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通过一个变电站改造的实例,说明地网改造中应对地网的各个参数进行全面校验,包括接地电阻、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和计及腐蚀后的热稳定校验,同时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康巧萍  吴丹 《湖北电力》2011,35(5):15-17
文章按照地网均压理论,设计出不等间距均压接地网;经对地网参数的计算及实际测试验证,发现了相关标准中个别系数有误;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均压接地网的均压效果非常显著,各网孔电势大致相等,各网孔电势与平均值相差不超过2.67%,最大网孔接触电压差是长孔或方孔网的40%左右;能够很好地满足规程对于接触电位差、最大跨步电位差等安...  相似文献   

3.
王洪泽  扬丹 《电力建设》2006,27(9):10-0
为了弥补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所推荐“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不适用面积小于30 m×30 m小型地网的缺点,提出了以方环为基本几何模型的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新公式,它既适用于小型地网,又适用于大型地网。  相似文献   

4.
电力标准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所推荐的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的缺点是不宜用于面积A<30×30m2的小型地网。为此,该文提出了以方环为基本几何模型的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新公式,它既可适用于小型地网,又可以适用于大型地网。而且,它还比以平行导体为基本几何模型的美国《交流变电站接地安全导则》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更符合地网的实际情况,且物理概念和几何概念也更清楚。新公式与计算机数值算法比较,相对误差较小,且适用范围大。  相似文献   

5.
龚震 《电力建设》2009,30(5):99-100
变电站地网最重要的安全指标是最大接触电位差与最大跨步电位差,而这两项指标又受地网网格密度、埋设深度、接地体等效直径、计算用人地短路电流、接地电阻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靳国云 《电工技术》2017,(12):69-70
根据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110kV施工变电站实际地质条件,对变电站接地网进行设计。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接地网电阻、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进行了计算分析,在采取有关措施后,确保各项指标要求满足规范有关接地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接地短路对附近电位分布影响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某220kV变电站接地短路时可能引起的附近电力调度大楼地网散流和地电位分布。结果表明变电站接地短路时的散流会对变电站地网及其附近地区的地电位分布产生一定影响,在设计变电站和建筑物内设备接地连接时应考虑由此产生的地电位升高和地电位差。  相似文献   

8.
考虑自身电阻率的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接地网作为整体建模并考虑接地体自身的电阻率 ,应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地网接地性能。分析了影响接地网特性的接地电阻、地网的最大局部电位差及地表面最大电位等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型变电站接地网工频接地参数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基于场路结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型地网接地参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接地导体的电阻、自感和导体间的互感。与国际著名的接地分析软件包CDEGS对比分析表明,该文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采用该文的方法,对大型地网的工频接地阻抗和网内电位差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广东电网多次发生因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安装的放电间隙不正确击穿造成保护误动的事故,对电压互感器二次中性点安装过电压保护的必要性问题展开实验和理论研究,通过工频接地故障、雷直击或异常近区雷击情况下变电站地网两点间电位差的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了地网两点间暂态和稳态电位差水平,肯定了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就地安装雷电过电压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李谦  张波 《中国电力》2014,47(11):40-45
为适应电网发展对接地网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安全性分析逐步成为接地网设计的基点。以典型的高土壤电阻率站址220 kV变电站设计和施工为例,结合现场实测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降阻阶段接地网特性参数的安全性与投资预算的关系,阐明了对于站址土壤条件不理想的情形。在首先满足接地网特性参数(接地故障下地网导体电位升高、场区压差、场区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等)符合一、二次设备运行和人员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地选择接地阻抗设计值,取得较优的经济性,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平衡的设计理念,给出了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在接地网设计中的应用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全户内智能变电站占地面积小,入地短路电流高,虽然城区土壤电阻率相对较低,但接地电阻和地电位升仍难以降低。以某110 kV全户内变电站土壤模型为例,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110-A2-X1的接地网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时,通过分析设计规范对接地参数的要求,适当放宽接地网地电位升高的限值;基于CDEGS接地分析软件,分析不同面积和网孔尺寸的双层地网的降阻效果,以及不同数量和长度深井接地极的降阻效果,并对应用了双层地网和深井接地极的优化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和经济性比较。结果表明,与双层地网相比,接地深井虽然成本较高,但降阻效果良好,对于无人值守的110 kV全户内智能变电站,选取6口55 m的接地深井的降阻方式形成其接地网优化方案可满足各项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朱正国 《广东电力》2004,17(2):28-31
由于在实际接地网中测量接地网电流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了一种实验室接地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实际接地网的电流分布,即在实验水池中,用电量隔离传感器测量接地网的电流分布,测出不同接地网——单根垂直接地体、十字形接地网、水平接地网、复合接地网的电流分布,所得的实验结果为研究接地网中的电位分布及接地网的设计提供较准确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遗传算法的变电站接地网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了基于电磁场和电路相结合的节点电压法,研究了接地网参数的数值计算,通过求取接地网分支导体上的轴向电流和端点电压获取地表任意一点的电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遗传算法对接地网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接地网横向和纵向压缩比从而均匀接地网导体散流,使接地网最大接触电势不高于IEEE规程规定值。通过一个实际变电站接地网计算实例表明:优化设计后的接地网确实均匀了地表电位,降低了最大接触电势,采取中心点引流方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陈春  李靖  吴莹  蒋琼 《电力建设》2012,33(5):49-51
常规的接地网参数计算方法只能得出接地参数的数值,不能直观反映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地面电位的分布,为此,提出了接地网参数数值计算方法。根据电流场理论,运用边界元法对接地网进行数学建模,通过Matlab软件计算了垂直二层介质下的接地电阻,同时借助其图像功能直观反映接地网的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以及地面电位的分布。算例表明,该算法精确度高,能够适用于接地网接地参数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6.
1 000 kV特高压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高压系统的电压等级高、容量大,接地短路电流将相当大,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接地系统的要求将更加严格。结合晋东南特高压变电站短路电流分流系数变化曲线,提出了变电站接地电阻的设计取值方法。采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对分层土壤中接地系统的电气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表明,晋东南变电站采用水平地网可以将地电位升控制在5 000 V以内,但接触电压较大,超过了安全限值,探讨了应用深垂直接地极降低接触电压的效果,以及水平接地网的均压优化布置对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影响。最后给出了1 000 kV晋东南特高压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二次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如何有效地降低接地电阻、最大接触电压和最大跨步电压是复杂大型接地网设计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应用CDEGS仿真分析传统经验法设计的一个500 kV变电站接地网存在危险过电压、资源浪费等现象,通过大量仿真研究,找到该地网设计的最佳方案。CDEGS在土壤、地网建模等方面有着精确、灵活的优势,应用它进行复杂大型接地网设计能够取得良好技术经济效益,保证地网运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变电站的智能化发展,大量二次设备分布式布置于高压一次设备附近.这些二次设备的外壳就地与接地网连接.当故障电流注入接地网导致地电位升时,在接地网上两点之间存在电位差.对于2个由二次电缆连接的二次设备,该电位差可以在二次电缆端口感应共模和差模骚扰电压,严重时影响到二次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针对某220kV变电站接地网,计...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力系统变电站接地网现行的铜、钢以及铜包钢等金属接地材料接地特性的不同,对比分析了铜、钢及铜包钢接地材料的使用成本及腐蚀特性。通过计算对比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接地面积下,铜、钢及铜包钢接地网的接地电阻、网内电位差、接触电压以及跨步电压的不同特征。本文所做工作为变电站接地网的材料选择及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疆下坂地水电站枢纽布置特点,全厂接地网分为电站厂房接地系统和枢纽接地系统。结合电站接地设计与计算情况,对水电站接地网的布置原则、入地电流、接地电阻的计算及在高电阻率地区使用水下接地网、深井接地降低接地电阻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简要介绍了一些特殊设备的接地和电位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