化机制。方法选取产后42 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30例,其中顺产70例、剖宫产60例。顺产组及剖宫产组受试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在家中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产后42 d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16次,在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结果顺产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产后42 d)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及12个月顺产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生产并于产后6周内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510例初产妇以分娩方式分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以及以新生儿体重对产妇分组,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联合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统计疗效情况。结果新生儿正常体重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332、9.917,均P<0.01),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962、10.829,均P<0.01)。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相比,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83、0.472,均P>0.05)。采用Kegel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案对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400例)进行康复治疗后,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27.456、25.067,均P<0.001)。结论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无影响,新生儿体重影响产后盆底肌力。产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50例)和B组(剖宫产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情况。结果 B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评估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影响差异较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19月在本院(沈阳739医院)分娩的初产妇共132例。同时将132例产妇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并于分娩后的42d、3个月、6个月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检测。结果:产后42d、3个月、6个月剖宫产组产妇中盆底肌张力≤3分的例数分别为15例(25%)、9例(15%)、8例(13%)。自然分娩组产妇中盆底肌张力≤3分的例数分别为42例(58%)、24例(33%)、21例(2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作用,其中选择剖宫产可以对早期盆底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长对阴道分娩初产妇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3月阴道分娩的512例初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复查,按照第二产程时长为1 h、1~2 h、2 h将产妇分为A组136例、B组349例、C组27例,统计其产后42 d盆底肌力评估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产妇的Ⅰ类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8%、48.71%和48.18%,Ⅱ类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8.53%、48.99%和48.15%,3组产妇间两类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长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下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271例产妇,随机抽取行阴道分娩的82例为对照组,行剖宫产的82例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复查时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同时进行盆底肌力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后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肌力0~3级、Ⅱ类肌纤维肌力0~3级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POP及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但远期影响目前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功能降低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产后6~8周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初产妇630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300例,阴道顺产组330例.应用手法检测和仪器检测两种评价产后盆底肌力功能.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类肌纤维受损327例(99.09%),Ⅱ类肌纤维受损328例(99.30%),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受损294例(98.00%),Ⅱ类肌纤维受损295例(98.30%),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4.153、5.787,均P<0.05).结论 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均有影响,就损伤程度而言,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的损伤程度更大,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损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为初产妇分娩镇痛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符合条件的3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将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不予以镇痛处理,研究组予以椎管内阻滞镇痛。两组产妇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种产妇各产程时间、会阴侧切、裂伤及中转剖宫产指标。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量表测定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评分、采用阴道肌力表对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进行测评,对上述指标行组间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内进行盆底肌力损伤、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PFD评估及严重程度分级并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研究组产妇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及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②研究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Oxford评分、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较对照组产妇高(P<0.05);③研究组术后3个月盆底肌力损伤率及PF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研究组术后3个月SUI率低于对照组,SUI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产妇POP率低于对照组,且严重程度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可提高产妇分娩效率,保护产道,有效保护盆底结构、肌力等,降低产后PFD的发生率,对促进产妇产时及产后健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为制定产后盆底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探讨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大小等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腹直肌分离、阴道口闭合不全发生率分别为86.7%、75.2%、97.7%、14.4%、74.1%、60.3%、43.9%;剖宫产组分别为79.8%、74.2%、93.9%、6.7%、43.3%、70.8%、5.0%.除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外,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中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91.5%和84.9%,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2.1%;新生儿体重≥3 500 g和<3500 g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91.9%和85.4%,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86.4%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1、2次及以上剖宫产产后腹直肌分离66.8%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43例)和剖宫产组(4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肌肉锻炼进行盆底康复锻炼,为期2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康复疗效。结果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肌力V级比例高于剖宫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自然分娩组总有效率高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盆底肌损伤,应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自然分娩产妇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9~11月妇保科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58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阴道顺产组(32例)。同期40例健康体检已婚未产妇女做对照,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按0~5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产后6~8周盆底肌力检测择期剖宫产组≤3分19%(5/26),≥4分81%(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相对于阴道分娩剖宫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但采取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不是最佳解决办法。建议所有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妇女均应在产后及早做盆底功能的恢复训练,以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足月分娩的产妇产后早期(6~8周)盆底肌肌电值变化,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产后复查的504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的肌电值情况,分析产妇产后早期SUI及P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10.07,8.63,53.11,33.93,30.08)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6.20,5.11,37.62,24.77,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87.8%,78.9%)高于阴道分娩组(79.1%,62.2%),其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24.8%,56.1%,50.0%)均低于阴道分娩组(56.2%,74.0%,7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